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云楼秘藏王翚《晴峦晓别图》考(下)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onghong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东方有座为大运河环绕的古城苏州,自古人文荟革,画家辈出。清初苏州画家“四王”之首的王晕,为送别闽籍好友陈骝返乡创作了《晴峦晓别图》,此卷又得到在当时卜居苏州的十位名士唱和题诗,可谓诗书画完美结合的珍品。该画早年曾被苏州“过云楼”秘藏,后莫名遗失。2014年苏州顾氏竟又偶遇此画,为支持家乡建设“过云楼博物馆”,毅然花重金将其购回,并嘱笔者全面考证此画,欣然命笔,遂成斯文。本刊上期简单介绍了王翚的历史地位,说明了《晴峦晓别图》是他为送别陈骝而作,并介绍了画创作在“三藩之乱”的特殊时代背景。本期将继续解读这幅画。
  三、《晴峦晓别图》后康熙十位名士之赠诗
  唱和首篇为和陈骝同是闽人的黄晋良(见图8)。黄晋良(1615-1689年),字朗伯,号处安,福建建安人。工诗文,擅书法,得二王韵,亦善画竹石,精研儒释之辨,尤爱黄道用易学。明季曾官工部主事,人清尝参军幕。遍游齐、楚、吴、粤间,晚号东叟,居三山(福州)“井上草堂”,又号井上老人。黄氏当时客居虞山福禅寺,因常年客居在外,对好友陈骝的离别竟然有释然之意。
  跋为:
  丙辰秋七月十八日集灵璧轩分韵奉送陈伯驺先生移籍昆陵。
  诗云:
  久客何论聚与违,
  栖鸟但觉数分飞。
  频年楮墨如加齿,
  是处山川可采薇。
  古寺深钟非易别,
  孤舟残月定相依。
  多情只有黄安在,
  独泛花溪老不归。
  释文为:黄晋良诗跋意在劝慰陈伯驺,讲像我们这样久客他乡的人,就不必太计较相聚离别的事情了,同栖一枝的鸟不也经常各自分飞么?多年来舞文弄墨的事,我们就如家常便饭,这画作中的山川风景是可以怡情养性使人忘却烦恼的。只有我居住的兴福禅寺整日与钟声相伴,佛家圣地不能轻易离别,送走你后我就只能和孤舟残月相伴了。这里将只有我多情的黄处安一个人,独自游荡在花溪而不回故里了。
  第二位题跋者为宋实颖(见图8)。宋实颖(1621-1705年),字既庭,号湘尹,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少负盛名,有“江东独秀”之誉。顺治十七年(1660年)举人,后官兴化县教谕,淹贯经史,当时被推为名宿。其题跋诗句清新隽舒,诗为:
  高秋云物淡菰芦,
  良友清樽一驻车。
  闽越烽烟人尽老,
  江山鼓角信尝疏。
  孟公惊座方投辖,
  丁卯诗成又易居。
  明日布帆天际远,
  萧梁官阁好相于。
  释文:在深秋天高云淡,水草杂生水渚汀岸边,许多好朋友乘车来,准备了清酒为你送行。可惜近年发生在福建一带的“三藩之乱”,使你有家难回,漫长的等待催人老,而且战乱使得家乡的信都很难收到。但常熟一带的好友呢又犹如当年汉代的侠义之士陈遵,为了留住远道而来的朋友,竞把客人所乘马车轮轴的插销扔到井里,不让他们走一样好客。为你送行的酒喝了一通宵,赠别的诗写好已经是早晨丁卯(早晨五点到七点)之时了。明天你将乘舟远行,因战火回不到故乡,只能暂住常州,那里有梁武帝的官阁供你暂住。
  第三位题跋者是太仓顾湄(见图8)。顾湄,字伊人,号抱山,江苏太仓人。顾梦麟养子,也是顾炎武族侄,专力于诗文,与黄与坚等并称“娄东十子”。诗跋为:
  烽火关山杳莫通,
  天涯歧路数西东。
  一编酌古推同甫,
  四海倾心说孟公。
  外地几经杨柳绿,
  故乡遥隔荔枝红。
  挥杯欲别难为别,
  此去依然又客中。
