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较真细节,收拾细节,这话似乎有点小家子气。然而,小到篆刻,大到三百六十行,细节不细,是通病,是顽疾。
有人说,刻精工的圆朱文印,是要讲细节的,而镌刻犷猂奔突的一路印,就不必了,此话差矣。就笔者所知,陈巨来的元朱是一笔不苟,乃至一丝不苟的,体现了对细节的锱铢必较,这诚然是刻精工印的首务。然而为世公认的以破求完、雄恣苍古的吴昌硕,他的印风绝对属粗放型的,对细节是否即可忽略不计,马虎搪塞呢?答案是否定的。倘使对吴氏的印艺作忠实细致的考察,他对细节的关注、考究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诸如,他对配字的篆法的展蹙、大小、正欹,乃至线条的畅涩、细粗、光毛、钝锐、短长、呼应、顾盼,都作过不逊于计算机般的精微演绎,一字乃至多字的组合,都是反复推敲而成的,使一印之成真正地达到天作之合的艺术妙效。又如其用刀,前无古人创用披、削、斫、凿、擦、搓兼施,前人的补刀只是补充用刀之不到位,而吴氏的补刀不只是补不足,而是要将传统用刀不能获得的效果,通过别开生面的“做”的手法提升印艺,体现了“其心不敢失于一物之细,而后可以胜天下之大”的古训。王个簃先生告诉我,吴氏一印初成,置于案头,十天半月里不时地对尚不称意处作不厌其烦的整葺,由一根线条的曲直、虚实、显晦……直至对印的边栏,到整个印面作“返璞归真”的漫漶颠沛处置,使印产生出凝重的沧桑感、历史感。这份细心、耐心、用心,可说是印非刀刻,而由心造,或可说是刀与心的有机共融。如果说陈氏治印似绣花,则吴氏之治印诚是微雕了。讲这些话,并非故弄玄虚,只需读读吴氏早岁的《削觚庐印存》里的有些印蜕,去比勘他后期印谱里可读到的同一印蜕,往往同中有异,益见精妙的演绎,足见吴氏对一方印的细节再推敲,再运刀,不仅是在其初的一旬半月,有时甚至贯穿于前后二三十年。吴氏对细节的用志之专、推敲之深、锻锤之严、敬畏之心是令我辈肃然起敬的。
我时而会很认真地读一些中青年印人新奇的印作,以期激发日渐迟钝的灵感。对其间有些刻粗放型的印作,可以读出作者一腔豪气和激情,刀落石开,一气呵成,或以不事修饰为荣,或因瞬间的成就感而不再作细节的推敲。这其实是认知上的误区。古人尝谓:“始知真放在精微。”依然以堪称宗师的缶庐为例,他一印刻成,并不以为“完成”,大格局落定,接着是千雕万凿的精心润饰,讲究到无暇可击仍心由不甘,正是格局宏大,细节精严,成就了吴昌硕千载不磨的雄迈印风。
“千里之差,兴于毫端。”大局与细节既有主次之别,又是成败相辅的。抓大放小,与抓小放大都是弊病。只讲大局而无视细节,必会沦于粗陋荒率,空洞无物,不耐看;只粘着于细节,势必会舍本求末,琐碎拉杂,不屑看。总之,大局因细节的精妙营造而增胜生辉,摄人心魄;细节以有大局之观照而活色生香,突现出由微见著的深邃内涵,勾人情思。
综观印坛,恋古者,多趋于细节的追求。求新者,尤会丢失细节。细节关乎艺格艺心,而要养成抓大局而又重细节的良习,是由印人的学识、功力所主宰的,也是由虔诚的艺术良心所驱使的,不浮躁、拒浅薄、去功利、生定力才能关注细节、讲究细节、玩转细节,成就细节对一印创作中应有的那份贡献。
说到细节,笔者近今读到一篇村上春树的文字。他为了定做一枝写作用的钢笔,找到了一位笔工,这笔工逐一测量了他每根手指的长度、粗细,确定皮肤的脂肪比例、指甲的硬度,还把手上的各式伤疤一一记录下来,乃至于要他脱去衬衫,用手指在他的脊椎上考量……三个月后他方得到这枝称意的笔。这真实的故事,可能会引发争议,或可被讥为“钻牛角尖”,或可被视为“吹毛求疵”,或可被斥为“哗众取宠”……而我本人却读来感动,试想我们的印人,扩大而言,乃至于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能实实在在、精益求精地有这般较真细节的态度和作为,那天底下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有人说,刻精工的圆朱文印,是要讲细节的,而镌刻犷猂奔突的一路印,就不必了,此话差矣。