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行政化危害大于学术造假

来源 :民主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820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术腐败”近年来一直是热门话题。这里“学术腐败”指的是学术造假、剽窃、抄袭一类的事。造假、剽窃、抄袭者一旦东窗事发,网络和媒体通常又会热闹十天半月。闲极无聊的人们甚至天天期待着爆料学术腐败。难道高校的腐败仅止于此?
  我以为,大学行政化是一种比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得多,危害也大得多的腐败。大学教师中弄虚作假、抄袭他人成果的人毕竟是少数,影响面也比较小,一经爆料,会引来社会的高度关注,当事人立马身败名裂,所以相对说来更容易得到惩戒。相比之下,大学不按大学的逻辑来办,是一种行业性、结构性的普遍现象。大学不按大学的逻辑来办,所造成的导向必然是大学行政化、官场化、衙门化,必然会办出一所所伪大学,必然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当今中国还有没有真正的大学?如此办大学危害之大,绝对不亚于少数人弄虚作假。纳税人把血汗钱交给大学,是要让它好好教书育人,好好搞教学和研究,而不是要大学人整天价削尖脑袋望官、媚官、跑官、争官。
  不用说,大学的本分是学术,这包括教学与研究。但我们在大学看到了什么?一个教师以学术为志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学问,最后发现多年来的努力白费了。除了有少数真正做学问者承认的学问甚至成就,就只剩下个教授空衔,校园里边从上到下几乎没人把你当回事。教授是什么?不就是个教书的?如果向天真的本科生介绍某人是某方面的著名教授,他们通常面无表情,但一听说某人是个院长副院长、校长副校长的,个个眼睛立刻释放出羡慕和敬畏的光芒。更严重的是,一个做了点“学问”混了个教授的人只要做了校级、院级领导,学问一夜间便自动变成第一,在拿项目、评奖、坐次、排名、成果署名上,立马自动排在有学问而没头衔的教授之前。
  这样的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这样的“大学”并没有按大学的规律来办,并没有遵守大学的游戏规则,而是一种行政化、官场化、衙门化了的大学。如此“大学”会导致什么样的大学文化?会导致一种没有学术自主、学术独立的大学文化,而学术之所以不能自主、不能独立,根本原因又在于官场权力压倒学术权力,官场价值取代了学术价值。在这样一种大学文化中,行政官员垄断了大部分资源,垄断了大部分物质的和符号的资源,从而剥夺了学术应有的尊严。在这种文化中,要让年轻博士、硕士们把生命奉献给学术,实在是太难。
  不用说,如果一个大学不好好搞学术,就不是一所好大学。如果一所大学中本来有学术潜力的教授、副教授不再用心做学术,不再用心搞教学和研究,而是一门心思要当院长、副院长、校长、副校长、书记或副书记,如果一所大学的院长、副院长、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们不把全部心思用在教学和研究上,而是整天价开了大会开小会,勾心斗角,乐此不疲,这肯定是有后果的:把大学办成了一家公司,甚至办成了一个衙门。
  大学不按大学的逻辑而按官场的逻辑来办,就必然产生这么一种导向作用:学而不优则仕。大学不按大学逻辑来办,其必然结果是非大学化——官僚化、行政化、衙门化。如果一个“大学”少则八九个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多则一个排的校级干部,如果一个区区十几人的“学院”就要设一个院长和两个副院长、一个书记和一个副书记,有多大比例的教师会真心真意、全副生命地搞学术?更有多大一个比例的本来可以走上学术道路的人心中不官欲涌动,眼巴巴地望官、媚官,一进大学便立下不做学问要当官的雄心壮志?