  释文为:“三藩之乱”战火像被难逾越的山阻了,没有波及此地,这里和故乡犹如是远隔天涯的两条路永远走不通。一篇篇赠别的诗犹如当年南宋爱国诗人陈亮力主抗金,反复上书孝宗皇帝一样不厌其烦,到处听到的大家真心称赞你伯驺先生就像当年的陈孟公一样才貌惊四座。外地的杨柳已绿了,遥远的家乡荔枝也将要红了。欢送宴会上的酒杯已举起,但仍不舍你离别,即使离去了,你的身影也仿佛仍留在我们中间。
  第四位题跋者为余怀(见图9)。余怀(1616-1696年),字谵心,又字无怀,号曼翁、广霞,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鬓持老人。祖籍福建黄石人,生于南京,故自称白下余怀。与杜浚、白梦鼎齐名,文采为吴伟业、王士祯所称道,是清初著名文学家。题诗云:
  故乡烽火隔关山,
  樽酒离亭往复还。
  今古登楼千日醉,
  乾坤带甲几人间。
  丹枫落月论心事,
  黄菊凌霜怆别颜。
  后会定知仍不远,
  相逢休讶鬓毛斑。
  释文为:故乡的战火和这里远隔千山,我们唱着送别的酒,在亭子边徘徊,依依不舍你离别。古今文人雅士相送别要用最好的酒,甚至登上(黄鹤)楼目送好友的船消失。但天地间披甲的将士能有几人像我们这样悠闲呢?在枫树红了时候畅叙友情,到菊花开入霜冻时,却悲切地看到了你离别时的容颜。别难过了,料想我们不久还能相会的,但再相见时不要惊讶我鬓发花白!
  第五位题跋者为许之渐(见图9)。许之渐(1613-1700年),字松龄,又字仪吉,号青屿,晚号可园老人,江苏武进人。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江西道御史。跋为:伯驺年道翁属题,即次过兴福寺见访韵示正。其题诗云:
  孟公投辖地,踵至已同云。
  日冷寒柯影,冰衔绮岸纹。
  江山安客梦,风雨重论文。
  怆别人何处,河梁袂欲分。
  释文:你伯驺先生卜居在好客之地,这里的朋友就像当年的陈孟公,为了留住客人竟将客人车轴销子投到井里,我来见访时天将降雪。路上冬天树木一片凋零,河边结冰,河岸形成曲折波纹。这地方能使客人美好地进入梦乡,经历的风风雨雨应该写成文章。悲伤的离别人将去哪里呢?在送别的地方,欲分开了但我们仍手拉着手。   第六位题跋者为沈世奕(见图10)。沈世奕,字韩伯,号竹斋,江苏吴县人。顺治十二年进士,授编修,官至洗马,顺治十五年会师考官。诗云:
  早慕相如作远游,
  三吴胜概喜全收。
  蔗桨已白萦乡梦,
  荔枝将丹返客舟。
  诗卷赠来朋旧句,
  画图携对海山秋。
  七闽重得歌清宴,
  为赋旋归送大丘。
  释文为:早就仰慕的“赋圣”司马相如(把陈骝比作西汉的司马相如,鲁迅曾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到这里远游,吴地一带的文人雅士喜不胜收。但在甘蔗成熟时你思念家乡了,荔枝红的时候你将要乘舟返乡。朋友们吟诗作画来向你赠别,给你携带的画美得犹如海市蜃楼。要为你重回闽故里,设清宴赋诗歌,来送别你这种可比作古代道德典范,而“图像百城”的陈寔式的人物。
  第七位题跋者为曾灿(见图10)。曾灿(1622-1688年),原名传灿,字青藜、止山,自号六松老人,江西宁都人。少负诗名,与同学魏禧等人并称“易堂九子”,为清初文学家。其诗云:
  河桥初涨柳花新,
  落日东风执手频。
  天地何年容做客,
  山川终日送归人。
  愁心久断乡园梦,
  绝塞空传战伐尘。
  此别不堪回首处,
  画图看取六朝春。
  释文为:在桥边看到河水涨了,柳树花开春天来了,在东风徐来的黄昏我们一直手拉着手,不舍得分开。天地间不知何年留得住客人啊,山河好像每天都在送着归乡的人。返乡之梦多次被打断真使人心愁,极远的地方仍传来战火信息。此次分别将成为不忍回首之往事,只能画一张图把这看做六朝春禊活动为你祈福啊!
