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物流能力构成因素及差异性分析

来源 :经济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ry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利用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开发制造企业物流能力量表,得出物流能力的三个构成因素: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在描述性统计分析基础上,分析不同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对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性质对制造企业物流能力没有产生显著影响,企业规模对制造企业物流能力产生显著影响。最后,在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提高企业物流能力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制造企业物流能力构成因素差异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12-019-03
  
  一、引言
  
  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企业资源和能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制造企业已经逐步进入供应链竞争时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物流是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供应链不仅需要更好地运用物流资源,协调地理上分散的制造和市场活动,而且必须使物流资源所形成的物流能力成为供应链高效运作的关键。
  因此,物流能力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研究热点。相对于国外物流能力研究而言,国内物流能力研究还比较薄弱。有些国内学者提出物流能力的概念、构成要素、影响因素、物流能力成熟度模型等,但是针对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实证研究还比较缺乏,尤其是对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衡量还缺乏有力的数据支持。本文试图揭示物流能力包括了哪些重要维度?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环境下,不同控制变量影响对物流能力的影响如何?如果物流能力构成因素能够得到证实,并为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建设的实践提供参考,并因此得到新的管理含义,那么本研究的理论构建将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二、文献综述
  
  由于研究角度的差异,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物流能力的衡量构面。Daugherty&Pittman(1995)和Fawcett et a1.(1997)发现最重要的物流能力是时间基础的能力;Eckert&Faweett(1996)认为人力资源、质量和时间是物流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Bowersox&Closs(1998)认为物流能力是企业相对竞争者而言,能以较低成本提供较好的顾客配送服务的能力,包括速度、一致性与弹性。Morash et a1.(1996)将战略性物流能力分为需求导向能力和供应导向能力。Zhao et a1.(2001)将物流能力分为顾客导向能力和信息导向能力。Lyncch et a1.(2000)认为,物流能力包括流程能力及附加價值服务能力。Shang&Marlow(2005)以信息基础整合能力与一般整合能力衡量物流整合能力。马士华等(2005)提出供应链物流能力的构成从要素性质而言,包含有形要素、无形要素和综合要素三个类别。
  以上关于物流能力的因素构成大多数是以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为研究对象,而且各个维度还可以进行理论重构和实证区分。本文认为,制造企业物流能力包括流程能力、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其中,流程能力是指企业通过有效的营运,简化各项作业流程,并建立关键性物流流程的作业标准,达到总物流成本最低化,并使顾客获得高品质的物流服务;柔性能力是指企业在为顾客实施物流服务时,能根据顾客的需求调整作业程序,有能力迅速采取最合适的措施应对突发性事件,企业还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提供与竞争者有明显差异的服务;信息整合能力是指企业物流部门相关信息的管理、物流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信息的连接情况,以及企业与供应商,顾客共享物流信息的情况。
  
  三、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因素结构
  
  本文根据文献综述,将企业物流能力分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发展量表及相应测项,通过在中国制造企业中的实际测试,评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比较中国制造企业背景下物流能力的多维度结构的拟合优度。
  
  (一)物流能力的因素构成
  本文采用的物流能力测项有17项。物流流程能力测项有六项:“通过有效的营运、技术或规模经济,达到物流总成本的最低”、“能够尽量简化生产、加工、配送等物流运作流程”、“在执行关键物流流程时,能够提供标准化的作业流程”、“能够针对目标市场和企业自身情况,制定物流发展战略”、“物流管理部门能够与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协调合作关系”、“具有处理逆向物流的综合能力”。物流柔性能力测项包括六项:“在顾客要求时间内完成物流流程的能力比其他竞争者高”、“能够依据顾客及员工合理的建议,修改物流服务流程”、“企业具有迅速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能够按照顾客的特殊要求或特殊情况,制定特殊的物流方案”、“能够持续地创新或改进,提供与竞争者有明显差异的物流服务”、“企业通过供应链协作,提供更好物流服务的能力”。物流信息整合能力测项包括五项:“企业投资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企业间物流信息的交流”、“企业具有对相关物流信息具有较高的收集、处理和管理能力”、“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具有更新信息、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企业物流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连接”、“企业建立能够与供应商和顾客进行信息共享的物流信息系统”。
  
  (二)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中国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从一家咨询公司的数据库中随机抽取所需的制造企业,这些企业在最近几年内均参加过该咨询公司有关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培训课程,而且在物流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累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5份,有效回收率为41.5%。其中国有企业(包括国有控股企业)168份(40.5%)、民营企业99份(23.9%)、中外合资企业79份(19.0%)和外商独资企业69份(16.6%)。从企业规模来看,500人及以下企业82家(19.8%)、501~1000人企业95家(22.9%)、1001~2000人企业126家(30.4%)和2000人以上企业112家(26.9%)。从所调查的行业来看,专用机械设备制造企业71家(17.1%),计算机、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企业52家(12.5%),食品及饮料制造企业48家(11.6%),金属制品企业40家(9.6%),医药制造业34家(8.2%),汽车制造业27家(65%),纺织服装及鞋帽制造业27家(6.5%),石油化工制造业(32家,7.7%),化纤、橡胶及塑料制品业29家(7.0%),造纸及纸制品制造业21家(5.1%)和家用电器制造业34家(8.2%)。
  
