关于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541775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家庭子女坦然面对家庭变故,是一个社会性的大课题。本文阐述了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攀升,也给学校教育带来一个新的课题,那就是增加的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单亲家庭学生。在这些单亲家庭中,有的是父母离异,由父亲或母亲一方抚养,有的单亲家庭子女在父母离异后,直接由爷爷奶奶抚养照顾。目前在学校就读的学生当中,单亲家庭学生就占有一定的比例。客观的讲,在单亲家庭学生中也有不少比较优秀的,但是相当一部分单亲家庭学生,由于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使其心灵遭受沉重打击,从而造成单亲家庭学生在心理上的残缺。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家庭子女坦然面对家庭变故,积极调整心态,是一个社会性的大课题。
  
  1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家庭对于子女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完整或残缺对子女生活、学习都有着很大影响。客观的说,父母离异是对子女最大的伤害。实践证明,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变故、父母离异几年之后,心理创伤仍然存在。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单亲家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第一种是沉默自卑。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是丰碑,尤其是父亲,在年幼的子女心目中,就是万能、神通的象征,是孩子心中最了不起的人。对于一个缺失父亲或母亲的孩子来讲,当然就没有了这种优越感,如果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再有所恶化,离异父母对子女抚养再推推诿诿,必然造成孩子沉默的个性、自卑的心理,而长期的沉默自卑会让孩子更加缺乏自信,甚至会让相当部分的孩子萎靡不振、放任自流、自暴自弃。第二种是情感脆弱:出现这种情况以女学生居多,离异家庭由于缺失父亲或母亲,从而在家庭中倍受母亲或父亲溺爱,这种会造成孩子在生活自理方面的能力极差,同时,这些孩子总是会觉得家庭亏欠自己,从而会对母亲或父亲会萌生有诸多过分要求,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孩子会更加感到家庭亏欠自己。长期以往,这些孩子的心理会很脆弱,承受不了小小的挫折、小小的失败。稍有一点不顺,就会觉得天崩地裂。与同学的交往中,也会呈现出情感脆弱的一面,也很容易就与同学产生或大或小的矛盾,总会觉得自己很可怜、很弱小、总是被人欺。 第三种是品德不良:父母离异必然对影响对子女的管教,如果再因为工作繁多、忙于应酬或因为工作时间的特别,更会疏于对学生的管教。会让学生在冷冷清清的家庭中,感受不到亲情、温情和关爱,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很有吸引力,别人比父母更能给自己关爱和温暖,更能关照自己,与自己更贴心。所以,就开始在社会上乱交狐朋狗友,从而导致浪迹网吧、厮守游戏室,甚至彻夜不归。这种类型的学生会逐渐产生错误的道德规范,会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学生对周围的学生影响很坏,基本都是典型的双差生。第四种是嫉妒敌对。由于家庭的不完整,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会让单亲家庭学生嫉妒同学谈论自己的父母,谈论自己温暖的家庭,谈论天伦亲情。这种嫉妒的心理,会让单亲家庭学生产生了羞于启齿,却又十分强烈的憎恨心理。会让单亲家庭学生不相信周围的人,敌对、排斥周围的人,长久以往,必然让单亲家庭学生更加缺乏与同学、教师的情感构通和交流,甚至会出现将别人的好意批评、善意相劝,看成是刻意的恶举。这些单亲家庭学生会经常性挑起一些带有恶作剧色彩的事端,有的还会对他人戏弄或殴打,甚至寻机报复其他同学。
  
  2 对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单亲家庭学生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能否教育好单亲家庭学生事关社会稳定,事关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实践及平时的思考探索,谈谈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努力发挥综合力量关怀教育单亲家庭学生。要想真正做好单亲家庭学习的教育工作,必须发动方方面面的力量,要综合教育行政部门、妇联、共青团等力量,搞好宏观面和微观面的调控,做好单亲学生教育的指导、监督和评估工作。要尽快研究出既具理论意义,又切实可行的单亲学生教育方式、方法。中小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学生情况,不断探索、强化研究、有效实践出更加有针对性的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教师处于与单亲家庭学生接触的第一线,更是要密切关注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变化、情绪状况,并及时进行情绪疏导,为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不断提升单亲家庭学生调控情绪能力。司法部门也要从自身职能出发,切实加强对单亲家庭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单亲家庭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及时与单亲家庭学生所在社区强化沟通,更加细致地掌握学生课余活动情况、家庭生活状况,及早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不良习惯,从而做早预防、早规范、早矫正。
  第二,努力促使单亲家庭学生融入集体生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有豁达的心态,要尊重单亲家庭学生的人格尊严和生活方式,单亲家庭学生心理有时特别脆弱,因而不能有丝毫的歧视、嘲笑或戏弄单亲家庭学生。其次要在课堂上对单亲家庭学生多提问,多让其参加集体讨论,从而让单亲家庭学生感到同学和老师都非常关注和重视他们,从而逐渐在心目中尽量淡化单亲家庭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的距离和差别。最后要不断发现单亲家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呈现出现的亮点。关注他们身上或大或小的任何进步,并不断的鼓励和引导单亲家庭学生多为集体做好事,帮助单亲家庭学生集体中树立良好形象,让同学们并乐意亲近单亲家庭学生。
