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大学英语泛读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需要进行大量阅读实践的课程。网络空间中有大量英语资料,因此利用网络进行英语泛读教学有其特殊的优越性。本文拟探讨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的优越性,并结合作者的亲身实践,提出一些教学策略,以及在实际网络环境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
关键词: 网络阅读 英语泛读教学 教学策略
大学英语泛读是高校英语专业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泛读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阅读技巧,并能够通过大量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加语言知识,了解英美文化。同时它也是一门需要进行大量阅读训练的课程。阅读在语言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广泛阅读是英语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的一条实际和重要的途径。而在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泛读课往往只有少量的课时,因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阅读,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策略指导是必要的。网络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为泛读教学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
一、网络资源的优越性
(一)网络资源的广泛性
网上资源包罗万象,类型多样,内容全面。从内容上来看有文化、体育、保健、娱乐、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环保等多方面知识;在形式上则有新闻报道、报刊杂志、原版读物、图片图表、分析推理等。它运用语言涵盖了教材所涉及或是学生所关心的话题,且可以从多种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网络资源的共享性
网络资源检索快捷,方便整合。大中型网站一般都有搜索引擎;还有的网站,如Google等,则专业地提供中英文材料的主题或关键词搜索。速度快捷的搜索引擎大大方便了教师选材。教师只要确立主题或是材料类别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资料,经过整合后的这些资料可构建材料组,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
(三)网络资源的即时性
网络资源材料鲜活,更新方便。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中阅读材料往往陈旧、过时,而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资料。如学习“The Olympic Games”时,可以在http://www.olympic.org上找到奥运会的新闻及背景知识,还可以在网络中搜索北京奥运会的相关信息;再如“New York”中有大量的篇幅谈论双子塔,教师可从美国相关网站上找出“9·11”事件的报道作为补充阅读材料。这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通过阅读了解热点问题的乐趣。
二、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泛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突出语言的工具性,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应当提倡任务驱动下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策略,突出思维参与,培养学生主动寻找信息、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一)实施任务驱动
根据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理论,语言的习得应当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任务(task)来交代每次阅读的目标,然后给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乃至讨论合作,作出解决任务的构想(planning),最后由学生给出汇报(report)。同一语篇应用的任务应当是多时机、多层次的,应当由易到难、由浅表性理解到综合性领会,可以形成一个或数个微型任务构成的阶梯式的任务链。任务驱动策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于泛读材料往往难度高于教材,学生通过思考、合作、竞争,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这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训练阅读技巧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理解与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是一个由词到句、由句到篇的“编码”(encoding)过程,而读者阅读材料实际是从辨认文字开始对文学、语义、修辞进行“解码”(decoding)的过程。要进行有效的阅读,就要学会搜寻信息,学会使用略读(Skimming)、浏览(Scanning)等技巧去获取文章大意或个别信息。在阅读中,生词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如果是在重组材料时有意设计的生词障碍,那么它们既可能是根据上下文或是构词法可知意思的词,也可能是仅能猜到词义的类别,但不影响全文理解的词(如花卉、动物的专业名等),因此在阅读时学生应学会根据上下文提示猜测词义,或有意地忽略对词义的追根究底。另外,在有些阅读材料中,图表承载着较大信息,而读完全部图表有时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设计分类统计或是数据分析的任务,要求学生迅速定位查询,说出结果。因此,学会识别图表也应是培养阅读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培养语篇分析能力
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并根据自身的体验来探索作者的体验,作出某方面的评价与判断。教师通常可从四个方面设计阅读任务、引发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给出(或选出)材料的主题(subject)或标题(title);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intention)与情感倾向(tendency)或态度(attitude);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事实的结果作出符合逻辑的推断(logical conclusion);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材料中涉及的事实进行适当的评价(evaluate)。
