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接课堂内外 培养持久兴趣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tudier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许多孩子学习兴趣难以持久,学习知识不专心的现状,我们在参与鲁洁教授主编的新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实验过程中,就此作了深入调查分析,尝试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其他活动结合起来,从小事入手,从点滴进步中让学生感受学习是一种多么有趣的事,并乐于坚持下去。
   【关键词】桥接兴趣持久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81-02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学习的兴趣能激发一个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启迪他们去探究周围世界。但在我们教师以兴趣作“钥匙”,引领他们步入知识殿堂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现在的孩子热情是那么短暂,稍有意外或困难都会影响他们兴趣的持久,在学习过程中最常见的是不专心,能专注于一件并坚持到底的孩子实在不多见。
   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的现状呢?
   在参与鲁洁教授主编的新德育课程《品德与生活》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就这些问题作了些深入调查,与孩子、家长访谈,观察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结合其他方面作思考总结。我们认为造成孩子学习兴趣不持久最应反省的是父母。不少父母对孩子从小就包办过多,在生活小事上也不让孩子体验专心带来的好处,养成他们做事拖拖拉拉、三心二意的坏习惯。对待孩子的学习也很少尊重他们的兴趣,看重学习的终端结果不注重过程的引导,最终是扼杀了孩子学习知识过程的兴趣。
   其次,孩子在课堂学习中对简易学习内容比较感兴趣,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兴趣难以持久,还跟我们的课堂学习内容的设置不当,教师评价中的引导欠缺有关。
   在这样一些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没有能激发他们全部身心热情的兴趣,没有体验过这种兴趣带来的学习乐趣,身边又很少有人去引导他们对某件事专注深入地探究,所以他们会出现兴趣不持久,学习不专心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要改变这种现状,让孩子们能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持久,我们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其他活动结合起来,从小事入手,从点滴进步中让学生感受学习是一种多么有趣的事,并乐于坚持下去。
   一、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中感受贵在坚持。
   要培养孩子兴趣的持久性,就要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入手。我们利用开家长会、家访等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观念,达成共识,在生活小事上不再包办,放手让孩子去做,及时鼓励、肯定孩子的进步,让孩子自己也意识到这些事只有自己去做了才有意义,好习惯要自己去坚持。
   我们还设立了“家校联系本”,家长将孩子日常情况记录在本子上,老师也将孩子在校情况及时反映在上面。通过“家校联系本”能更好地让家长、老师了解孩子生活习惯培养情况,如:自己洗漱、自己收拾东西等,能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根据“家校联系本”反映的情况,我们还采用“成长树”形式,在集体中随时展示学生好习惯培养的成果,以有进步的孩子为榜样,促使他们将父母、师长的愿望化为自觉行为。
   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针对学生注意的持久性差,对待困难的耐心不足等情况,我们在教学中改变一些方法策略,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学习为主,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
   1.让孩子会“听”。
   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课堂上不会“听”,大多数情况下能注意听老师的,不注意听同学的发言,注意的持久性差。我们让孩子之间展开“对话”,前提就是要“听”,要“注意地听”,对那些专心听、对话精彩的同学给予表扬,使孩子们自觉去“听”,去“对话”。
   2.给孩子“想”的空间。
   目前的课堂提问过于密集,给孩子思考的空间少。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在反应稍慢的孩子没思考好之前,反应快的孩子已作了回答,学习机会分配不均,相对抑制了部分孩子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他们在课堂上也会不专心起来。所以,我们老师要在课堂上多给孩子“想”的空间,提问之后稍顿一顿,在大多数孩子思考有结果后,再作下一环节的教学。这样,多给孩子一些“想”的空间,可使群体间的发展速度不至于产生太大的差异。
   3.让孩子大胆“说”。
   在教材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教师的思维如果趋于常规答案,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得不到认可或鼓励,所以要转变教师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思维也要有开放性,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学生才有求新求异的兴趣;教师要会兼容并纳,课堂教学才会“活”起来,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知识殿堂。
   4.善用评价引导学生。
   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肯定孩子们努力的结果,以富有热情的语言鼓励那些会探索,会思考,有创意的表现,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知识持久的兴趣。
   三、重视课后延伸活动,培养持久的兴趣。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有大量的课后延伸活动,这些活动“将孩子们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连成一体,把课程带出课堂,使课程延伸和扩展到课堂之外,以课堂教育的作用幅射于整个生活(鲁洁语)”。要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要让课堂内外有效桥接起来,更应重视课后延伸活动,使它成为我们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和拓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尝试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延伸活动,如开展种植一种植物,写观察日记,让学生关注研究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科学持久的兴趣。
   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我们又帮助他们按兴趣结成学习小组,利用假日在一起学习、交流、讨论、探究,共同的兴趣爱好能使他们相同提高,共结友谊,有利于兴趣的稳定持久。
   我们还以“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记录孩子学习的过程,定期展示他们进步的地方,让学生学会在群体中纵向评价自己,自我肯定,真正激发自我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
   学校教育只是帮助孩子成长的一个方面,在培养孩子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感受学习乐趣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家庭教育至关重要。我们所作的努力还只是一些层面,如何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有效地结合,让孩子在这种结合中获得更有益的发展,将是我们今后继续探索的方向。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思想、认知、心理等因素不成熟,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其接受的教育,培养的学习方式,养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往往能够影响一生。小学语文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养成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涉及教学范围较广,包括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以及人际关系处理等,因此小学语文的正确教学对于学生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小学语文的特点出发,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的小学语
【摘要】迁移效应是国语老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教育手段,它不光可以改善学生们的学习思维,更能有效的帮助学生们进行问题的解决。对于迁移效应来说,它可是改变无数人命运的一种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本文将以迁移效应对于语文中的作用来进行剖析,从而向读者更为全面的介绍迁移效应的作用与原理。  【关键词】迁移效应注意事项迁移效应的反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摘要】新时期新要求,时代的进步对未来主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作为培养高技术人才的摇篮,同样也要有时代主人的意识,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方面应该加强道德素质的教育,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社会或者社会群体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或者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了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对中职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
【摘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以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在对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观察、实践和反思后,要有效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必须准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今天,我们研究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应当仍然要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基本纲领。  【关键词】少教多学教学策略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高职类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教育的重要基础,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结合自身在一线工作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思路。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其教学模式的特点,提出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具体措施,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