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ck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提出并实施土地整理计划以来,耕地面积、耕地质量以及土地收益均得到有效提升,生态环境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和。本文中,笔者从生态角度出发,结合国内外应用情况对土地整理对土壤、水环境、植被、生物资源、小气候和景观格局的影响展开详细分析,以期为专业人士了解土地整理提供帮助。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土壤
  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正式开始实施土地整理政策,迄今已有十余年时间。在这当中,积极有效的土地整理工作不仅补充了我国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产能,还在保护耕地资源以及优化用地比例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除此之外,土地整理还能借助一系列田、水、林、路、村的综合治理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结合国内外相关资料从土壤、植被、水体、生物资源、小气候等方面对土地整理工作的实际影响展开分析,旨在使相关人士对土地整理的作用和意义有进一步了解。
  1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土地整理对土壤的影响
  对于紫色丘陵地区土壤质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土地整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综合质量,使其理化性状以及生物学性状发生良性改变,同时,伴随土壤整理实施时间的增长,土壤的质量改善愈明显。对于已经出现石漠化的土地而言,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还具有显著的水土保持功能,资料显示,经过土地整理、未经土地整理以及石漠化裸露土地的侵蚀程度分别为低级、超高级、急性,其中,经过土地整理的土地理化性状明显优于其他两类。对于土壤肥力而言,经过土地整理的土地土壤肥力每公顷保持价值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土壤养分循环、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有良性改变。
  1.2 土地整理对水环境的影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以及田间土壤平整工程等土地整理辅助措施会对区域内水体循环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具体来讲,土地整理会影响区域内水资源配置,进而影响到地区水质和水文结构,如新建规模较大的农田水利工程后,流域内河道流量将会发生改变,从而改善流域内水资源管理系统以及景观与自然条件。在大型河流集水区的土地整理措施能够渗透土壤,影响地表径流,从而对该地区旱涝产生影响。土地整理过程对溪流等农村微观水体也将产生一定积极影响,进而影响溪流河床生态系统以及两侧植被。
  1.3 土地整理对植被的影响
  土地整理过程中的土壤平整、工程修建等势必会影响区域内植被的数量、质量与种类,具体来讲,土地整理对植被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从积极方面来讲,对零散土地或未利用土地进行整理开发,能够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效率;从消极方面来讲,耕地面积增加后,人工林地植被、次生自然植被面积将有所减少,区域内植被种类组成将单一化;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灌溉工程、交通线路工程等辅助工程的施工会割裂植物生存环境,不利于植物孢子粉的传递,进而影响植被数量,降低植物多样性,增加病虫害发生的强度或频度。
  1.4 土地整理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土地整理对生物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极影响。当区域内土地整理工作基本完成后,土地适用类型会被重新人为排列,这势必会引起区域内生物栖息地形状或生态的改变,生物生存环境将变得更加复杂,人为干预也更多,生物的繁殖与生存将面临极大挑战。除此之外,在土地整理过程中会制造大量路径、沟渠,使得生物栖息地被割裂、孤立,斑块栖息地数量增加,进而导致生物群生存状况不稳定,生物多样性降低。
  1.5 土地整理对小气候的影响
  从宏观上看,土地整理工作是以人为主体的地形地貌再造过程,其不仅能够带来局地土壤性状、水文结构、动物植被等相关生态元素的改变,更会带来区域内小气候的改变。这种影响根据整理方案的不同同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结果:若土地整理工作使得生态用地面积大幅减少,那么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将会上升,空气质量变差,与此同时,还能造成植被减少,地表裸露,从而使局地小气候恶化;反之,如果土地整理过程中没有影响到生态用地面积,并且在整理过程中加强了农田防护林等生态系统的建设,不仅不会导致小气候恶化,还会净化空气、涵养土壤水分、降低风速、减少扬尘与沙尘暴等极端恶劣天气,改善区域气候。
  1.6 土地整理对景观格局的影响
  土地整理工作能够改变结构、空间布局,从而对景观多样性产生影响。在土地整理后,区域内地块的复杂程度将会得到有效降低,斑块性状将会变成规则的圆形或方形;农田斑块面积增大,总数量降低,斑块轮廓曲折度降低;田间道路组织更为科学、合理,有利于生产生活及物种空间运动。
  2 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的重点研究方向
  我们要充分发挥土地整理的积极效用,消除其不良影响,进一步提升对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力度。具体来讲,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的重点研究方向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作用过程的研究。细化土地整理对多种生态要素的影响过程,深入分析作用过程中的机制,合理预测土地整理措施落实后的发展演化趋势,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土地整理设计当中,开展土地整理过程中的补救措施与调整方案研究。二是,加强土地整理区域、尺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进一步探究土地整理和原始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尝试建立“土地整理——生态环境影响程度、时间”的关系模型,分析不同气候环境、不同区域土地整理的效果与内在联系,进行不同时空尺度上生态环境的评价与预测。
  3 结语
  生态环境本身拥有强大的自我调节与修复功能,如果人类在合理范围内开展改造活动或是主动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则会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如果人类生产生活改造超出限度,或是干扰、破坏到生态系统,则会造成生态系统失调等负面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土地整理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强有利影响,消除不利影响,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罗明,张惠远.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 资源科学,2002,24(2).
  [2]王军,余莉,罗明等. 土地整理研究综述[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2).
其他文献
根据SF6断路器液压操作机构常见的故障现象,分析了产生故障的原因,提出了相应故障处理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及所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商品,粮食仓储体系承担着粮食收购、储存、运输、保障市场供应等重要任务,是粮食流通的基本环节,是粮食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粮安工程”的物
晏婴是春秋末期的齐国宰相。有一次,他正在家中吃饭,突然齐景公派人到他家来了,他得知这位大臣还没有吃饭,便将自己的饭分出一半请客人吃,结果客人和他都没吃饱。使臣回府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齐景公。景公听后,十分感慨地说:“晏婴家里这样穷,我却一点也不知道,这是我的过错啊!”于是,便派人送一大笔钱给晏婴,让他作为招待宾客的费用。可晏婴坚决不收,一次又一次地向来者陈说,自己的地位高,更应注意生活上的俭朴,这
襄樊高新区位于中部地区的非省会城市,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等发展要素,比起东部沿海地区的园区都不具备优势,但是,为什么这些“劣势”却使众多的国内外投资商趋之若鹜呢?
工程质量检测是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随着我国建筑行业飞快发展,国家对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我国的检测技术水平不高,建筑工程检测技术还亟待完
文化的整合,不是要消除差异,而是为找到和建立相互间的沟通协调基础,在和谐共存的基础上谋求发展.当前,国内各个大学园区迅速崛起,而各所高校由于长期以来发展的历史轨迹不同
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中央早已提出。但直到这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提出了“十一五”规划建议,才算全面破题。而且公报中特别强调,要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档案信息化有着较多的复杂性,需要通过恰当的手段找到平衡。对此,本篇文章主要对档案信息化系统所产生的问题进行了合理的分析,对构成要素做出了讨论,希望能够将要素关联形式得以
近年来,高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着力于完善管理模式、改进管理手段,社团管理水平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粮食安全作为2014年的首要任务.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粮食物流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粮食安全是现代粮食物流的背景,要保证粮食安全,必须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