  (三)项目分析与信度评估
  所有测项都采用Likert5点量表测量,从“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把全部样本随机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200个样本数据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二部分215个样本数据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本文运用 SPSSl3.0和LISREL8.70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1、物流能力量表的探索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选择主成分分析法(Prineipal Component Analysis),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共同因子,用方差最大旋转(Varimax)进行正交旋转,保留因子负荷绝对值大于0.5的题项,确定因子命名。对于一阶因了的相关矩阵进行KMO和Bartlett球型检验。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衡量相同维度的内部一致性。
  在“制造企业物流能力”量表中,保留全部17个衡量题项。KMO测度值为0.884,Bartlett球形检验达到检验显著水平(p<0.001)。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得出物流能力的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物流信息整合能力,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60.610%,如表1所示。
  2、物流能力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从表2中可以看出,(1)所有因子负荷量均大于0.5,且具有统计显著性。所有衡量题项的R2值均大于0.5。因此,各衡量题项的单个衡量信度符合要求(Hair et,1998)。(2)三个潜在变量的CR值均大于0.6,三个潜在变量的AVE值均大于0.5,体现了良好的收敛效度(Fomell&Larcker,1981)。(3)从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来看,x2/df=2.628<3,RMSEA=0.087<0.1,表明模型具有好的拟合度;GFI、NFI、NNFI、IFI和CFI指标值在0.9以上,AGF略小于0.9,大于0.8的临界值。此外,各维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2、0.43和0.58,各构面的AVE都大于各维度之间相关系数的平方,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Fornell&Larcker,1981)。因此,制造企业物流能力测量模型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可以分为“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物流信息整合能力”。对此进行的量表信度和效度基本都达到理想值,这表明目前中国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因素構成。通过拟合优度的比较,显示了物流能力多维度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四、制造企业物流能力差异性检验
  
  为了说明不同控制变量之间在制造企业物流能力上是否存在差异,首先有必要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总体状况,然后再用One-way ANOVA分析方法找出不同控制变量之间的差异。 描述性统计分析显示,被调查企业物流流程能力均值最高(3.36),其次是物流柔性能力(3.20),最后是物流信息整合能力(3.15),所有均值水平都不高。这说明,制造企业比较重视通过改善流程效率来降低物流成本,但是,在物流信息整合方面还是比较薄弱。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看,物流能力各维度均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表3说明了One-wayANOVA检验分析结果。所有维度满足方差齐性检验,因此,采用LSD法比较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对物流能力维度产生的差异。
  由表3可知,不同企业性质没有对制造企业物流能力产生显著差异,不同企业规模对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三个维度均产生显著差异。其中,在物流流程能力方面,大规模制造企业比其他规模制造企业表现要好;在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方面,大规模制造企业比小规模制造企业表现好。这充分说明,处于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比较重视对物流能力的投入,实现了物流成本的降低,提高物流应对特殊顾客需求的能力,尤其是在内外物流信息整合方面,比中小型企业更胜一筹。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1、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开发出衡量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量表。制造企业物流能力分成三个维度,即物流流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和物流信息整合能力。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理想的水平。
  2、在量表基础上,对制造企业物流能力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制造企业物流流程能力比较强,物流信息整合能力最薄弱,物流能力三个维度呈现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企业性质没有对制造企业物流能力产生显著差异;不同企业规模对制造企业物流能力的三个维度均产生显著差异,大型制造企业在物流能力上显示了较强实力。
  3、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企业在物流流程能力的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控制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流程效率和为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等,始终是企业物流能力的重要内容。从长远发展来看,制造企业应该更加重视物流柔性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的重要作用。物流柔性能力也是企业独特的资源和能力,是其他企业难以模仿的能力。正是因为如此,物流能力才能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制造企业还应该加强建设物流信息整合能力,通过企业内部物流信息整合使企业的生产、销售、服务等相关物流信息在企业内部通畅地流动,为企业合理决策提供依据;通过企业外部物流信息整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企业之间的信息资源封锁现象,为企业间合作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4、本文提出制造企业物流能力三个维度的分析框架,此框架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可以针对这三个维度对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此外,本文主要是针对制造企业进行的研究,没有分析其他不I司行业对有关变量的影响,在后续研究中可以针对不同行业情况加以研究,以找出它们对企业物流能力的影响。
其他文献
教师在设计《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的教学时,尝试从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和活动平台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希望为改进教学、运用新教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实践参考。
扩展标记语言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为实现安全、高效的电子商务提供了一种开放的标准。以王小云教授的研究成果为代表的解密算法对现有的XML数据安全通信提出了新的
[摘 要]班主任作为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需要经常与学生谈话,跟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所以必须选择最佳时期,善用肯定评价,智于幽默暗示,巧以温情感化。  [关键词]班主任;语言技巧;正确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2-0068-02  与面向集体讲话的教育相比,个别谈话具有针对性强、反馈及时、容易沟通情感等优点。班主任在教
胸痹心痛是现代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病症之一,与现代医学“冠心病”的症状类似。其病因病机多为上焦心阳虚衰、下焦阴寒上乘。本文通过研究《叶氏医衡》、《临证指南医案》、《
高中阶段物理图像问题是一类典型问题,对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都是重点。如何全面运用物理图像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学会识图用图,理解物理图像所包含的信息和规律非常重要。文章
建筑智能化是以建造平面及智能化弱电综合系统为平台,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使用环境.弱电顾问就是受
[摘要]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学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观念,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人类和地理环境在协调发展方面的观念和认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渗透人地协调思想,利用案例教学法对人地矛盾的现状进行分析,加强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  [中图分類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
[摘 要]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的客观差异,把初中历史分层教学应用于实际课堂中,是构建和谐高效的新型初中历史课堂的重要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可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提供更有效的学科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77002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