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教育的权利,是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教育,决定一个人自身乃至家庭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无疑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如何充分实现教育的民生价值,孔子在《论语》中的一系列精辟论述,时至今日依然发人深省。
学有所教:“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立国治国之要,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冲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贵族之学”扩大到“平民之学”,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而且对于实现教育的民生价值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大办私学、广招弟子,身体力行“有教无类”。孔子在招收弟子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送上干肉作学费,就可以成为孔子的弟子。事实也正是这样,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来自各个诸侯国。他的弟子成分也很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比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曾子“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仲弓的父亲是“贱人”。孔子的弟子中,也有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出身贵族的孟懿子、司马牛等人。孔子的学生既有品行较好的,也有品行较差的,如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子路“性鄙,好勇力”;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的子张曾经犯过罪;公冶长曾经坐过牢,“在缧绁之中”。由此可见,孔子办学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有教无类”、“学有所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们坚持“学有所教”,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不断满足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学有所成:“因材施教”
教育公平,既包括教育机会的公平,也包括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孔子对于教学内容的实施即教学过程,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要求弟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躬行践履”。为保证出身贵贱不同、品行善恶各异、先天素质有别的弟子们都能够较好地“学、思、习、行”,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论语》中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孔子针对同一个问题,对不同弟子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如《颜渊》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都曾向孔子问“仁”,孔子针对四个弟子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因为樊迟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最基本的概念“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因为司马牛“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因为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问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为颜渊的德行已经很高,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孔子的“因材施教”不仅做到“因人而异”,还能根据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来选择方式方法。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思习、下学上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等。在全社会都在反思“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今天,这些教学方法尤其需要发扬光大。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千差万别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需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始终做到“因材施教”,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学有所成,最终实现人尽其才。
学有所师:“言传身教”
如果说确保“有教无类”是政府的责任,那么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则在于教师。所以,自古以来,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孔子对于如何当好教师,有很多论述,其核心就是教师履职必须“言传身教”。
孔子认为作为教师,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尽到教师的责任。所谓“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孔子在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认为要当好一名教师,应当经常反省自己是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强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求教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认为“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即所谓“教学相长”。他在为弟子答疑解惑时,经常进行学问切磋,既教育了弟子,也提高了自己。
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不仅重“言教”,更重“身教”。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做到“以身作则”,将“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有机结合。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正是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他倡导并身体力行“仁者爱人”,关心爱护自己的弟子,并把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統一起来,“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的这些论述对后世影响深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2500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孔子的民生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认真学习领悟孔子留下的这份遗产,对于我们今天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图:无牙子)
学有所教:“有教无类”
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立国治国之要,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冲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贵族之学”扩大到“平民之学”,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而且对于实现教育的民生价值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大办私学、广招弟子,身体力行“有教无类”。孔子在招收弟子时表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送上干肉作学费,就可以成为孔子的弟子。事实也正是这样,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来自各个诸侯国。他的弟子成分也很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比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曾子“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仲弓的父亲是“贱人”。孔子的弟子中,也有曾从事投机贩卖的子贡,出身贵族的孟懿子、司马牛等人。孔子的学生既有品行较好的,也有品行较差的,如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子路“性鄙,好勇力”;经孔子教育成为“显士”的子张曾经犯过罪;公冶长曾经坐过牢,“在缧绁之中”。由此可见,孔子办学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而“有教无类”、“学有所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和前提。当前,我们坚持“学有所教”,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不断满足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
学有所成:“因材施教”
教育公平,既包括教育机会的公平,也包括教育过程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孔子对于教学内容的实施即教学过程,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四个阶段。前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要求弟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躬行践履”。为保证出身贵贱不同、品行善恶各异、先天素质有别的弟子们都能够较好地“学、思、习、行”,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论语》中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孔子针对同一个问题,对不同弟子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如《颜渊》中记载,樊迟、司马牛、仲弓和颜渊都曾向孔子问“仁”,孔子针对四个弟子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因为樊迟资质较鲁钝,孔子对他就只讲“仁”最基本的概念“爱人”。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因为司马牛“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诫他做一个仁人要说话谨慎。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因为仲弓对人不够谦恭,不能体谅别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颜渊问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因为颜渊的德行已经很高,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都要合乎礼的规范。
孔子的“因材施教”不仅做到“因人而异”,还能根据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来选择方式方法。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思习、下学上达,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等。在全社会都在反思“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今天,这些教学方法尤其需要发扬光大。面对飞速发展的时代、千差万别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需求,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始终做到“因材施教”,真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展、学有所成,最终实现人尽其才。
学有所师:“言传身教”
如果说确保“有教无类”是政府的责任,那么教育过程平等、教育结果平等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则在于教师。所以,自古以来,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孔子对于如何当好教师,有很多论述,其核心就是教师履职必须“言传身教”。
孔子认为作为教师,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重视自身的学习修养,掌握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尽到教师的责任。所谓“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孔子在回答子贡的提问时说:“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认为要当好一名教师,应当经常反省自己是否“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强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要求教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认为“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即所谓“教学相长”。他在为弟子答疑解惑时,经常进行学问切磋,既教育了弟子,也提高了自己。
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子,不仅重“言教”,更重“身教”。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做到“以身作则”,将“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有机结合。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正是通过严以责己、以身作则来感化学生,“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他倡导并身体力行“仁者爱人”,关心爱护自己的弟子,并把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統一起来,“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孔子的这些论述对后世影响深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2500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孔子的民生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认真学习领悟孔子留下的这份遗产,对于我们今天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和内涵,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作者系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图:无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