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面构成是设计中最基本的训练,与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一起被称为“三大构成”。它们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设计课程改革,是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而平面构成是基础的基础,它被视为视觉艺术类专业课程最重受的基础课。已成为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今天,我们已经步八了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与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使信息技术渗透于国民经济及全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这场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教育变革,正在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平面构成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一、平面构成的教育现状
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其含义就是将多个元素(形状)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形式)。平面构成是指各种形态的点线面视觉元素,按照形式美组织原理,在二维的平面空间内进行编排和组合的推演实验,借此帮助初学者掌握和理解形式美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方法。它是从现代各个设计艺术领域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视觉艺术共性语言,是通向现代设计的桥梁和捷径。
1 平面构成教育追溯
20世纪20年代以来,康定斯基、约翰内斯·伊顿等艺术教育家在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平面构成教学体系。他们的代表作《从点到线和面》和《设计与形态》奠定了平面构成的理论基础,为现代设计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设计教育中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以科学、严谨的理论为依据,把欧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高潮。
20世纪中叶,日本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引进平面构成教育体系。日本的艺术设计大学不仅把构威教育作为基础课程,而且把它变成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充实整理。所以日本在平面构威教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世纪60年代末,香港开始开设构成设计课程,随后。设计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推动工商业迅猛的发展。国内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浪潮,才从日本、香港引进构成教学,平面构成逐渐成为国内大部分设计艺术的基砌教学课程。
2 平面构成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许多艺术院校重实践、轻理论的风气,在平面构成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对平面构成理论的深入分析和讲解,主要是通过品读优秀作品,让学生完成大量的构成作业而“由技入道”。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较多,备方面的干扰也较多,面对的诱惑也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不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测试手段单一,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也不强。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学生不能体会知识的重要性,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被压抑,因而学习没有积极性。而且,那种传统的大量填鸭式手绘作业,疲劳而又冗长的制作,最终禁锢了学生创作思维的开发,必然不会令新生代大学生按传统教学的方向发展。
3 信息技术进入平面构成的教学环节
当今是信息媒体的年代,计算机已经广泛的进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教学体系以崭新的内涵,传统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大量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可以使我们直接采取高新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电脑设计具有传统设计所不可比拟的高精度、高效率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效果,为学生提供了超乎想象的创意空间和自由。借助电脑进行广告设计使设计师能摆脱大量枯燥繁重的制作和修改工作,也缩短了创意与成品之间的距离。因此电脑图形设计已被设计界广泛接受,成为一种新的作业标准,现代的设计师大部分都以电脑辅助图形作为主要设计工具。
二、信息时代的平面构成教学特征
让现代的信息技术融入传统的教学环节,用计算机技术代替传统的手绘实践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延续了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原理。
1 学习交流途径多样化
信息时代的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理想的教育传播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多媒体技术,面对运用综合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同时获得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体验。而网络媒体技术,使传播手段趋向多样化。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艺术信息,也可以进行长时间深入细致的研究。除了以往通过印刷手段广泛传播艺术作品外,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作品展示和交流的空间。
2 艺术实践高效化
用电脑代替手工绘制,提高了艺术实践的效率。电脑无可比拟的速度,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进行更多的构成寞验,做出自己最满意的答案。传统的手工绘制有太多的局限性,如在构成中做的重复、渐变等训练,在以往的传统练习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从绘制到填色,不仅要使用繁复的工具,而且也不容易这不到理想的绘制效果。用电脑代替手工绘制,不仅所耗费的时间少,使原来冗长的练习很快的完成,而且画面效果精致、整洁,而且修改起来也很方便,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构思不再受工艺材料的限制,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可以看到创作的效果,这也激起了同学们更大的创作热情。缩短了调色、涂色、画线、书写美术字的时间。提高了复制和修改速度,大大扩展了表现的幅度,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境界。在传统绘画中提炼点、线、面,利用电脑促进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这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构成的主要手段。学生再也不会应为自己的创作得不到展现而灰心伤气。把计算机节约的时间用在了思维训练上。这也为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提供充足的时间。