当然,网络化的泛读教学并不是听任学生无目的地在网上浏览。先期构建适合的网络阅读资源库是进行泛读教学的前提。一般说来,构建过程可分三步:首先要确定主题,笔者认为,泛读教学的选材应当尽量扣住使用的教材。以教材所确定的主题为中心,多角度、多层次、多时机地让学生接触这个主题,从而更深刻、更广泛地了解相关知识。其次是搜索下载,较窄的主题可以采用大型搜索引擎,但一个相对宽泛主题则应选择分类的网站进行查询,这可以避免在数千个甚至数万个结果中进行二次选择的艰辛。最后是材料整组,网络材料的内容并不一定都很健康有益,难度更是无法掌控。因此网上的素材下载后,教师应进行初步的筛选,本着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的原则选出数张网页或文章,然后根据设计意图进行再加工(如注解或替换部分生词、设计阅读任务等)。接下来,我们要根据所选材料的个体特征确定其篇幅、位置与链接次序。科学组合后的材料可以在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补充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激发阅读的自主性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三、网络环境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进行泛读教学的组织者是英语教师,教学效果的良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能力。尽管业务能力、理论水平、人格魅力、情感态度等这些传统意义上评价教师的标准仍然重要,但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对英语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具有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
网络时代给基础教育手段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网络环境教学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它需要付出比传统教学多得多的精力与耐心。实验者可能因网络的负面效应而遭遇讥讽、嘲笑,也有可能在探索中一次次失败。技术的掌握、理论的钻研更需要大量辛勤的工作。没有努力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是不可能尝到成功的滋味的。
(二)拥有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不应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宰。教师应当在“任务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丰富的阅读情境,设计合理的激励性的阅读任务,给出积极的学习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评判思想的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网络开发水平
网络开发水平是创建与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教师应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系统的使用,网页下载、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术,并具备网络系统安装、运行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是英语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开阔眼界,扩展知识,更好地理解所学语言,提高语言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决不是随意的,教师应努力学习泛读教学的相关理论,掌握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实践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效率,使他们真正从阅读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gman,1985.
[2]顿超,蔡淑红.网络环境下英语泛读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
[3]郝长盛,贾茹.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程序设计基础的新型教学结构[J].计算机教育,2007,(2).
[4]秦宏.试论英语泛读课的教学[J].考试周刊,2008,(51).
[5]魏军.关于泛读课教与学的几点思索[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报,2003,(4).
[6]许金宝.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反思[J].教育信息技术,2007,(1).
关键词: 网络阅读 英语泛读教学 教学策略
大学英语泛读是高校英语专业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泛读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阅读技巧,并能够通过大量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加语言知识,了解英美文化。同时它也是一门需要进行大量阅读训练的课程。阅读在语言学习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广泛阅读是英语学习者提高语言能力的一条实际和重要的途径。而在我国高校课程设置中,泛读课往往只有少量的课时,因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阅读,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策略指导是必要的。网络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为泛读教学提供了大量的阅读资料。
一、网络资源的优越性
(一)网络资源的广泛性
网上资源包罗万象,类型多样,内容全面。从内容上来看有文化、体育、保健、娱乐、历史、地理、生物、科技、环保等多方面知识;在形式上则有新闻报道、报刊杂志、原版读物、图片图表、分析推理等。它运用语言涵盖了教材所涉及或是学生所关心的话题,且可以从多种角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网络资源的共享性
网络资源检索快捷,方便整合。大中型网站一般都有搜索引擎;还有的网站,如Google等,则专业地提供中英文材料的主题或关键词搜索。速度快捷的搜索引擎大大方便了教师选材。教师只要确立主题或是材料类别便可迅速找到所需资料,经过整合后的这些资料可构建材料组,实现区域性的资源共享。
(三)网络资源的即时性
网络资源材料鲜活,更新方便。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教材中阅读材料往往陈旧、过时,而网络上不断更新的动态数据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相关资料。如学习“The Olympic Games”时,可以在http://www.olympic.org上找到奥运会的新闻及背景知识,还可以在网络中搜索北京奥运会的相关信息;再如“New York”中有大量的篇幅谈论双子塔,教师可从美国相关网站上找出“9·11”事件的报道作为补充阅读材料。这可以使学生真正领会到通过阅读了解热点问题的乐趣。
二、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的基本策略