  第八位题者为徐宾(见图11)。徐宾,号东海学人,擅诗文,与钱谦益、柳如是等交好。诗云:
  萧馆张清讌,离情知几何。
  尽怀方共遣,酌酒岂须多。
  芳草江南莫,白云闽海孤。
  相看珍重意,后会莫蹉跎。
  释文:在萧馆大张清雅宴席,一起倾诉离别之情。尽情的思念大家在一起共同打发,喝酒并不需要喝得太多。仿佛周边的花草已不是江南的了,看到了几片你家乡福建的白云。面对面劝慰友人要多加保重,今后再不能虚度光阴啊!
  第九位题跋者为赵燥(见图11)。赵燝,武进人。诗云:
  吴门客里送君行,
  舍弟居停为寄声。
  因树茅亭商位置,
  引泉茶灶好经营。
  远公同泛清觞雨,
  虎阜分听别路莺。
  莫向四陵城上望,
  闽山缥缈不胜情。
  释文为:在苏州作客时赶上为你送行,你老弟去(毗陵)暂时寄寓,是为了方便捎信回老家。那里可只有位置较偏的房舍供你住,用水及炉灶要安置好。和像远公(晋高僧慧远)这样的朋友(喻指陈骝)同舟喝着美酒,窗外下着小雨,在虎丘分别时听到路边的莺在歌唱。不要往这里四陵(金陵、兰陵、广陵、海陵)城上看了,家乡(福建)的山川已隐隐约约浮现在你脑海,使得你控制不住感情。
  第十位题跋者为杨宾(见图12)。杨宾(1650-1720年),字可师,号耕夫,别号大瓢山人、小铁,人称“杨大瓢”,浙江山阴人。少年颖悟,精通古文,八岁能做擘窠书,有《金石源流》《大瓢偶笔》《藩镇考》等传世。诗云:
  送客芦花渚,西风破晚烟。
  群贤返汉社,双屐逈晴川。
  野涵庭中雁,天真忆放船。
  诗成谁最蚤,沈宋自当年。
  南国犹烽火,天涯尚卜居。
  遥怜庄舄梦,又入晋陵书。
  风雅存吾道,闲情赋子虚。
  声名惊宇宙,不得混樵渔。
  释文为:把客人送别到了长满芦花的湖边时,西风吹散了烧晚饭的炉烟。群贤终究要回到自己民族的宗庙,但走向光明道路很曲折。你就像沉落在庭院中的归雁,心里只单纯地想着如何乘船回家。众友人写诗赠别,谁写的诗最风雅呢?看来大家的水平都很高,就像初唐时期的沈俭期、宋之问(声震朝野律体诗的巅峰人物)。南方还是战火未断,就在远离故乡的江南选择暂时寄居吧。在遥远的地方和当年越国庄舄一样可怜,虽然投奔了楚国,但在生病时还是呻吟着越国的声音,眷恋着家乡,这思乡情看来又要到晋陵去继续书写了。追求高尚的文化修养是我们的一贯主张,有闲情时虽然作了一点虚无缥缈的辞赋。但做人我们却要做顶天立地、名扬天下的人,不能像凡夫俗子那样碌碌无为混一辈子。
  四、再释赏读此画卷中产生的诸多疑问
  在对画卷鉴赏过程中,文章前面的三部分分别介绍了被后人奉为“画圣”王晕的历史地位,说明了《晴峦晓别图》他为送别陈骝而作,并介绍了画创作在“三藩之乱”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对十位康熙名士唱和诗跋进行了全面释译。对该画卷的赏读全面而顺畅,在一般人看来,好像可以就此结题告罄了。
  但在仔细推敲后,还是可以发现在这顺畅的鉴赏过程中,全面解释了诸多问题的同时,又逐步产生了一些新的疑问,仍需再释之。
  其一,疑的是陈骝先生的身份。
