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表达如樟树般蓬蓬勃勃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ge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缺少不了教师的引领。故而教师要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且通过有效的方式训练他们的口语表达,让学生尝试探究,继而深入研读,促进他们有效表达深入阅读后的感悟。
  【关键词】引领有效语言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首先,语文教学必须坚定不移地立足语言,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进而提高人文关怀、智能发展、习惯培养等。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都必须围绕“语言学习”这个中心。学习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最大的教学主阵地就是课堂,最好的教学素材就是教材。因此,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最大优势,抓住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通过有效的训练方法,激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高,让语文课程真正、有效地致力于语用。本文,笔者就以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为例,例谈教学感受。
  一、 创设机会,搭建表达的平台
  要真正落实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语言表达营造一个浓厚的氛围,为学生创设一个表达的平台。在这里所强调的语言表达,与平时的口语交际(说话)不同,语言表达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表达性。语文课堂正是一个对语言能够强化训练的好平台,语文教师就是一个能够创设机会的好导师。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让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不断训练的平台,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想说、敢说、愿意说。
  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片段一):
  师:一年四季,樟树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樟树会经受哪些磨难呢?
  师:请你也用“无论……还是……”这样的句子来说一说。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白雪皑皑,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电闪雷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常年干旱,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我创设了平台,再加之有效的引导,就给学生的表达训练指明了方向。余文森教授曾指出:“一定要实现有效教学。每节课都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变化、进步和提高。”要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说”的能力得到提高。那我们就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选取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教学活动组织,为学生的表达搭建有梯度的平台,让学生的语言表达通过课堂的训练迈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二、 激发兴趣,鼓励表达的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和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充分交流,大胆表达。教师要注重反馈,运用评价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设法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质疑,让学生抒发自我新的感悟和独特体会。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资源,使其表达的欲望得以保持。
  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片段二):
  师:说一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樟树的蓬蓬勃勃?
  生:我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这句话中的“伸向四面八方”感受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你抓住了关键的词语来体会,很不错,“伸得远远的”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让我感觉伸得很远很远。
  师:哦,伸得很远很远,你能不能让你的手臂也伸得远远的,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想向更远处伸去。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视口头表达为乐事,才有可能使学生在课堂活动参与中积极去表达。教师在课堂上遇到学习能力低、回答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时,更要做的是帮助这些学生完成回答,使这些学生都能够收获表达成功的喜悦。学生肯定不能够完整地将标准的感悟表达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耐心、细致地鼓励,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多发现他身上的闪光之处,及时鼓励。久而久之,相信这些学生都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且不会放过每一次锻炼自己的机会。这正如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的:“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三、 巧妙引导,完善表达的技巧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实践证明,一个人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习,其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都会处于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应对学生坚持正面引导,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满足学生健康的心理需求,树立对学习、生活的自信。要真正落实有效的语言训练,课堂上,教师应该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同时,更应该注重方法的引导,将启发式引导交谈在课堂中真正实践。
  (一) 认真倾听
  “善于倾听”是一种优秀的能力和习惯。不仅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也要学会“善于倾听”。没有思维碰撞的火花,学到的东西就是单一的、没有创新的。所以倾听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在实践中我主要是从这几方面进行训练的。第一,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即在课堂中要静下心来听教师说,听同学说。要听明白、听完整、听准确,尊重说话人的意见,有歧义时,要积极思考,礼貌回答。第二,培养学生主动听的习惯。特别是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不顾及教师、同学说话,或是要教师提醒才听,或是听了经过没听结果。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去听取不同的意见、想法。
  (二) 关注表达
  在执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哪一句话最能表现樟树香气永存的品质时,课堂上同学们就抓住了“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也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这句话。随后,我将句子逐句出示“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不变。”“当它……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让同学们体会文中关联词“即使……仍然……”的巧妙用法,再强调:有时,用上关联词,我们就可以将几句话连在一起说,而且还能够起到强调的作用。关联词语不仅能连接下文,而且能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 揣摩体会
  在本课的结尾部分,我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为什么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题。马上让孩子们谈自己的感受,肯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这里补充一段宋庆龄的资料:
  宋庆龄大学毕业后,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和振兴中华的理想毅然回国,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期间,她积极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之中,为保卫世界和平而不懈斗争。抗战胜利后,宋庆龄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
  解放战争时期,她募集了大批医药物资,运往解放区,支持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特殊的功勋。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里,她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关心妇女儿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有了这一段资料的介绍,学生就会知道宋庆龄和樟树之间有着相似之处。就能感悟“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看到这两棵樟树,人们仿佛就看到宋庆龄”。学生也能够理解文章借樟树来写宋庆龄的写作方法——借物喻人。
  四、 有效评价,增强表达的效果
  孩子不愿意或不善于口头表达,绝大部分原因是不够自信。孩子的自信心是家长与教师共同给予的。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孩子虽小却具有巨大的学习与发展的潜力,作为教师要做到相信孩子。“你可以”“你行”“只要你用心做,这件事对你而言是很简单的”这样的话语,会使孩子在探索、尝试的过程中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资源,使其表达的欲望得以保持。孩子从一入校就尝到了表达的甜头,那接下来的课堂就更要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利用好每一个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我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哪句话最能表现它香气永存的品质?”时,学生都能够找出“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也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我随后鼓励学生“读书就要能从一些关键的词句中有所感悟”,学生就能够抓住关键的词“仍然”“只要……就……”等来谈体会。我随后点评:“学习语文贵在感悟体会,能抓住字词读出体会,那么你的学习就是有效的,像这两位同学,他们就读出了属于他们的独特体会。谁也来说说属于你的独特感悟呢?”这样的评价语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倾吐出来。久而久之,学生的口头表达就得到不断内化、进步。
  语文课堂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主阵地,教师需要给孩子尽情展示自己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的表达拿捏有度,收放自如。真正有效的课堂,是应该能让人看到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所生长。相信,只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教育者能够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生长,注重课堂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学生的语言表达就一定会如樟树般蓬蓬勃勃。
其他文献
【摘要】自信心是人们采取自觉活动的心理动力的源泉,是学生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心理品质。本文从五个方面阐明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用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信心;鼓励;发展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对学生进行“发展预测”,根据“测验结果”,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名单中的学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词句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苏教版语文课本的课文《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在传统中国文化语境下,一直被解读为青年男女勇敢反抗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的典范。这样的解读过于侧重作品里的反封建爱情因素,却忽视了文本产生的时代背景,忽略了莎士比亚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特有的人文主义思潮及其内涵。本论文将结合16世纪末欧洲社会的文化语境
期刊
稍稍翻阅河滨路小学教师的文集,很多文题清新可喜。“轻掬童心,趣学古诗”,一“掬”,一“趣”,教师的呵护之态,诱导之能,展示无遗;“识字的摇篮,美丽的邂逅”,以“摇篮”为喻,言老师教学之温和良善,“邂逅”则拟写出精心设计的课堂给孩子们带来的不断的惊喜和意外;“稳健慢行:习作起步的行走姿态”,可以发现教学者的老练;“近乎道”,足以知道教育者对教育理解精准到位;而“老师,请再多给我30秒”和“那节课,我
期刊
【摘要】当前,显性的“素质教育”力量微弱,隐性的“应试教育”独霸鳌头,许多教师在学校问责制的高压下,大搞题海战术,布置机械重复的海量作业;家长担心孩子“营养不良”,输在起跑线上,严防死守不说,还会“加餐添料”; 学生谈作业色变,对作业大多是“想说爱你不容易”,更有甚者,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不做。这样一来二去,三方关系剑拔弩张,作业显然已经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头大患”,打破窘况迫在眉睫。本文旨
期刊
祝晓燕,1968年出生,江苏无锡人,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学前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江苏省第十三批幼儿教育特级教师,宋庆龄幼儿教育奖获得者,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工作者,江苏省教科研系统先进个人,无锡市德高尚好园丁,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曾获得全国幼儿园优秀自制玩具展评一等奖等。  著有《从指间到心灵》,主编《幼儿园园本教研制度新思维》《幼儿园园本教研活动新设计》等教育类论著,主持多项国家和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
期刊
【摘要】教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室、电教中心的职能和资源,建成四位一体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是大势所趋。唯有明确职能,深度融合,提升内涵,才能有效发挥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教师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室、电教中心的职能和资源,建成四位一体的县级教师发展中心是教育部、省政府对各县的要求。早在2005年,教育部
期刊
【课堂实录】  《平安回家》是苏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要安全地成长》中的第一课。要求通过第一课时的教学,一是让学生知道常见的交通信号、标志的意义,懂得放学回家时应该注意安全,树立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平安回家。二是让学生知道交警手势的含义,并自觉服从交通指挥,逐步培养学生的遵守交通规则的能力。  一、谜语导入 激发情感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看谁先猜出
期刊
【摘要】数学课堂知识建构,必须追寻知识的逻辑起点,透视知识蕴含的数学方法,并突出知识的核心要素,然后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体验中形成知识的双向建构。  【关键词】追寻透视活动体验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黑格尔说:“数学的根源首先不在对外在感性物的归纳而在对主体感性活动的抽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
期刊
【摘要】新课改对教师授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本文介绍了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穿插动画元素来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乐享”课堂、快乐学习的目标。笔者以课堂中的实际课程为例,就信息技术课堂动画元素的选材及动画入课堂的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阐述。  【关键词】动画信息技术快乐学习  一、 快乐学习,信息课堂的新追求  巴甫洛夫的“快乐学习法”认为:“快乐学习是一种享
期刊
【摘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埋怨:“这道题刚刚讲过,学生又做得一塌糊涂”,然而学生也常拍着脑袋喊“冤”:“这道题我已经做了好几遍了,怎么一下子又想不出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一些师生平时只在乎解题的数量,而忽视了解题的质量,这其中的关键恰恰在于只注重解题结果,而轻视解题的过程以及解题后的反思。因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反思性解题教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谈几点看法。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