3 表现语言生动化
手工绘制体现不出灵活多变的画面效果,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设计软件。可以产生许多用手工不能完成的效果。通过图形软件的一个命令,就可以完成许多丰富绚丽的艺术效果,也增添了丰富的效果。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创造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表现方式多样化,可以表现想像中的形象,还可根据偶发联想进行创作,产生许多用颜料、材料来绘制所达不到的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师生互动直接化
以前的传统方式学生在做完作业后,老师就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评讲,学生完全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而进行被灌注式教育,学生属于单向接受。而计算机完成的作业便于课堂点评和修改,师生互动更直接化。信息时代的教与学,沟通渠道更广泛,不仅有课堂的教学,还有课后的网络辅助教学,还有视屏交流,学习讨论群等方式。采取教师点评修改方式,以及学生间的点评和修改,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动手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平面构成教学中的局限性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更要了解其局限性,以便于更好地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开发应用信息技术。
1 信息过剩与精选信息
在过去,如果不是刻意追求的话,人们很难获得优秀的艺术作品信息。而如今,随着信息化社会中信息传递方式日趋快速和多样化,随时随地都能获得艺术方面的信息,但它也产生了过剩现象。如果不具备较强的精选信息与价值判断能力的话,而对大量的艺术信息,人们会发生价值判断方面的混乱。那些被艺术信息包围着的学生不知应做如何选择的情况下,易于产生}肖极接受信息、思考类型化等一系列的问题。
2 计算机与手工绘制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渗透和直接参与平面构成的全过程,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它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引导我们运用新的方法来达到目标。但作为一种辅助设计的计算机工具,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手绘方式。艺术思维能力和创作的灵感是任何先进的机器所不具备的,也不可能被某种现代技术所替代。计算机不可能完全代替手工研究设计,尤其不能代替学习过程中通过徒手作业训练而培养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计算机与设计创造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使平面构成的表达方式变得丰富,既降低了学生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实践中,有部分学生视电脑效果为目标,舍本逐末地一昧追求电脑辅助设计的表现语言和技术手法,忽视了对形式美学的感悟和理解。我们知道,计算机不是我们学习平面构的目的,而是形成目的的手段,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方法。我们借助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观念,使学生具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总之,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在对艺术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平面构成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取信息技术之长而避其之短,继续不懈进行平面构成教学模式的探索,努力开拓一条响应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新模式。(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今天,我们已经步八了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逐步普及,把信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逐步提高到一种绝对重要的地位。信息量、信息传播与处理的速度以及应用信息的程度等都以几何级数的方式在增长,使信息技术渗透于国民经济及全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这场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教育变革,正在对教育的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平面构成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一、平面构成的教育现状
所谓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其含义就是将多个元素(形状)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形式)。平面构成是指各种形态的点线面视觉元素,按照形式美组织原理,在二维的平面空间内进行编排和组合的推演实验,借此帮助初学者掌握和理解形式美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方法。它是从现代各个设计艺术领域中提炼出来的一种视觉艺术共性语言,是通向现代设计的桥梁和捷径。
1 平面构成教育追溯
20世纪20年代以来,康定斯基、约翰内斯·伊顿等艺术教育家在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学工作中,逐渐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平面构成教学体系。他们的代表作《从点到线和面》和《设计与形态》奠定了平面构成的理论基础,为现代设计业的蓬勃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包豪斯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奠定了设计教育中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与色彩构成的基础教育体系。并以科学、严谨的理论为依据,把欧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推向了高潮。
20世纪中叶,日本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引进平面构成教育体系。日本的艺术设计大学不仅把构威教育作为基础课程,而且把它变成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充实整理。所以日本在平面构威教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世纪60年代末,香港开始开设构成设计课程,随后。设计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并推动工商业迅猛的发展。国内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浪潮,才从日本、香港引进构成教学,平面构成逐渐成为国内大部分设计艺术的基砌教学课程。