  “画圣”为其创作如此精美的画卷赠别,康熙间卜居常熟十位名士吟诗送别,前后经历竟长达近一年。我们不禁要问,陈骝究竟是何方“神圣”,能轻易调动这么多社会人脉资源?前面我们已介绍他是清代诗人,顺治贡生,有著述。但贡生只相当于一个举人的副榜,好像和画卷中他的地位远不相称。于是我们进一步查到了他福建长乐的家谱。
  家谱记载,其祖唐乾符间避乱入闽,居福唐县新丰里南阳村。宋入赘长乐县,以耕读为业。自宋迄今,子孙繁衍四十二世。宋嘉熙年间其祖上曾当过安南国王。明代其祖陈仲完、陈登、陈全三人,皆荐才翰林院,参修传世巨著《永乐大典》,世称“一门三举三内翰”。至清末,长乐陈氏四十二代中人才辈出,历代进士就有几十位之多,确定是名门望族。   陈骝著有《雪鸿堂诗集》十卷、《南雅堂纪事诗》《金陵怀古》《中轩集》《蓟游草》等篇,晚年偕兄陈瀚隐居“溪湄草堂”。
  陈瀚,字伯熊,有诗名,大司马龚芝麓称其“渊雅简洁,有仁孝之风”。时人共推之,恒以二伯比二方云。“二方”是指后汉陈寔的长子元方、四子季方的合称,二人均有高名。《后汉书中赞》:“二方承则,八慈继尘。”可见在当年陈骝先生的地位一定非同凡响。
  其二,几位名人题诗书体、字形极相似问题。
  我们赏画卷跋诗过程中,对十位名流的题诗的书体、字形极端相似曾一度愕然不解。第一位题跋黄晋良的诗、第二位宋实颖的题诗、第三位顾湄的题跋诗以及第七位曾灿的跋诗和第八位徐宾的诗跋,书体、字形都非常相似。这在逻辑上似乎是有问题的,尤其是黄晋良的书法字形和宋实颖的书法,一个不小心看上去就是一个“枪手”一次写成的。要解开此疑团,我们可以再去找一下那个年代他们这些人的主儿——康熙帝的书法,可以发现又和他们极其相似。我们进一步溯源找一找董其昌的书法,又相似极了!原来在那个年代康熙帝倡导模仿董其昌书法,众名士在那个年代里不能身临其外,都在跟着皇帝追星,当然大家都在追就形成当时一个潮流特点,这就是我们鉴定书画常讲的重要依据之一——时代特征。所以有些疑问解开了,不但不能说明这画作有问题,反而更成了证明此画就是那个年代的真迹的重要依据。当然这种皇帝倡导的千人万人共学一人书体的时代潮流,最终走到了尽头形成了常为后人诟病的“馆阁体”书法,这是后话,不属我们讨论范畴。
  其三,赠别诗中的通假字、繁简字、错别字。
  在第四位题跋者余怀的诗中有“樽酒离亭往复还”句,要注意这句中“往”字是“往”的通假字,只有把“往”字替换在句中,句子才能读通原意。第八位题跋者徐宾的诗中有“萧馆张清讌”句,句中的“讌”则是“宴”字的通假,如不认真审核,一不小心就会把句中“张清讌”三字连读,误认为是一个人名,其实不然。我们细审,可以认为是因为前面第六位沈世奕诗跋中有“七闽重得歌清宴”之句,用“张清讌”是为了避免和此句的“歌清宴”重复。第十位诗跋是杨宾所作,诗中“双屐逈晴川”,要弄清句中“屐”通假“履”,“逈”通假“迥”,但问题又绝不是弄懂了诗中这两个字的通假,就能把此诗读懂,这里的关键是此句为何要连用两个通假字呢?这就要我们通读其上下句“群贤返汉社,双屐逈晴川”,弄清其本意。细心鉴审后发现这竟然是一句反清复明的“反诗”!当时清鼎方立,明代不远,诗人以为清廷不是“汉社”正宗,用“迥晴川”来表达这些文人对故国的思念。是“反诗”故尽量多用通假字来写,可逃避清廷的“文字狱”,当然用他们对故国的思念来比喻赠别人陈骝对故乡的思念,这种比喻可以讲也用到了极致,脱离了那个时代。再也不可复制这“反诗”了,因为即使要“反”,也不是这样“反”的了!
