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萧萧》解读——人性的胜利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j_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摘要:小说《萧萧》里,萧萧在身体发育成熟时走向命运的转变,看似可叹,实则是她对现实的反抗,即以自然的天性来对抗不幸的婚姻;而事情败露后,面对现实里残酷的处置时,家人又用淳朴的品性来对抗礼法。最终,在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迎来了人性的胜利。
  关键词:萧萧;人性;制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05-01
  《萧萧》是沈从文于1929年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小说月报》第21卷第1号。故事以女学生追求“自由”为依托背景,讲述了一个未受时代熏染的田庄。田庄里住着一群庄稼汉,有祖父,有萧萧,也有请来帮忙的长工花狗。萧萧是从别的田庄嫁过来的,是个童养媳。她有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在田庄里,身为童养媳的萧萧,虽然要遭受该受的折磨,但凭着品性的坚韧与随遇而安的活法,很快就长成了,“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萧萧》,下同)。这株长成的“蓖麻”,因与小丈夫的年龄差距,以及受祖父讲述女学生追求“自由”事迹的影响,内心开始萌生了对爱情的渴求,而单身汉花狗便以同样的心思设计诱惑,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萧萧也把女学生“自由”的事做了。而后萧萧怀孕,事情败露,花狗逃走,萧萧被抓。按照田庄人的规矩是沉潭或发卖。面对着这种厄运,萧萧并没有多少反抗,而是顺着命走。结局是萧萧平和地度过危机,又过上了简单的生活。
  在这篇小说里,沈从文并没有给我们一种激越的感情,即使萧萧怀孕后,面对着殘酷的宗法制度的处置时,也如那一湾河水,细细长流。有人说,这种是沈从文的写作风格,一如他的散文,朴讷而平和;也有人说,这是他内心构建“湘西世界”的一部分,不会写得太残酷。其实,这些都是表面,在小说的内核里,有一种东西沈从文一直在诉说,那就是在人心底暗流的人性。这人性里,既有自然的天性,如萧萧自然而然的成长;也有淳朴的品性,如家人对萧萧丑事的处置。可以说,这篇小说结局的平和,便是人性的胜利,是人性最终战胜了残酷的宗法制度。具体而言,笔者试着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读。
  一、对于婚姻,萧萧以自然的天性来对抗
  萧萧自小无父无母,寄养在伯父家,稍长成时,便被嫁作童养媳。对于这个事实或这场婚姻,萧萧没有反抗,甚至连“照例觉得要哭哭”都没有。可以说,萧萧小时候的悲苦身世,让她习惯了任人摆布的命运。自然,对她而言,“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即使嫁过去后,面对着比自己小十岁,“断奶还不多久”的丈夫,她仍做这个媳妇。照顾小丈夫,陪他玩,喂他吃东西,哄他睡觉等,她似乎乐在其中,因为“做了拳头大的丈夫小媳妇,一切并不比先前受苦,这只看她一年来身体的发育就可明白”,自然不会有所谓的反抗。
  即使在夏夜,田庄人无聊中谈起女学生的“自由”事迹时,萧萧的意识也是模模糊糊的。田庄人的笑话,在她心中也荡不起什么波浪。兴许是太习惯了这种单调的婚姻生活,女学生追求的“自由”还是在她心里留下涟漪。“这时经祖父一为说明,听过这话的萧萧,心中却忽然有了一种模模糊糊的愿望,以为倘若她也是个女学生,她是不是照祖父说的女学生一个样子去做那些事情?不管好歹,女学生并不可怕,因此一来,却已为这乡下姑娘初次体念到了。”其实这些模糊的印象,只是萧萧懵懂的意识。实际上,她并不知道从哪里去求“自由”,或说怎样求“自由”。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几次降霜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中都说萧萧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粝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不过,“萧萧十五岁时已高如成人,心却还是一颗糊糊涂涂的心”。其实,糊涂的心与之前任人摆布的命运是一个理,都有些不由自主。但身体的长成,却将萧萧走向“反抗”。这种反抗,虽然是潜意识,却也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反抗,是以自然的天性来对抗现实的压抑。“末了花狗大便又唱了很多歌给她听。她心里乱了。她要他当真对天赌咒,赌过了咒,一切好像有了保障,她就一切尽他了。”萧萧要的“赌咒”,实际上是她潜意识里反抗的外化。赌咒是说出来的,而自然的天性是在内心暗流的,两者互为推动。所以在整个过程里,萧萧是以自然的天性来反抗现实里不幸的婚姻,即使是糊糊涂涂的,但还是反了。
  二、对于礼法,家人以淳朴的品性来对抗
