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 柯妍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所强调指出的:“我国宏大的科技队伍,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结构得到改善,特别是在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工程的推动下,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据统计,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超过100万,位居世界前列。
要做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就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必肯付出乃有为”。从11年前第一届科技萌芽计划实施专项资金22万元到2006年萌芽专项资金82万元,11年来累计资助萌芽项目总金额627.5万元。科技萌芽计划在北科院这片创业的沃土中汲取了饱满的力量,得以冲破风雨、茁壮成长。
必乐服务乃有用
“科技萌芽计划”作为北科院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一个渠道,主要面向全院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选拔。在萌芽计划的选项标准中,没有学历、经历的硬性限制,关键看重青年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前途。萌芽项目的重点是培养人,项目仅是人才培养的载体。
萌芽项目申报人员在具有较为充足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预研准备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创新精神,申报人员对自己申报的课题要有独到的见解。萌芽计划的入选项目区别于其他科研课题的地方在于,它更像是一块小型的科研“试验田”,以其新颖性、可行性和灵活性为年轻的科研人员开辟了一块充分施展才华的园地;同时,也为院、所领导打开了一个选拔人才的窗口,即“从项目发现人才、用项目验证人才”。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在我的公司里,更愿意雇用有潜质的人,而不是那些有经验的人,因为从长远来看,潜质更有价值。”萌芽计划的选项程序成功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展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潜力,改变了确定科研项目负责人时“论资排辈”的传统。入选萌芽计划的选拔先由北科院属单位推荐开始,由青年科研人员提出由其本人担任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或开发项目,填写《萌芽计划立项申请报告》。再由北科院组织院内专家对申报的萌芽项目进行评审。评审采用现场答辩的方式,由评审组成员分别从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性等方面对申报人员进行评定。最终将各位专家打分的结果汇总排序,根据名次和科研领域分布确定萌芽计划的人选人员和项目。这种答辩评审竞争机制的引入,从原有的“伯乐相马”的人才选拔模式过渡到了“赛马”的选拔机制。“赛马”是公正的竞争,竞赛的过程是公开的,竞赛的结果是一目了然的,有胜利者,也有失败者。这种规范的“赛马”机制的优点还在于,评审结果不是“一次定终身”,只要把失败的遗憾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在实践中奋起,锲而不舍,执著追求,每个青年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萌芽计划课题申报的选题十分广泛,实用性很强,萌芽课题不只是应用科学研究单位承担的大项目、大课题的一部分分支,而是更多的来源于申报人员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深入思考,来源于研究院所里“青年学术论坛”中创新思维的激情碰撞,来源于面向市场服务中客户的迫切需求,来源于青年科技工作者自身的学术兴趣。正如历经三次萌芽评审,最终以小组第一名入选的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白波所说:“萌芽计划选题过程的本身就是对青年科技人才的一种磨练。”
“必乐服务乃有用”。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需要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和氛围,萌芽计划的管理工作强调的正是服务成长的理念,是人性化的管理氛围,赋予青年科技人才以较大的选题灵活性,不 断拓宽资助领域,适度延长资助周期,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在本行业、本领域内崭露头角,不断提升把握科学前沿的能力,以组织学术报告、经验交流等研讨活动的形式推动他们之间的理念碰撞,从而激活创新思想。“科技萌芽计划”鼓励创新,更宽容失败。萌芽计划的结题评审从不拿着原有的项目申报书一一核对目标成果,而是由专家评审组对承担人在项目周期内取得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看重的是青年科技人才综合实力的提高。“细雨无声润草绿”,宽松的学术环境,完备的政策保障,正是“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成就了萌芽计划的精彩。
必能创新乃有力
十年来,在科技萌芽计划的支持下,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青年科技人员在新能源利用、电子信息、生物新医药、精密特种加工、新材料技术、环境安全与保护和科学普及等领域做出了一批具有相当影响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已发表的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达230余篇。