  繁简字,我们这里是指繁体字和简体字的转换问题。一般情况下,一个繁体字对应一个简体字,当然它们相互转换,没有太大问题,只要认真查一查就可以无误。问题是就有一部分繁体字和简体字不是一一对应,而是一对多,这就要引起我们注意了。比如平时碰到的“台”(简)和“臺”(繁)、“后”(简)与“後”(繁),转换时的出错就常被有识之士诟病。第四位余怀的诗中有“閒”(繁)字就同时对应着“间”和“闲”两个简体字,那么把诗中“閒”字转换成“间”字还是“闲”字呢?我们的办法还是通读上下句,“今古登楼千日醉,乾坤带甲几人间。”读懂了上半句就知道下半句是“闲”,而不是“间”,因为诗人提醒这些文人骚客饮好酒送别友人时,天下披甲的将士是没有人能像他们这样悠闲的!所以此处“閒”应是转换成“闲”而不是“间”。
  鉴赏古书画中,有时会碰到古人书写的“错别字”,有些学者碰到此类情况,就草率给书画下个“赝品”的结论,这是不对的。因为古人和今人一样,不是神,不可能绝对不出现错别字。进一步讲,当时这样写,可能并不是错别字,而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俗字”,只不过这种“通假字”没有被我们后来的字典收录而已。
  第十位杨宾的题跋诗中有“诗成谁最蚤,沈宋自当年”,这句中的“蚤”字如不通假,放在诗是无论如何都讲不通的。“蚤”通假“早”,把“早”替代在诗中,上半句读出时应没有任何问题。但下半句“沈宋自当年”,就告诉了我们这里的“蚤”应该不是用“早”字替换,而是应当替换成“骚”字。因后半句讲的“沈宋”是我国历史上唐代韵律诗中二个最具代表人物合称,他们的诗风雅冠绝古今,用他们来比喻众文人写成的诗,当然是“骚”而不是“蚤”,所以我们有时又把诗人称为“骚客”。但“蚤”和“骚”又不通假,故我们暂且认为这里“蚤”是“骚”待考的错别字。
  所以审读一个字也得放入全诗的整体意境、前后诗的逻辑关系,并与其时代背景一起综合观察对照,才能准确地把诗中的“关键字”落实,而推敲出当时作者的真实意图。但又千万不可教条,有时会碰到即使前面讲的所有办法全部用尽,也不能判断准的“关键字”怎么办?那就应该考虑运用先弄清诗人的真实意图,再回头推断落实“关键字”这种反向逻辑思维的方法。而前面诗中“骚”“蚤”字的落实替换,就是这种反向逻辑思维方法运用的成功案例。
  其四,诗跋中的一典多用及多典一用问题。
  十位名士的诗跋中旁征博引,用典颇多。第二位宋实颖诗中的“孟公惊座”,第三位顾湄诗跋中的“推同甫”“说孟公”,第五位许之渐的跋诗中的“孟公投辖”,第六位诗人沈世奕的跋中“相如远游”“送太丘”,第七位曾灿的诗中“六朝春”,第八位赵燥诗中的“远公”和第十位杨宾诗中的“沈宋当年”“庄舄梦”。多处用典,这些历史典故(前面已有释译),我们必须弄清楚来龙去脉,这也往往成为了准确把握诗意的一把钥匙,所以十分重要。
  但我这里更要重点提出注意的是一典多用问题。第二位题跋者宋实颖诗中的“孟公”,第三位题跋顾湄诗的“孟公”,第五位许之渐题跋中的“孟公”,三处用典中“孟公”都是指的同一人,即汉代的陈遵。但第二位宋实颖和第五位许之渐讲的是陈遵好客,把客人车轴销扔井里不让客人走的故事。第三位顾湄诗中“说孟公”同样是讲陈遵,但这典其实是讲的陈遵身高八尺、诗书精绝(书史中称“芝荚篆”,即指陈遵书法)、才貌惊人的故事,故同一典用在不同之处仍得细细把握。
  多典一用问题是指十首题跋诗中,第三位顾湄的“说孟公”,第六位沈世奕诗中的“慕相如”“送太丘”及第九位诗人赵燝的“远公”,其实这四处用不同的典却都是指同一人即陈骝。用不同的典来形容同一人,在文采上避免重复刻板,而更重要的是这四处不同用典来比喻陈骝,它是一种层层递进关系。这四个典连起来说,就是说陈骝人长得俊、文采好、品德又高,是个世外高人!
  此卷《晴峦晓别图》曾著录于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王石谷年谱》,是王翚赠于好友陈骝的一卷山水作品,是彰显情谊的一段佳话,原秘藏于苏州顾氏过云楼。后又流藏于庞莱臣,而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由庞莱臣转赠于好友费念慈。2014年苏州顾氏家族为支持“过云楼博物馆”建设,又用重金将此画购回并嘱我们考记之,欣然命笔而成斯文。可见,此流传过程曲折而传奇的画卷,既承载着王翠与陈骝之间的友情,也承载着费念慈与庞元济之间的友情,还记录下了我们与过云楼之间情谊,宝物回家吧!
其他文献
近日,有媒体将少林寺依靠托管取得下院的形式进行品牌植入,迅速在国内外推进商业化的发展模式进行报道,在网上引起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据了解,少林寺或托管寺庙纳入下院,或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