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每个受教者都应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面对学习弱势群体,鄙视甚至放弃是教育的不公。采取特殊而有效的方法策略施教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关键词:特殊群体;关爱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7-013-01
教育工作者面向一个受教育的群体,或多或少都会面对学困生。他们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学困生产生的背景极其复杂: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
现代化教育制度的价值取向之一:面对每一个学生,哪怕是最平庸、最困难的学生,我们也要去鼓励他们,去为他们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让他们展示自己,宣告大写的“自我”的存在。
不管是何种原因和背景造成学困格局,弱势学生群体依然存在被接纳、被信任、被理解、被尊重的渴望。作为孩子引路人的家长和老师有责任伴随孩子共同成长。
学校是个体生命的“孕育”之所。理想中的学校,是能和学生在精神、气质上相契合的。教师从总体上认同、宽容、理解,是十分重要的。急功近利往往人为造成师生之间产生鸿沟,最终有些学生被无情遗弃。
伴随孩子共同成长以情感为纽带,把空洞的爱化为实在的沟通和交流,落实到每一次谈心、每一次面批、每一次集体活动之中,正视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成为学困生走出困境的坚实基础。
知识的习得,能力的获得,都是—种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发展自我的手段。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的自己各不相同,发展的自我也大相径庭。
学困生比其他学生更需要这样的过程。
我们经常听到班主任说:“这次你又考砸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我看你是没得救了”……
我们国人有时不太适应直截了当的批评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这个民族为人处世,形成了相对于西方人比较内向、含蓄、稳重而又惯于忍受的特点。讲究“以仁爱之心示人”,要同情、爱护他人;提倡“以宽恕之心对人”,言语,行为不要伤害他人,要给别人留面子。因此,我们在批评别人时,不似西方人那么坦率、直爽、直截了当,而喜欢迂回式地“弯弯绕”:或先大段肯定成绩或优点,然后用“但是”把话锋一转,再指出一两点不足或可以商榷的地方;或在大段肯定成绩优点的基础上,以“希望”的方式鼓励对方克服缺点错误。这样就会给人一种感觉:成绩和优点是“大大的”、“多多的”,而不足或缺点是“小小的”、“少少的”,甚至于改和不改都是可以的。这样也就容易使对方乐于接受批评。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说者和听者都不会不明白。
就学困生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沟通与交流,更需要的是激励与点燃。冷冰冰的“评语”犹如冷冰冰的“知识”传授,难以流进人的心田,最终难以凑效,只能造就无效的教育。
不仅是批评方式,即使就求知过程本身,也不能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位高中教师曾经做过一个小试验:一次寒假,他的刚升入大学的学生来看他,老师拿出一套试卷,请这些高分考上名校的大学生做一做。结果出来了,让他感到惊讶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及格。
故事虽小,但振聋发聩:当知识只是作为“知识”,当方法只是作为“方法”时,学生所获得的,就只能是种种可资利用的工具,他们无法体会到知识的美好,感受求知的乐趣,也就无法做成大学问,达到大境界。
求知的故事告诉我们,就一般学生而言,如果教育总是过度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关注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极大地忽略学生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只关注一个知识维度,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教育是苍白甚至是失败的。
学困生有别于一般学生。对于这个“弱势群体”,过程性评价也好,终极性评价也好,如此单一的评价对其成长及其不利。它忽略了几个基本原则。
关注目标。即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重点评价“将来”和“发展”。对学困生的过去和现在做全面的分析,预测性地揭示评价对象未来发展的目标。引导和激励他们通过发展,缩小与目标的差距。
关注差异。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弱势学生,充分认识其基点及其发展的趋向和极限。从客观实际出发,既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又指出他们需要改进之处,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避免揠苗助长,以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之上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关注优势。即对学生个体发展评价表现出动态性、发展性和多样化,杜绝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个体的亮点和优点,潜心破译其趣味节点,激励其发扬光大,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经常作为批评对象的学困生,他们的成长比常人要艰难得多;作为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呵护与关爱。以分数线为门槛的考试制度看似公平,公平的背后隐含着不公。学困生也是生命个体,理应受到重视,不应受到歧视。如果我们把目光都集中在少数“精英”身上,以分数为杠杆论英雄,教育失却了公平,社会也难以和谐。
学困生如何走出困境,不仅仅涉及评价机制问题,最终是观念问题。以人为本的立足点在于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功放在首位,而其成长过程中发现的不足方面不与终结性评价挂钩,不轻易盖棺论定,一棍子打死,有意无意伤害人固有的自尊,摧毁人的灵魂。