《电火花加工中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课题负责人杨大勇,本着“创新,就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信念,将萌芽课题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电加工研究所自行研制的“精密数控电火花成形机智能化数控系统”产业化项目中,已累计生产配套60套国产精密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电源及数控系统,实现销售40套,产品销售收入1200万元。杨大勇在萌芽计划中也锻炼成长为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持人,并被评为2004年度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年仅33岁的他逐步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青年科技人才。
太阳能研究所的李鹏通过自己大量艰苦的课题调研和实验工作,将萌芽项目《磨擦电喷镀黑铬工艺研究》升级为《连续性自动化选择性吸收黑铬涂层的研究与生产》,获得公司增拨配套经费50万元。经过三年的刻苦攻关,太阳能研究所以萌芽计划为起点,低投资、高水平地建设成功了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续性选择性吸收黑铬中试生产线,在科技领域为我国填补了一项空白。
通过萌芽计划的培养成为北京市科技新星的经历,至今仍使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斌难以忘怀。现在他的科技新星计划项目《高效宽带吸声材料的研究及产品开发》已经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
刘彤原是信息和通信工程学的博士,但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浓厚兴趣,使她对自己的事业进行了重新定位。她的萌芽项目《高速VPN中密钥管理协议的应用研究》将为国家密码加密算法领域增加一套全新的对称密码算法,直接形成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安全产品,大大缩短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周期。
1998年入选萌芽计划的宁静目前已是北京市计算中心副主任,在萌芽计划执行期间,她远赴英国取得信息学软件工程博士学位。在她完成自身培养计划时,正值北京市重点项目天文馆改造工程接近尾声,拥有世界一流设备的天文馆急需世界一流的天象节目与之相配,将在小型机上开发和制作的天象表演节目转化到国际最先进的SGI公司的Onyx3超级图像工作站上放映,需要解决诸多技术难题。这一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深深吸引了宁静,她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投身到天文馆的改造工程中去。
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正是从李淑凤同志的《橡胶的辐射硫化改性》萌芽项目开始,开发了一系列辐射交联材料,并在军工上得到良好的应用。
1997年入选萌芽计划时,北京市自动测试研究所的冯建科同志还是所里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如今他已成长为自测所的总工程师,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他主持开发的VIX总线测试仪填补了国内空白。……
“科技萌芽计划”项目的经费支持一股在2—5万元,虽然支持力度不是很大,但它可以让在基层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同院领导直接对话、受到关注,让他们实现跨越式发展。萌芽计划对于起点较高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够从时间上加快成才速度,让他们抓紧人生中科研开发的黄金时间,为院、所做出更多的贡献,在科研水平上更上一层楼。而对于一些起点略低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则能够提供更多的鼓励和辅导,帮助其攻克难关。萌芽计划同时也符合了年轻人在创业之初要证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有所作为”的心理。从科研课题的选定到科研成果的取得,整个过程均由青年科技人员独立操作,他们在萌芽计划中得到了锻炼,获得了开辟事业的启动条件,在项目组织、人员协调能力、国际合作、市场意识等多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
“必能创新乃有力”。11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来说还是非常短暂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科技萌芽计划”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新途径,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科技萌芽计划”要建立更加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使人才选拔更加科学化,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管理体制,在给予青年科技人才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的同时,强化他们的自律精神和进取精神,从而,以更长远的眼光谋划人才培养体系的未来,实现人才工作的良性循环。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形象地将人才问题比喻为森林中的蘑菇,“人才问题就像森林当中的蘑菇一样,我们没有必要去种蘑菇,因为森林里只要有一定的温度,一定的水分,蘑菇就会成片成片自然地生长。在人才问题上,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要构建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服务和营造创新文化。”相信会有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萌芽计划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早日长为参天大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不断用美好的创业前景凝聚优秀人才,使科技人才的智慧在良好的人才机制中如涌泉一样进发!