  大学不按大学的逻辑而按官场的逻辑来办,必然产生这样的导向作用:学院数量非理性地膨胀,制造出来的院级干部多如过江之鲫,院长、副院长、党委书记和党委副书记头衔满天飞。相比之下,国外大学——如哈佛、哥伦比亚、耶鲁大学——的学院一般只是十来个(牛津剑桥情况不同,不在考虑范围),普林斯顿大学甚至干脆不搞学院,数十上百个系科直属大学。可看一看中国的顶级大学,那些曾是黑暗中的灯塔、民族精神掌舵人的大学,居然可以搞出六十几个院级单位,其中冠以“学院”之名者近四十个!一所学校院级干部有一个营之多!如果是一些百年老校、荣校、大校,搞出六十来个学院以赶超世界水平似乎也并非说不过去,考虑到官本位国情更是如此,但作为小弟弟,一些改革开放后才创建的大学也不是潜心学术以自立,在批量制造官衔方面却当仁不让。目前,一些年轻大学所设官职之多之杂,已然两倍于世界水平;历史不到三十年,竟然已设有二十几个“学院”和院级单位,其中大多数“学院”只有两三个系;有的“学院”甚至只有一个系!有的大学本来就只是个“学院”,下面本应该只有系,却硬是设出“文学院”、“外语学院”、“数学院”来。这不是制造吉尼斯记录,是什么?在麻省理工学院面前,这种“学院”难道不该脸红?
  如此办大学,会给年轻讲师、助教、学生们树立一个什么榜样?会在社会上、国际上造成什么样的印象?这不是一种腐败,一种远比学术造假严重的结构性腐败,是什么?
  其实,只要一出国门就立马可以发现,那里大学校级和院级行政人员比中国内地少好几倍。根本原因在于:除了没有一套负责意识形态的准行政官职外,行政杂事都由秘书或助手们做了。这是国际通例,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一种对纳税人的血汗钱负责任的制度。这种安排之所以合理,是因为大学不是官场,而是传承知识并创造新知识的场所,少数校级和院级行政人员,再加几个几个助手、秘书,完全可以把行政工作做好,甚至做得远远好过设二十来个校级干部和N个院级干部。官少效率高。官一多,大事小事动辄就召开校长会、书记会、或党政联席会。常言道,艄公多了打烂船;艄公就那么一个,自然一帆风顺。
  可是,为什么在经济上表现优异的中国人,在教育方面竟往往如此愚蠢、如此搞笑?除了到举国体制中的官本位痼疾中找原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到我们悠久的仕进文化中去找原因。
  不用说,发达的官僚体系和仕进文化与“读书”关系密切。“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的神圣逻辑。这种逻辑的自然结果是:知识、真理并不是读书人真正追求的东西,而只是一块敲门砖;一旦仕途的大门被敲开,立马弃之如敝屣。知识和真理之所以不是读书人真正追求的东西,又是因为在全世界所有国家中,“读书”与做官最紧挂钩的,非中国莫属。在这种情况下,学而优则仕的神圣逻辑必然蜕变为中国特色的反逻辑:学而不优则仕。
  说真的,在一个权力总是趋于集中的国家,大学里除了校长或书记真正有权力以外,其他如副校长、副书记、院长、副院长、院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其实并没有什么权力。总体看,教师晋升职称,大体上靠的是学术成果,而非看领导的主观愿望;一个新人要进入教师队伍,大体上也靠学术实力;甚至出国机会大体上也是看业绩或工作需要,或干脆排队。既如此,为什么如此多的人望官、媚官、跑官、争官?这难道不因为各级官位早已成为一种荣誉,一种表演性或符号性的权力?这难道不是因为真正研究学术者已被边缘化(他们得不到也不屑于得到这种荣誉,因为对他们来说学术不是权力而是目的本身)?这难道不是因为假装搞学术或搞假学术的人为数甚众,其梦寐以求的并非知识,而是权位?
  是不是不设立那么多正副官位,不浪费那么多教育资源或纳税人的血汗钱,一个“学院”、“大学”里几十个、上千个草民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就不好管治?
