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导入环节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_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每一节课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现实教学中,笔者总是利用课堂内外知识的联系、关节点,用心地设计不同的导语,吸引学生走进语文课堂中,效果非常不错。
  一、营造一种如临其境的氛围
   现实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的有很大的差别,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既没有让学生起立问好,也没有往日的微笑,而是给学生放音乐《高山流水》,同时默默地转身,低沉地充满情感地讲述:
  “两千年前,有一段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伯牙鼓志于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时,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一日,天公不美,子期故去,伯牙泪流满面,仰天大叫:‘知音去也,此琴何用,此曲谁听?’把琴狠狠摔下山崖,自此再不鼓琴。但是,这个凄美的故事,千古流传,直到今天。”
  音乐停了,笔者的叙述也完了,教室里静悄悄的。过了一会儿,笔者又平静地说:“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一千年前关于知音的故事……请大家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一下子,学生沉醉其中。
  二、设置悬念,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俗语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
  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学《岳阳楼记》这样导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宁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岳阳楼记》,想想其中的道理。”
  三、欣赏相关的画,引起画画的兴趣
  有的文章,诗词歌赋,本身就是一幅画,让学生发现它的美,并鼓励画出来。
  学习《念奴娇》时,笔者正好有两幅画,一幅画的是《愚公移山》的内容,一幅画的是《寻隐者不遇》的内容。刚刚上课,笔者把两幅画挂在黑板上,问:“看这两幅画,大家能想起什么来?”学生议论纷纷,一会儿,就看出来了,并且把诗和文背了下来。笔者继续说:“非常棒,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深厚独特,诗、书、画、乐可以很和谐的融为一体。尤其是苏轼的词,‘大江东去,浪淘尽’这首词,更是人们津津乐道。大家能在词中任选一幅画画出来吗?”同学们热情高涨。这节课,无论是分析诗句,还是讲解作者背景,同学们一直兴趣盎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一旦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再通过各种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得以启动和活跃,
  四、伟人效应
  中学生一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些科学家且哲理性很强的故事,教师可通过讲一讲关于伟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许多作家,学生都耳熟能详,所以对他们的故事也很感兴趣,对他们的评价也很期待,比如钱钟书、傅雷、余光中等等。
  例如学习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时,笔者先背诵了一段他的诗《剁指》,这首诗虽然不比《乡愁》,但是也是写乡愁的名篇。然后笔者简单对乡愁的表现方法作了介绍,接着说:“老先生的丰富情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本文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请大家一起欣赏。”
  五、设立疑问
  无论是道理还是知识的学习,如果能让人亲身体验,定会长久不忘。这种注重学生体验的思路,也是新时期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闪光点。
  记得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一课时,笔者故意露出为难之色,说:“一学习这课我就很为难,因为以前一个学生的问题到现在也没有想清楚,这次再提出来,希望同学们帮帮老师。”学生一下子竖起了耳朵。笔者接着说:“以前,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窦娥很残忍,特别是第三桩誓愿,她没有想到老百姓会受到伤害吗?’想想也是,窦娥已够冤枉的了,但她的三桩誓愿不是让父老乡亲更冤枉吗?希望大家能给解释解释。”这样一说,同学们先是议论纷纷,然后就深深地进入到课文中了。
  此外,导入方法很多,還有放音乐法、诗歌朗诵法、问题法讨论法、熟语引导法等等,不再一一叙述。一个成功的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使师生共同沐浴于和谐愉悦的氛围之中,精彩的导入环节无疑可为整堂语文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常言道:响鼓还需重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则是重重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坎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其他文献
采用物理法和化学多步法合成了碳纳米管/石墨烯杂化材料,通过红外光谱表征证明杂化材料的成功合成,通过沉淀实验表明化学多步法合成的碳杂化材料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分散稳定性。
通过对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所应用的多种探测方法和过程的研究,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该项目实施过程所得到的各种探测数据进行分析,引入了模型驱动架构(MDA)、统一建模语言(UML)和Geodatabase(地理数据库)等技术方法,构建了兰州市活断层探测项目的数据整合框架。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热切的向往从而好学、乐学。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科学课的兴趣  小学生好问为什么,这种由好奇心产生的对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可贵的,运用到科学教学中,就能推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
十几年来笔者一直教语文这门学科,总感觉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但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一直成为语文教师的一大困惑。经大家在一起研究,才发现平时的教学中
对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周边远近台站的电阻率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离震中400km内的郫县、甘孜、冕宁、武都四个台站基本都存在1年以上的中期异常;距震中较远的兰州台和天水台则出现了短临异常变化。总结了我国9次7级以上大震前地电阻率台观测资料,认为电阻率异常形态以负异常为主,在极值附近或转折恢复过程中发生地震。震中附近台站多数有异常,大部分为一年以上中期的变化,年变形态消失;震前能观测到短临变化
以己内酰胺和聚醚硅油为原料,通过熔融缩聚制备了PA6–聚醚硅油共聚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TG)分析对共聚物的结构和热稳定性能进行表征,研究了聚醚硅油用量对共聚物
一、从一篇学生习作说起这是笔者所带班级在初学一元二次方程后,安排学生所写数学周记,从中收集的一篇优秀学生写作.当一元二次方程遇上线段小柯(学生化名)从小学开始,我们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