(本文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供稿)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了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所强调指出的:“我国宏大的科技队伍,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而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近年来,随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人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结构得到改善,特别是在一系列高层次人才工程的推动下,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据统计,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3200万人,研发人员总量超过100万,位居世界前列。
要做到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就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优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识别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制度和政策保障,加紧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必肯付出乃有为”。从11年前第一届科技萌芽计划实施专项资金22万元到2006年萌芽专项资金82万元,11年来累计资助萌芽项目总金额627.5万元。科技萌芽计划在北科院这片创业的沃土中汲取了饱满的力量,得以冲破风雨、茁壮成长。
必乐服务乃有用
“科技萌芽计划”作为北科院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一个渠道,主要面向全院3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进行选拔。在萌芽计划的选项标准中,没有学历、经历的硬性限制,关键看重青年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前途。萌芽项目的重点是培养人,项目仅是人才培养的载体。
萌芽项目申报人员在具有较为充足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预研准备的同时,还必须具有创新精神,申报人员对自己申报的课题要有独到的见解。萌芽计划的入选项目区别于其他科研课题的地方在于,它更像是一块小型的科研“试验田”,以其新颖性、可行性和灵活性为年轻的科研人员开辟了一块充分施展才华的园地;同时,也为院、所领导打开了一个选拔人才的窗口,即“从项目发现人才、用项目验证人才”。
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曾经说过:“在我的公司里,更愿意雇用有潜质的人,而不是那些有经验的人,因为从长远来看,潜质更有价值。”萌芽计划的选项程序成功引入竞争机制,充分展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潜力,改变了确定科研项目负责人时“论资排辈”的传统。入选萌芽计划的选拔先由北科院属单位推荐开始,由青年科研人员提出由其本人担任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或开发项目,填写《萌芽计划立项申请报告》。再由北科院组织院内专家对申报的萌芽项目进行评审。评审采用现场答辩的方式,由评审组成员分别从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创新性等方面对申报人员进行评定。最终将各位专家打分的结果汇总排序,根据名次和科研领域分布确定萌芽计划的人选人员和项目。这种答辩评审竞争机制的引入,从原有的“伯乐相马”的人才选拔模式过渡到了“赛马”的选拔机制。“赛马”是公正的竞争,竞赛的过程是公开的,竞赛的结果是一目了然的,有胜利者,也有失败者。这种规范的“赛马”机制的优点还在于,评审结果不是“一次定终身”,只要把失败的遗憾转化为创新的动力,在实践中奋起,锲而不舍,执著追求,每个青年都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萌芽计划课题申报的选题十分广泛,实用性很强,萌芽课题不只是应用科学研究单位承担的大项目、大课题的一部分分支,而是更多的来源于申报人员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深入思考,来源于研究院所里“青年学术论坛”中创新思维的激情碰撞,来源于面向市场服务中客户的迫切需求,来源于青年科技工作者自身的学术兴趣。正如历经三次萌芽评审,最终以小组第一名入选的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的白波所说:“萌芽计划选题过程的本身就是对青年科技人才的一种磨练。”
“必乐服务乃有用”。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需要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和氛围,萌芽计划的管理工作强调的正是服务成长的理念,是人性化的管理氛围,赋予青年科技人才以较大的选题灵活性,不 断拓宽资助领域,适度延长资助周期,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开展合作研究,在本行业、本领域内崭露头角,不断提升把握科学前沿的能力,以组织学术报告、经验交流等研讨活动的形式推动他们之间的理念碰撞,从而激活创新思想。“科技萌芽计划”鼓励创新,更宽容失败。萌芽计划的结题评审从不拿着原有的项目申报书一一核对目标成果,而是由专家评审组对承担人在项目周期内取得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看重的是青年科技人才综合实力的提高。“细雨无声润草绿”,宽松的学术环境,完备的政策保障,正是“不拘一格”的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成就了萌芽计划的精彩。
必能创新乃有力
十年来,在科技萌芽计划的支持下,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青年科技人员在新能源利用、电子信息、生物新医药、精密特种加工、新材料技术、环境安全与保护和科学普及等领域做出了一批具有相当影响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已发表的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达230余篇。
