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大隗镇“五门六姓”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ehu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新密市大隗镇及周围,有一大姓刘氏,祖祖辈辈都自称为“五门六姓”之刘氏,即一家分为张、王、李、赵、裴、刘六姓。
  为查找主氏分姓原委,大隗镇刘氏经多方努力,找到了部分碑刻及族谱:一为清道光七年(1827年)《刘氏新茔碑记》,碑云:“前明洪熙年间,自洪洞迁密,我始祖讳灌者,安厝于大隗镇南观音堂之西偏迨(迤)。”二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创建刘氏五门六姓老茔墙垣记》石碑,碑中记载:“不知传曰何代,为免役免差计,外分五门,共为六姓,此五门六姓之说由起也。六姓者张、王、李、赵、裴、刘也。散居四方,各立居宅茔域。王氏与赵氏无考,惟有张、李、裴、刘,村居离析,或远或近地,听祖考教训,未有不知六姓老茔在大隗镇者。”三为“五门六姓”《木本源水》石刻族谱(仅存一块),碑中记有“五门六姓”八世至十七世名讳及分居地。四为残破的清咸丰三年(1853年)《李氏谱牒》,该谱牒记曰:“裴、李二姓实属一家,裴李岗系明初由真定迁兹,李、裴二姓占籍于此。裴、李二家其来久矣,永不结亲,辈辈相传。虽裴、李有别,实则‘五门六姓’。相传先是老兄弟二人年逾六七旬,有五子。因避兵役,将五子分为五姓,各立门户。老兄弟二人同一姓,以为六十免差,孤子免役之计,此‘五门六姓’之由来。即张、王、李、赵、裴、刘也。”该《谱牒》还列有辈分20字,与大隗镇刘氏辈分相同,均为“治本炳增钦,泮树燿堂钧,汝标勲在锦,泽荣焕培金”。
  以上碑刻和《谱牒》所记有关“五门六姓”的述说基本一致。
  
  “五门六姓”形成的时间
  
  关于五门六姓形成的时间,所有可以查到的资料中都没有明确记载,我们只好从他们分居的理由进行考证。
  关于一姓分为六姓的缘由,碑刻、谱牒的说法基本一致,即因“避役免差”。古时各朝一般都有“六十免差、孤子免役”的律条。一家多子,无形中兵役和做各种官差的概率要比一般人大得多,各种赋税也要比一般人重得多,迫于压力,才将一家改为六姓,分为五门,借以获得“避役免差”的较为宽松的待遇,得以生存下去。这种分姓发生在何代呢?根据裴李岗《李氏谱牒》“裴李岗系明初由真定迁兹”所载,基本可以断定,“五门六姓”的形成时间应在元朝末年,也就是在明初大移民之前形成了“五门六姓”。
  
  “五门六姓”迁密时间
  
  《刘氏新茔碑记》说刘氏迁密在明洪熙年间,而裴李岗村《李氏谱牒》则曰系“洪武初避兵抵新郑”。
  洪熙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年号,朱高炽是个短命皇帝,洪熙年号仅用一年,查有关史料,洪熙年并无移民的诏令与行动,而在明太祖洪武年间却有大规模的移民,据此,我们推测,“洪熙”可能是“洪武”之误传。
  
  “五门六姓”祖籍之探讨
  
  关于“五门六姓”之祖籍问题,现查存两种说法:一为洪洞迁密说;二为直隶真定迁郑说。
  道光十年的大隗镇《刘氏新茔碑记》中有“前明洪熙年间自洪洞迁密”之说,当地人世代口耳相传,大多数都会说是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我们则认为这一说法值得商榷。
  新郑裴李岗乾隆四十一年《李氏谱牒》序曰:“李氏祖居直隶真定府人,洪武初避兵抵新郑。”清道光二十三年《李氏合族创修祠堂记》碑曰:“吾家自前明以来,从直隶真定迁兹邑,于今凡三百年。”特别是明嘉靖二十六年病逝的李琦的墓碑上明确记曰:“处士讳琦,字国士,姓李氏,前直隶真定府人,洪武初避兵抵新郑,故子子孙孙为新郑人也。”琦出生于弘治七年,距迁入之时也只110余年,此记应为可靠。
  新密大隗镇墓碑何以有“洪洞迁密”说呢?我们认为可能是“五门六姓”迁密后裔口耳相传时,误把“洪武”混为“洪洞”所致。
  
  “五门六姓”祖姓之考证
  
  “五门六姓”何谓祖姓?现在可以查到的各种资料中都没有记载,我们根据各方面材料分析,认为这个祖姓应为刘姓,这是因为:
  一、五门六姓刘氏家族迁居的大隗镇是新密东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并有着良好的地理、历史条件,故“五门六姓”之祖姓看中了这一宝地即迁居于镇区,其余各姓分散在周围。如张姓居镇东北二里;王姓距镇南五里,李姓、裴姓距镇东三十余里和镇北八里。
  二、过去大隗镇刘氏老茔修坟祭祖时,其余五姓氏都有人参加。据同治十三年《创建刘氏五门六姓老茔墙垣记》碑中记曰:“六姓者张、王、李、赵、裴、刘也。散居四方,各立宅居茔域……村居离析,或远或近地,听祖考教训,未有不知老茔在大隗镇南者。认宗之后各择村落。”
  三、直隶真定一带是刘姓的祖居地,而唐县更是被公认的刘姓最早得姓之地。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刘姓迁来之前居于刘姓祖居之地,迁密前已人丁兴旺,人口众多,迁密后分布较广,人口发展空前,又居中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之地,便于各姓认祖归宗,而且有各姓来此认祖的传统,至今其余各姓未见有此行动。所以“五门六姓”的祖姓当为刘姓。
其他文献
摘 要: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课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而课桌文化属于课堂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课桌文化体现着一种生活习惯。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文章从课桌椅的发展历程、课桌是学生文明素养的体现、从细节抓起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课桌几个方面,对课堂文化中的课桌文化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堂文化;课桌文化;养成教育;学习习惯;文明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
通过在Autodesk Inventor平台上引入环管反应器的三维设计,并与以往设计方法对比,探讨了三维设计的优缺点、设计技巧以及今后应用的前景。着重说明典型零部件参数化关联设计,通
科研实验室建设是高等教育得以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做好科研实验室管理工作,将培育优秀科研人才作为重要改革方向。针对科研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注重及
荥阳郑氏的来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其中三川郡和砀郡,其所领诸县中分别有荥阳县和开封县。西汉时,汉武帝设十三部刺史,荥阳、开封两地同属司隶校尉部下之河南郡管辖。  东汉的行政区划一如西汉,荥阳、开封仍旧为司隶校尉部下的河南尹所辖。三国时期地方行政机构成为州郡县三级制,荥阳、开封仍属司州河南尹辖治。西晋亦实行州、郡、县三级制。但荥阳、开封于晋泰始三年(267年)同时从河南郡脱离
压缩机和泵的故障,除了受本身的质量影响外,还受系统设置和操作的影响。以3个事例分析了系统设计对往复压缩机、离心压缩机、泵安全运行的影响,提出了在注重压缩机和泵本身质
摘 要:青少年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优秀品质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文章分析当前学校教育管理现状,并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学校教育管理策略,指出学校要加强教育管理,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管理水平。   关键词:学校教育管理;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71;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