  萧萧从了花狗,怀孕后,事情败露。花狗逃了,萧萧也想逃,但没有动身就发觉了,被抓了。对于萧萧这件丑事,家人也全乱了。“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各按本分乱下去。”照当时的规矩,丑事一出,或沉谭,或发卖。萧萧的命运逃离了“沉潭”,因为“沉潭多是读过‘子曰’的族长爱面子才作出的蠢事”。其实,活活生命的剥夺是人性所不忍的。古人云:天地之大德曰生。重生意识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所以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发卖”。处罚虽轻,但可料想的结果必也不好。一个私自怀孕的女子再嫁,必会承受更多的不幸。然而小说最后给出了平和的结局。“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规矩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究竟是谁定的规矩,是周公还是周婆,也没有人说得清楚。”正是这种莫名其妙,把萧萧从另一种不幸中拯救回来。当然,家人在没人说得清楚的理中有了怀疑,从深层次来说是内心淳朴、善良的品性在回荡。正是这种日里来雨里去的日子,以及相对封闭的环境,家人或族人可以从自己的本心出发,在时间的推移中,在春来秋去的日子里,来选择一个符合或顺应人性的结局。外加萧萧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品性,以不反抗来反抗,运命似乎在回转,否极泰来。“萧萧次年二月间,十月满足,坐草生了一个儿子,团头大眼,声响宏壮。大家把母子二人照料得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一家人都欢喜那儿子。”正是这一点,更加坚定了在徘徊等待“入定”的淳朴家人的内心。其实这场等待,犹如田庄人等待庄稼的收成,靠几分天命,也有几分人为,不管结局如何,能吃饱,有来年的种子,即可相安无事。也正是这种长年累月的磨砺,刻在田庄人身上的烙印便是勤劳、朴实、平和以及随遇而安的品性。
  可以说,在这场人性与制度的对抗中,人性最终取得了胜利。当然,人性的背后,却又是一种古老的民族美德。田庄虽然闭塞,但因很少受时代的熏染,古朴的民风便在传承,也在回荡。说到底,制度的残酷有其现实的意义,但人性直接牵系着人心,在这场看似酝酿悲剧上演的路途中,人心始终是温热的,因而萧萧便在这温热的人心里荡开人生的新旅程。
  参考文献:
  [1]沈从文著,《萧萧》,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作者简介:刘贤忠(1987.10-),男,江西南康人,硕士,南昌工学院民族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文化研究。
其他文献
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们现在正上初高中,年龄普遍在15到17岁,出生在互联网世界的这一代人,接受新鲜事物的热情非常高,在电视剧、网络小说的引导下,对爱情早有接触与思考.无论是
张先生是我多年认识的房地产行业的职业经理人,他在房地产行业很有建树,多年积累的经验让他在房地产项目策划、融资、风险评估、产品定位等方面得心应手。因此,很受老板的青睐。不过相处几年我发现,张先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上,形成了—个规律性的跳槽轨迹,且平均三年换一个地方,每换一个地方开始者阡口老板打得火热,老板不但重视、欣赏他,也很器重他。然而,一旦老板的房地产项目红红火火搞起来后,随着工程逐渐收尾,老兄也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摘要:《汤姆·琼斯》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说,其创作代表了18世纪整个欧洲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它以汤姆与苏菲亚的真挚、纯洁的爱情为主线,并且展示了一副18世纪英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全景图。本文拟就其里面的人物道德观分析一下。  关键词:汤姆.琼斯;小说;人物;道德观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参与运动的调查分析,表明篮球运动是大学生最酷爱的运动项目.根据篮球运动的发展与项目特征分析了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健身功能,及其健身的发展趋势.篮球运动
3—6岁是人的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幼儿这个阶段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幼儿园努力,更需要家长们的配合,家园共育才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这种模式需要教师和家长提高自我素质,同
本文结合自身教学习作过程以及具体案例,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习作教学.
一体化教学,不仅是将专业理论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的教学方式,而且重点是教学环境对接工作环境、教学任务对接生产任务、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简而言之,做到“三个合一”,即
期刊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驾车者的类型多样化,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开展高速公路的安全管理研究也日益重要。本文对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系统进行了分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