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胃饲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的疗效。
方法 将156例新生儿应激性溃疡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奥美拉唑胃内注入。具体方法为奥美拉唑0.7 mg/kg溶于生理盐水2 ml中,胃管内注入每日1次,连用5天,用至胃内回抽无咖啡样液体后继续用1天。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和74.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效果突出,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 奥美拉唑;胃饲;新生儿;应激性溃疡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4-0436-02 中图分类号:R 922.15+9.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30
新生儿应激性溃疡是由于缺氧、感染或胃肠刺激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严重影响新生儿健康。我科自2008年1月~2010年3月使用奥美拉唑胃饲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78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符合新生儿应激性溃疡诊断标准[1]的患儿1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治疗组:男32例,女46例,日龄1~8天,平均(4.7±1.6)d,胎龄(38.1±3.8)周,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31例,颅内出血20例,胎粪吸入综合征4例,败血症3例,坏死性肠炎4例,重度窒息5例,早产低体重儿10例,肺透明膜病1例;发病时间24小时内32例,2天内37例,8天内9例。对照组:男34例,女44例,日龄1~8天,平均(4.9±1.5)d,胎龄(38.2±3.6)周,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30例,颅内出血24例,胎粪吸入综合征4例,败血症2例,坏死性肠炎3例,重度窒息4例,早产低体重儿10例,肺透明膜病1例;发病时间24 h内33例,2天内36例,8天内9例。两组年龄、性别、胎龄、病种、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依据 经胃管内抽出咖啡样或鲜红色液体,查胃液潜血及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全身性疾病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3.护理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即予以禁食,立即置于33~35℃远红外线辐射台上,用吸痰器吸尽口鼻腔分泌物。然后立即安置胃管,给予1%碳酸氢钠溶液(即5%碳酸氢钠溶液10 ml加蒸馏水40 ml)洗胃,洗胃时选用软硬适度、硅塑合成的新生儿专用胃管,长度为40 cm,外径为2.0 mm,内径为1.2 mm。测量插入胃管长度(即患儿发际至剑突之间的距离,一般为胃管所指刻度15~25 cm之间),用石蜡油润滑胃管。患儿取侧卧位,操作者取胃管从患儿口腔插入,当胃管插入至5~7 cm时,助手迅速用棉签蘸少许糖水放入患儿口腔中,使患儿产生吞咽动作,操作者顺势沿胃部方向插入,当插至胃管所指刻度18 cm左右时,接5 ml注射器抽吸胃液证实在胃内后,然后抽取1%碳酸氢钠液,用量10~15 ml/次,注入后等量或大于注入量回抽,回抽力度适中,负压过大时停止抽吸,如此反复清洗4~5次,直到抽吸液清晰为止。洗胃后保留胃管,以备胃内注入药物。
4.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禁食、冷盐水洗胃、静脉注射止血药、维生素K1,必要时输血。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奥美拉唑0.7 mg/(kg•次),溶于生理盐水2 ml,胃内注入1次/日,连用5天,用至胃内回抽无咖啡样或鲜红色液体后继续用1天。
5.疗效判定 治愈标准:呕血、便血停止,经胃内抽取胃液清亮,胃液潜血及粪便潜血试验阴性。24 h内治愈为显效,48 h内治愈为有效,48 h仍出血为无效。总有效为显效+有效。
6.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7.15,P<0.01)。见表1。
讨论
新生儿胃液酸度由于受母体促胃液素的影响,在生后24 h胃液分泌达最高峰,可持续至生后第10天[1],在此基础上,当危重新生儿在各种原因所致的缺血、酸中毒及重症感染时,常由于胃肠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微循环障碍及血液的重新分布,胃肠血液灌注显著减少[2],引起胃黏膜血液灌注明显减少,黏膜屏障作用破坏,丧失调节酸碱平衡能力,使大量H+向胃黏膜逆弥散,导致胃黏膜高度酸化,在短时间内造成急性应激性溃疡[3]。众所周知,任何情况胃酸分泌都必须通过位于胃壁细胞上的H+K+ATP酶的活化作用,奥美拉唑是该酶的抑制剂,它在酸性环境下能高度浓缩于胃壁细胞内,并转化为次硫磺胺,次硫磺胺与H+K+ATP酶中的SH基结合使其失去活性,由于奥美拉唑阻断了胃酸分泌的最终途径,可抑制各种刺激因素引起的胃酸分泌,抑酸效果好,症状缓解快,溃疡愈合率高而成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最主要药物[4]。同时能强有力抑制组胺、乙酰胆碱、胃泌素及食物刺激引起的酸分泌,致使胃内pH值上升至中性,能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从而发挥其很好的间接止血作用。
本研究表明,奥美拉唑胃饲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疗效显著,该治疗组无不良反应,护理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5-247.
[2]刘 敬,曹海英,何纯义,等.新生儿窒息多脏器血流动力学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2):69.
[3]和小文.西米替丁防止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初步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1995,24(5):305.
[4]陈旻湖.抑酸剂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7):442-443.