就笔者所知,陈巨来的元朱是一笔不苟,乃至一丝不苟的,体现了对细节的锱铢必较,这诚然是刻精工印的首务。然而为世公认的以破求完、雄恣苍古的吴昌硕,他的印风绝对属粗放型的,对细节是否即可忽略不计,马虎搪塞呢?答案是否定的。倘使对吴氏的印艺作忠实细致的考察,他对细节的关注、考究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诸如,他对配字的篆法的展蹙、大小、正欹,乃至线条的畅涩、细粗、光毛、钝锐、短长、呼应、顾盼,都作过不逊于计算机般的精微演绎,一字乃至多字的组合,都是反复推敲而成的,使一印之成真正地达到天作之合的艺术妙效。又如其用刀,前无古人创用披、削、斫、凿、擦、搓兼施,前人的补刀只是补充用刀之不到位,而吴氏的补刀不只是补不足,而是要将传统用刀不能获得的效果,通过别开生面的“做”的手法提升印艺,体现了“其心不敢失于一物之细,而后可以胜天下之大”的古训。王个簃先生告诉我,吴氏一印初成,置于案头,十天半月里不时地对尚不称意处作不厌其烦的整葺,由一根线条的曲直、虚实、显晦……直至对印的边栏,到整个印面作“返璞归真”的漫漶颠沛处置,使印产生出凝重的沧桑感、历史感。这份细心、耐心、用心,可说是印非刀刻,而由心造,或可说是刀与心的有机共融。如果说陈氏治印似绣花,则吴氏之治印诚是微雕了。讲这些话,并非故弄玄虚,只需读读吴氏早岁的《削觚庐印存》里的有些印蜕,去比勘他后期印谱里可读到的同一印蜕,往往同中有异,益见精妙的演绎,足见吴氏对一方印的细节再推敲,再运刀,不仅是在其初的一旬半月,有时甚至贯穿于前后二三十年。吴氏对细节的用志之专、推敲之深、锻锤之严、敬畏之心是令我辈肃然起敬的。
我时而会很认真地读一些中青年印人新奇的印作,以期激发日渐迟钝的灵感。对其间有些刻粗放型的印作,可以读出作者一腔豪气和激情,刀落石开,一气呵成,或以不事修饰为荣,或因瞬间的成就感而不再作细节的推敲。这其实是认知上的误区。古人尝谓:“始知真放在精微。”依然以堪称宗师的缶庐为例,他一印刻成,并不以为“完成”,大格局落定,接着是千雕万凿的精心润饰,讲究到无暇可击仍心由不甘,正是格局宏大,细节精严,成就了吴昌硕千载不磨的雄迈印风。
“千里之差,兴于毫端。”大局与细节既有主次之别,又是成败相辅的。抓大放小,与抓小放大都是弊病。只讲大局而无视细节,必会沦于粗陋荒率,空洞无物,不耐看;只粘着于细节,势必会舍本求末,琐碎拉杂,不屑看。总之,大局因细节的精妙营造而增胜生辉,摄人心魄;细节以有大局之观照而活色生香,突现出由微见著的深邃内涵,勾人情思。
综观印坛,恋古者,多趋于细节的追求。求新者,尤会丢失细节。细节关乎艺格艺心,而要养成抓大局而又重细节的良习,是由印人的学识、功力所主宰的,也是由虔诚的艺术良心所驱使的,不浮躁、拒浅薄、去功利、生定力才能关注细节、讲究细节、玩转细节,成就细节对一印创作中应有的那份贡献。
说到细节,笔者近今读到一篇村上春树的文字。他为了定做一枝写作用的钢笔,找到了一位笔工,这笔工逐一测量了他每根手指的长度、粗细,确定皮肤的脂肪比例、指甲的硬度,还把手上的各式伤疤一一记录下来,乃至于要他脱去衬衫,用手指在他的脊椎上考量……三个月后他方得到这枝称意的笔。这真实的故事,可能会引发争议,或可被讥为“钻牛角尖”,或可被视为“吹毛求疵”,或可被斥为“哗众取宠”……而我本人却读来感动,试想我们的印人,扩大而言,乃至于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能实实在在、精益求精地有这般较真细节的态度和作为,那天底下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