  事实上,大学行政化、官场化已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结构性学术腐败。因为在中国国民收入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仍然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的情况下,中国的一些“大学”却在官场化,浪费中国纳税人的血汗钱,不做好本职工作,甚至排挤、压制那些不求做官,埋头学问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中一心一意要当官的人,他们所造成的危害之所以远大于通常所谓学术造假、剽窃、抄袭,是因为学术不端行为只是个别、局部的,而大学官场化却是普遍现象,是一种制度性的恶性肿瘤。更糟糕的是,对沉迷于大学官场者最多只能进行道德审判,而不能以法律法规的名义对其提出指控,除非他恰恰又行贿受贿。
  同样可痛的是,大学人一般对大学的官场化不以为怪,反以为常。举目望去,大学中人真正对学问感兴趣、以学术为志业者凤毛麟角,甚至已成为受排挤、受压制的异类。放眼华夏大地,本可能有学术成就的读书人正越来越多的着眼于官位。如果说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那么不幸的是,中国学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而这种差距绝对不是论文(这当然包括造假论文在内)数量能够弥合的。
  一个大学设二十个校级干部,一个学院设五个院级干部;明明十来个学院就可以高效率运转,却泡泡糖般膨化成六十多个;而一百个大学人中对知识、创新真正有兴趣的人可能不超过一个!
  智慧的中华民族为何不扪心自问,诺贝尔奖是奖励真正追求真理的人们的。如果一开始便南辕北辙,根本不是去追求真理,而是整天去望官、媚官、跑官、争官,我们何时能得诺贝尔奖?难道我们真的不知道,诺贝尔奖不是闹着玩的,不仅需要个人天赋,更需要全副生命的投入?难道我们真的不知道,追求真理往往意味着不求闻达,甘愿寂寞?中华民族的智商恐怕不至于如此之低,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既然如此,我们就得扪心自问,像这样如此看重权力、官位、官衔,如此不把知识、学问当回事,究竟靠什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其他文献
楚渔先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自2010年1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颇受读者喜爱,四月份即第二次印行。许多学者对该书也称赞有加,不乏溢美之词,甚至誉其“雄辩地证明了科学思维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荣辱的极端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话大致是不错的,在这部七万多字的著作中,作者的确为我们详尽地分析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指出了这种传统思维模式的弊病所在。笔者在这里就不再复述了,只想斗胆质疑一个
口号这种颇具感召力和号召力的特殊的话语形式往往浓缩了一个时代的主流信息,概括了一个社会的鲜明主题,积淀和充斥着情绪、欲望、主张、观念乃至信仰。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张扬了与异己之声相对峙的强硬的语言暴力色彩,力图用自己斩钉截铁的语义和激昂奔放的气势遮蔽所有的话语空间,将对话、讨论、质疑、辩驳、思辨等统统拒之门外。客观地讲,口号这种话语形式运用得当往往可以充分发挥其感召力和号召力,成为凝聚民心的话语“磁场
全世界公车配备原则,有多种方式。比较有特色的,有三种。  一种是亚洲小龙韩国式,它是极端按需配车。韩国首都首尔市,公车只有几辆,个位数,远不如中国一个县处级单位公车多。从市长算起,因特殊公务需要用公车之后,公车必须开回机关入车库停放,并登记备注。谁想公车私用哪怕是一小时,都没门儿。韩国不是世界上最廉洁的国家,但可以肯定,这里的公车配备,当是世界上的廉政之最。这里的理念是:市长和工人,都拿工资,工资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论述了实现家校衔接教育的途径,即教师信任家长,监督孩子完成预习、复习;联系家长,陪伴孩子阅读;树立榜样,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帮助家长对孩子查缺补漏,以提升家校衔接教育质量,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家校衔接教育 小学语文 家长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A-0081-02  家校衔接教育,
【摘 要】文本将2012年至2016年广西化学高考中有关电化学的题目进行分析,得出考查电化学的分值、题型等特征,阐述有关电化学中原电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原电池 电解池 电极方程式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154-0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越来越多地体现了化学与人类的紧密性。2014
随着新时期人才选拔制度的实践与不断完善,在许多地区涌现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使不少部门的工作产生了显著的活力。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一味地追求时髦的做法,打着“改革”的旗号,大轰大嗡,对“官本位”行为进行了不适当的推波助澜,使不少年轻的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过早地疏远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化一旦离开从事了多年的岗位和专业,新任工作便不再游刃有余;年轻化离开一定的实践经历,也会影响人才队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高校资助工作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的状况,提出利用易班平台提升高校资助工作成效,通过建设完善的网络班级、形成班级信息传播常态性和规范性机制、依托易班网络公示平台等,推动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和育人工作信息化建设,实现资助工作目标。  【关键词】易班 高校资助工作 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8C-0104-02  《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