(收稿日期:2010-05-30 编辑:崔群飞)
方法 将156例新生儿应激性溃疡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奥美拉唑胃内注入。具体方法为奥美拉唑0.7 mg/kg溶于生理盐水2 ml中,胃管内注入每日1次,连用5天,用至胃内回抽无咖啡样液体后继续用1天。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4%和74.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奥美拉唑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效果突出,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关键词】 奥美拉唑;胃饲;新生儿;应激性溃疡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4-0436-02 中图分类号:R 922.15+9.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4.030
新生儿应激性溃疡是由于缺氧、感染或胃肠刺激引起的急性胃黏膜损伤,严重影响新生儿健康。我科自2008年1月~2010年3月使用奥美拉唑胃饲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78例,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符合新生儿应激性溃疡诊断标准[1]的患儿15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8例。治疗组:男32例,女46例,日龄1~8天,平均(4.7±1.6)d,胎龄(38.1±3.8)周,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31例,颅内出血20例,胎粪吸入综合征4例,败血症3例,坏死性肠炎4例,重度窒息5例,早产低体重儿10例,肺透明膜病1例;发病时间24小时内32例,2天内37例,8天内9例。对照组:男34例,女44例,日龄1~8天,平均(4.9±1.5)d,胎龄(38.2±3.6)周,其中缺氧缺血性脑病30例,颅内出血24例,胎粪吸入综合征4例,败血症2例,坏死性肠炎3例,重度窒息4例,早产低体重儿10例,肺透明膜病1例;发病时间24 h内33例,2天内36例,8天内9例。两组年龄、性别、胎龄、病种、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依据 经胃管内抽出咖啡样或鲜红色液体,查胃液潜血及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排除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全身性疾病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3.护理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即予以禁食,立即置于33~35℃远红外线辐射台上,用吸痰器吸尽口鼻腔分泌物。然后立即安置胃管,给予1%碳酸氢钠溶液(即5%碳酸氢钠溶液10 ml加蒸馏水40 ml)洗胃,洗胃时选用软硬适度、硅塑合成的新生儿专用胃管,长度为40 cm,外径为2.0 mm,内径为1.2 mm。测量插入胃管长度(即患儿发际至剑突之间的距离,一般为胃管所指刻度15~25 cm之间),用石蜡油润滑胃管。患儿取侧卧位,操作者取胃管从患儿口腔插入,当胃管插入至5~7 cm时,助手迅速用棉签蘸少许糖水放入患儿口腔中,使患儿产生吞咽动作,操作者顺势沿胃部方向插入,当插至胃管所指刻度18 cm左右时,接5 ml注射器抽吸胃液证实在胃内后,然后抽取1%碳酸氢钠液,用量10~15 ml/次,注入后等量或大于注入量回抽,回抽力度适中,负压过大时停止抽吸,如此反复清洗4~5次,直到抽吸液清晰为止。洗胃后保留胃管,以备胃内注入药物。
4.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包括积极治疗原发病、禁食、冷盐水洗胃、静脉注射止血药、维生素K1,必要时输血。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奥美拉唑0.7 mg/(kg•次),溶于生理盐水2 ml,胃内注入1次/日,连用5天,用至胃内回抽无咖啡样或鲜红色液体后继续用1天。
5.疗效判定 治愈标准:呕血、便血停止,经胃内抽取胃液清亮,胃液潜血及粪便潜血试验阴性。24 h内治愈为显效,48 h内治愈为有效,48 h仍出血为无效。总有效为显效+有效。
6.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儿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4%,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17.15,P<0.01)。见表1。
讨论
新生儿胃液酸度由于受母体促胃液素的影响,在生后24 h胃液分泌达最高峰,可持续至生后第10天[1],在此基础上,当危重新生儿在各种原因所致的缺血、酸中毒及重症感染时,常由于胃肠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微循环障碍及血液的重新分布,胃肠血液灌注显著减少[2],引起胃黏膜血液灌注明显减少,黏膜屏障作用破坏,丧失调节酸碱平衡能力,使大量H+向胃黏膜逆弥散,导致胃黏膜高度酸化,在短时间内造成急性应激性溃疡[3]。众所周知,任何情况胃酸分泌都必须通过位于胃壁细胞上的H+K+ATP酶的活化作用,奥美拉唑是该酶的抑制剂,它在酸性环境下能高度浓缩于胃壁细胞内,并转化为次硫磺胺,次硫磺胺与H+K+ATP酶中的SH基结合使其失去活性,由于奥美拉唑阻断了胃酸分泌的最终途径,可抑制各种刺激因素引起的胃酸分泌,抑酸效果好,症状缓解快,溃疡愈合率高而成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最主要药物[4]。同时能强有力抑制组胺、乙酰胆碱、胃泌素及食物刺激引起的酸分泌,致使胃内pH值上升至中性,能增加胃黏膜的血流量,从而发挥其很好的间接止血作用。
本研究表明,奥美拉唑胃饲治疗新生儿应激性溃疡疗效显著,该治疗组无不良反应,护理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45-247.
[2]刘 敬,曹海英,何纯义,等.新生儿窒息多脏器血流动力学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8,36(2):69.
[3]和小文.西米替丁防止脑卒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初步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1995,24(5):305.
[4]陈旻湖.抑酸剂在消化性溃疡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7):442-443.
(收稿日期:2010-05-30 编辑:崔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