关键词:特殊群体;关爱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07-013-01
教育工作者面向一个受教育的群体,或多或少都会面对学困生。他们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心理品德等方面存在偏离常规的结构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等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
学困生产生的背景极其复杂:家庭的、社会的、学校的……
现代化教育制度的价值取向之一:面对每一个学生,哪怕是最平庸、最困难的学生,我们也要去鼓励他们,去为他们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让他们展示自己,宣告大写的“自我”的存在。
不管是何种原因和背景造成学困格局,弱势学生群体依然存在被接纳、被信任、被理解、被尊重的渴望。作为孩子引路人的家长和老师有责任伴随孩子共同成长。
学校是个体生命的“孕育”之所。理想中的学校,是能和学生在精神、气质上相契合的。教师从总体上认同、宽容、理解,是十分重要的。急功近利往往人为造成师生之间产生鸿沟,最终有些学生被无情遗弃。
伴随孩子共同成长以情感为纽带,把空洞的爱化为实在的沟通和交流,落实到每一次谈心、每一次面批、每一次集体活动之中,正视学生的差异,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成为学困生走出困境的坚实基础。
知识的习得,能力的获得,都是—种让学生去发现自己、发展自我的手段。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的自己各不相同,发展的自我也大相径庭。
学困生比其他学生更需要这样的过程。
我们经常听到班主任说:“这次你又考砸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我看你是没得救了”……
我们国人有时不太适应直截了当的批评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这个民族为人处世,形成了相对于西方人比较内向、含蓄、稳重而又惯于忍受的特点。讲究“以仁爱之心示人”,要同情、爱护他人;提倡“以宽恕之心对人”,言语,行为不要伤害他人,要给别人留面子。因此,我们在批评别人时,不似西方人那么坦率、直爽、直截了当,而喜欢迂回式地“弯弯绕”:或先大段肯定成绩或优点,然后用“但是”把话锋一转,再指出一两点不足或可以商榷的地方;或在大段肯定成绩优点的基础上,以“希望”的方式鼓励对方克服缺点错误。这样就会给人一种感觉:成绩和优点是“大大的”、“多多的”,而不足或缺点是“小小的”、“少少的”,甚至于改和不改都是可以的。这样也就容易使对方乐于接受批评。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说者和听者都不会不明白。
就学困生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沟通与交流,更需要的是激励与点燃。冷冰冰的“评语”犹如冷冰冰的“知识”传授,难以流进人的心田,最终难以凑效,只能造就无效的教育。
不仅是批评方式,即使就求知过程本身,也不能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位高中教师曾经做过一个小试验:一次寒假,他的刚升入大学的学生来看他,老师拿出一套试卷,请这些高分考上名校的大学生做一做。结果出来了,让他感到惊讶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及格。
故事虽小,但振聋发聩:当知识只是作为“知识”,当方法只是作为“方法”时,学生所获得的,就只能是种种可资利用的工具,他们无法体会到知识的美好,感受求知的乐趣,也就无法做成大学问,达到大境界。
求知的故事告诉我们,就一般学生而言,如果教育总是过度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关注学生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极大地忽略学生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只关注一个知识维度,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教育是苍白甚至是失败的。
学困生有别于一般学生。对于这个“弱势群体”,过程性评价也好,终极性评价也好,如此单一的评价对其成长及其不利。它忽略了几个基本原则。
关注目标。即从评价“过去”和“现在”转向重点评价“将来”和“发展”。对学困生的过去和现在做全面的分析,预测性地揭示评价对象未来发展的目标。引导和激励他们通过发展,缩小与目标的差距。
关注差异。即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弱势学生,充分认识其基点及其发展的趋向和极限。从客观实际出发,既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又指出他们需要改进之处,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避免揠苗助长,以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之上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关注优势。即对学生个体发展评价表现出动态性、发展性和多样化,杜绝以考试成绩或升学率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关注学生个体的亮点和优点,潜心破译其趣味节点,激励其发扬光大,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经常作为批评对象的学困生,他们的成长比常人要艰难得多;作为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呵护与关爱。以分数线为门槛的考试制度看似公平,公平的背后隐含着不公。学困生也是生命个体,理应受到重视,不应受到歧视。如果我们把目光都集中在少数“精英”身上,以分数为杠杆论英雄,教育失却了公平,社会也难以和谐。
学困生如何走出困境,不仅仅涉及评价机制问题,最终是观念问题。以人为本的立足点在于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功放在首位,而其成长过程中发现的不足方面不与终结性评价挂钩,不轻易盖棺论定,一棍子打死,有意无意伤害人固有的自尊,摧毁人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