  第三,努力通过活动培养单亲家庭学生健全个性。教师要通过活动不断有效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师要努力了解单亲家庭学生喜爱什么讨厌什么需要什么,不断做好引导工作,让单亲家庭学生生机无限地融入到班集体中来,正面、乐观地面对问题、克服困难。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同一个希望同一梦想”、 “我们都是一家人”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之间更加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平等相处,共构和谐,帮助单亲家庭学生形成健全的个性。
  第四,努力加强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殊的家庭构成会导致单亲家庭子女在心理上或多或少有点特殊性,因此,对单亲家庭子女有必要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使单亲家庭子女恢复和保持心理健康。一方面要针对单亲家庭子女共同的心理问题开展心理辅导。组织那些家庭背景比较相似的单亲家庭学生集中在一起,统一进行心理辅导,这样也可以让单亲家庭学生发现与自己相同状况的学生也不少,从而有效降低单亲家庭学生在心灵上的孤独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单亲家庭子女之间进行相互学习、相互辅导、相互进行情感交流。另一方面要针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差异进行个别辅导。单亲家庭学生在个性和心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导致单亲家庭学生在心理问题、心理特征方面也是呈现出大不一样的格局,这就必须做到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尤其是涉及到个人的隐私的问题,更需要采取个别辅导,这种私底下的个别心理辅导形式既稳妥又有很强的针对性。辅导者在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时,一定要遵循保密的原则,与单亲家庭学生要真诚相见、真正交心。
  尽管单亲家庭学生遭遇了家庭破碎的不幸,而且比一般的学生缺少关爱和幸福感,但是只要我们教师真正奉出爱心和耐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单亲家庭学生,那么就一定可以为他们弥补爱的缺失,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从而让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得快乐、生活得幸福。
其他文献
摘要历史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根据学科和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性,探索成为一名优秀历史教师所应具备的各种素质,本文主要从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词历史教师素质思想道德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所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是教育活动
摘要本文从项目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以及主要功能分析进行切入,对“项目管理软件”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增加教学手段和大量的案例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探讨,以期希望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项目管理软件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因项目管理的广泛应用,项目管理思想正逐步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和采用。由于我国建筑市场的逐步开放, 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进入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将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因为游戏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形式,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让课程游戏化,这样就能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东西,锻炼身心,培养情感。  一、创设情境,让课程更生动  课程游戏化并不是说用简单的游戏来代替幼儿的各种活动,而是将生活技能、身体锻炼通过游戏的形式融入到课程实践之中,让课程变得更加生动,变得更加适合幼儿。在设置音乐课程时,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听、说、读、写是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束缚,许多中学教师,为应付考试,追求分数,只教读写而忽视听说,在教学计划中没有对说话能力训练作出具体明确的计划安排,盲目地进行说话训练,学生训练就成了空话。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训练培养    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从小跟父母到所在
摘要自由是人类的理想,学术自由是研究者的追求。在教育研究领域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处于不同程度的思想禁锢之下,有些教育研究者惧于社会和权威压力,缺乏学术自由精神,不敢发表自己的主张和观点。本文就这一问题,探讨实现学术自由的措施,即通过法律保护、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及培养研究者独立意识等途径来保障教育研究者真正投身于教育科研,发扬学术自由精神。  关键词教育研究学术自由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40-03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