《电火花加工中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项目课题负责人杨大勇,本着“创新,就是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信念,将萌芽课题的研究成果应用于电加工研究所自行研制的“精密数控电火花成形机智能化数控系统”产业化项目中,已累计生产配套60套国产精密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电源及数控系统,实现销售40套,产品销售收入1200万元。杨大勇在萌芽计划中也锻炼成长为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持人,并被评为2004年度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年仅33岁的他逐步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青年科技人才。
太阳能研究所的李鹏通过自己大量艰苦的课题调研和实验工作,将萌芽项目《磨擦电喷镀黑铬工艺研究》升级为《连续性自动化选择性吸收黑铬涂层的研究与生产》,获得公司增拨配套经费50万元。经过三年的刻苦攻关,太阳能研究所以萌芽计划为起点,低投资、高水平地建设成功了国内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连续性选择性吸收黑铬中试生产线,在科技领域为我国填补了一项空白。
通过萌芽计划的培养成为北京市科技新星的经历,至今仍使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所长张斌难以忘怀。现在他的科技新星计划项目《高效宽带吸声材料的研究及产品开发》已经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
刘彤原是信息和通信工程学的博士,但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浓厚兴趣,使她对自己的事业进行了重新定位。她的萌芽项目《高速VPN中密钥管理协议的应用研究》将为国家密码加密算法领域增加一套全新的对称密码算法,直接形成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安全产品,大大缩短了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周期。
1998年入选萌芽计划的宁静目前已是北京市计算中心副主任,在萌芽计划执行期间,她远赴英国取得信息学软件工程博士学位。在她完成自身培养计划时,正值北京市重点项目天文馆改造工程接近尾声,拥有世界一流设备的天文馆急需世界一流的天象节目与之相配,将在小型机上开发和制作的天象表演节目转化到国际最先进的SGI公司的Onyx3超级图像工作站上放映,需要解决诸多技术难题。这一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深深吸引了宁静,她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投身到天文馆的改造工程中去。
北京市射线应用研究中心正是从李淑凤同志的《橡胶的辐射硫化改性》萌芽项目开始,开发了一系列辐射交联材料,并在军工上得到良好的应用。
1997年入选萌芽计划时,北京市自动测试研究所的冯建科同志还是所里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如今他已成长为自测所的总工程师,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他主持开发的VIX总线测试仪填补了国内空白。……
“科技萌芽计划”项目的经费支持一股在2—5万元,虽然支持力度不是很大,但它可以让在基层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同院领导直接对话、受到关注,让他们实现跨越式发展。萌芽计划对于起点较高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能够从时间上加快成才速度,让他们抓紧人生中科研开发的黄金时间,为院、所做出更多的贡献,在科研水平上更上一层楼。而对于一些起点略低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则能够提供更多的鼓励和辅导,帮助其攻克难关。萌芽计划同时也符合了年轻人在创业之初要证明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有所作为”的心理。从科研课题的选定到科研成果的取得,整个过程均由青年科技人员独立操作,他们在萌芽计划中得到了锻炼,获得了开辟事业的启动条件,在项目组织、人员协调能力、国际合作、市场意识等多方面得到了显著提高。
“必能创新乃有力”。11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来说还是非常短暂的,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科技萌芽计划”作为一种培养人才的新途径,也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科技萌芽计划”要建立更加公开、公正、公平的评价体系,使人才选拔更加科学化,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管理体制,在给予青年科技人才充分自由的成长空间的同时,强化他们的自律精神和进取精神,从而,以更长远的眼光谋划人才培养体系的未来,实现人才工作的良性循环。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形象地将人才问题比喻为森林中的蘑菇,“人才问题就像森林当中的蘑菇一样,我们没有必要去种蘑菇,因为森林里只要有一定的温度,一定的水分,蘑菇就会成片成片自然地生长。在人才问题上,政府的主要作用就是要构建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服务和营造创新文化。”相信会有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萌芽计划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早日长为参天大树,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不断用美好的创业前景凝聚优秀人才,使科技人才的智慧在良好的人才机制中如涌泉一样进发!
(本文由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