2 平面构成教学面临的新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许多艺术院校重实践、轻理论的风气,在平面构成的教学过程中,常常忽视对平面构成理论的深入分析和讲解,主要是通过品读优秀作品,让学生完成大量的构成作业而“由技入道”。而网络信息时代的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较多,备方面的干扰也较多,面对的诱惑也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不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能力的测试手段单一,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性也不强。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学生不能体会知识的重要性,求知的欲望和热情被压抑,因而学习没有积极性。而且,那种传统的大量填鸭式手绘作业,疲劳而又冗长的制作,最终禁锢了学生创作思维的开发,必然不会令新生代大学生按传统教学的方向发展。
3 信息技术进入平面构成的教学环节
当今是信息媒体的年代,计算机已经广泛的进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时代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教学体系以崭新的内涵,传统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大量高新技术的出现,也可以使我们直接采取高新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电脑设计具有传统设计所不可比拟的高精度、高效率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效果,为学生提供了超乎想象的创意空间和自由。借助电脑进行广告设计使设计师能摆脱大量枯燥繁重的制作和修改工作,也缩短了创意与成品之间的距离。因此电脑图形设计已被设计界广泛接受,成为一种新的作业标准,现代的设计师大部分都以电脑辅助图形作为主要设计工具。
二、信息时代的平面构成教学特征
让现代的信息技术融入传统的教学环节,用计算机技术代替传统的手绘实践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延续了包豪斯艺术设计教育原理。
1 学习交流途径多样化
信息时代的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理想的教育传播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多媒体技术,面对运用综合手段创作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同时获得视觉、听觉等多方面的体验。而网络媒体技术,使传播手段趋向多样化。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艺术信息,也可以进行长时间深入细致的研究。除了以往通过印刷手段广泛传播艺术作品外,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作品展示和交流的空间。
2 艺术实践高效化
用电脑代替手工绘制,提高了艺术实践的效率。电脑无可比拟的速度,使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能进行更多的构成寞验,做出自己最满意的答案。传统的手工绘制有太多的局限性,如在构成中做的重复、渐变等训练,在以往的传统练习中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从绘制到填色,不仅要使用繁复的工具,而且也不容易这不到理想的绘制效果。用电脑代替手工绘制,不仅所耗费的时间少,使原来冗长的练习很快的完成,而且画面效果精致、整洁,而且修改起来也很方便,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构思不再受工艺材料的限制,在短短的时间里就可以看到创作的效果,这也激起了同学们更大的创作热情。缩短了调色、涂色、画线、书写美术字的时间。提高了复制和修改速度,大大扩展了表现的幅度,创造出崭新的艺术境界。在传统绘画中提炼点、线、面,利用电脑促进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这已经成为了学生学习构成的主要手段。学生再也不会应为自己的创作得不到展现而灰心伤气。把计算机节约的时间用在了思维训练上。这也为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提供充足的时间。
3 表现语言生动化
手工绘制体现不出灵活多变的画面效果,通过计算机的辅助设计软件。可以产生许多用手工不能完成的效果。通过图形软件的一个命令,就可以完成许多丰富绚丽的艺术效果,也增添了丰富的效果。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创造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表现方式多样化,可以表现想像中的形象,还可根据偶发联想进行创作,产生许多用颜料、材料来绘制所达不到的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师生互动直接化
以前的传统方式学生在做完作业后,老师就在课堂上进行作业评讲,学生完全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而进行被灌注式教育,学生属于单向接受。而计算机完成的作业便于课堂点评和修改,师生互动更直接化。信息时代的教与学,沟通渠道更广泛,不仅有课堂的教学,还有课后的网络辅助教学,还有视屏交流,学习讨论群等方式。采取教师点评修改方式,以及学生间的点评和修改,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动手能力。
三、信息技术在平面构成教学中的局限性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更要了解其局限性,以便于更好地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开发应用信息技术。
1 信息过剩与精选信息
在过去,如果不是刻意追求的话,人们很难获得优秀的艺术作品信息。而如今,随着信息化社会中信息传递方式日趋快速和多样化,随时随地都能获得艺术方面的信息,但它也产生了过剩现象。如果不具备较强的精选信息与价值判断能力的话,而对大量的艺术信息,人们会发生价值判断方面的混乱。那些被艺术信息包围着的学生不知应做如何选择的情况下,易于产生}肖极接受信息、思考类型化等一系列的问题。
2 计算机与手工绘制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渗透和直接参与平面构成的全过程,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给人们带来极大的方便。它拓展了我们的视野,引导我们运用新的方法来达到目标。但作为一种辅助设计的计算机工具,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手绘方式。艺术思维能力和创作的灵感是任何先进的机器所不具备的,也不可能被某种现代技术所替代。计算机不可能完全代替手工研究设计,尤其不能代替学习过程中通过徒手作业训练而培养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计算机与设计创造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使平面构成的表达方式变得丰富,既降低了学生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实践中,有部分学生视电脑效果为目标,舍本逐末地一昧追求电脑辅助设计的表现语言和技术手法,忽视了对形式美学的感悟和理解。我们知道,计算机不是我们学习平面构的目的,而是形成目的的手段,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方法。我们借助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观念,使学生具有更多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总之,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在对艺术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的同时,也为平面构成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要取信息技术之长而避其之短,继续不懈进行平面构成教学模式的探索,努力开拓一条响应时代要求,逐步建立起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新模式。(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