泛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突出语言的工具性,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应当提倡任务驱动下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策略,突出思维参与,培养学生主动寻找信息、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一)实施任务驱动
根据任务型学习(Task-based Learning)理论,语言的习得应当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任务(task)来交代每次阅读的目标,然后给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乃至讨论合作,作出解决任务的构想(planning),最后由学生给出汇报(report)。同一语篇应用的任务应当是多时机、多层次的,应当由易到难、由浅表性理解到综合性领会,可以形成一个或数个微型任务构成的阶梯式的任务链。任务驱动策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由于泛读材料往往难度高于教材,学生通过思考、合作、竞争,在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这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
(二)训练阅读技巧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理解与接受信息的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作者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表述出来,这是一个由词到句、由句到篇的“编码”(encoding)过程,而读者阅读材料实际是从辨认文字开始对文学、语义、修辞进行“解码”(decoding)的过程。要进行有效的阅读,就要学会搜寻信息,学会使用略读(Skimming)、浏览(Scanning)等技巧去获取文章大意或个别信息。在阅读中,生词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如果是在重组材料时有意设计的生词障碍,那么它们既可能是根据上下文或是构词法可知意思的词,也可能是仅能猜到词义的类别,但不影响全文理解的词(如花卉、动物的专业名等),因此在阅读时学生应学会根据上下文提示猜测词义,或有意地忽略对词义的追根究底。另外,在有些阅读材料中,图表承载着较大信息,而读完全部图表有时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可以设计分类统计或是数据分析的任务,要求学生迅速定位查询,说出结果。因此,学会识别图表也应是培养阅读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培养语篇分析能力
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并根据自身的体验来探索作者的体验,作出某方面的评价与判断。教师通常可从四个方面设计阅读任务、引发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给出(或选出)材料的主题(subject)或标题(title);说出作者的写作意图(intention)与情感倾向(tendency)或态度(attitude);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事实的结果作出符合逻辑的推断(logical conclusion);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对材料中涉及的事实进行适当的评价(evaluate)。
当然,网络化的泛读教学并不是听任学生无目的地在网上浏览。先期构建适合的网络阅读资源库是进行泛读教学的前提。一般说来,构建过程可分三步:首先要确定主题,笔者认为,泛读教学的选材应当尽量扣住使用的教材。以教材所确定的主题为中心,多角度、多层次、多时机地让学生接触这个主题,从而更深刻、更广泛地了解相关知识。其次是搜索下载,较窄的主题可以采用大型搜索引擎,但一个相对宽泛主题则应选择分类的网站进行查询,这可以避免在数千个甚至数万个结果中进行二次选择的艰辛。最后是材料整组,网络材料的内容并不一定都很健康有益,难度更是无法掌控。因此网上的素材下载后,教师应进行初步的筛选,本着科学性、多样性、趣味性的原则选出数张网页或文章,然后根据设计意图进行再加工(如注解或替换部分生词、设计阅读任务等)。接下来,我们要根据所选材料的个体特征确定其篇幅、位置与链接次序。科学组合后的材料可以在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补充文化知识的同时,通过激发阅读的自主性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三、网络环境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网络环境下进行泛读教学的组织者是英语教师,教学效果的良莠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策划能力。尽管业务能力、理论水平、人格魅力、情感态度等这些传统意义上评价教师的标准仍然重要,但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对英语教师有着更高的要求。
(一)具有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
网络时代给基础教育手段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网络环境教学仍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它需要付出比传统教学多得多的精力与耐心。实验者可能因网络的负面效应而遭遇讥讽、嘲笑,也有可能在探索中一次次失败。技术的掌握、理论的钻研更需要大量辛勤的工作。没有努力开拓创新的工作热情是不可能尝到成功的滋味的。
(二)拥有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网络环境中,教师不应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也不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宰。教师应当在“任务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丰富的阅读情境,设计合理的激励性的阅读任务,给出积极的学习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评判思想的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网络开发水平
网络开发水平是创建与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教师应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系统的使用,网页下载、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技术,并具备网络系统安装、运行与维护的基本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是英语学习者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入,开阔眼界,扩展知识,更好地理解所学语言,提高语言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但网络环境下的泛读教学决不是随意的,教师应努力学习泛读教学的相关理论,掌握网络环境下泛读教学实践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效率,使他们真正从阅读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gman,1985.
[2]顿超,蔡淑红.网络环境下英语泛读教学改革初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
[3]郝长盛,贾茹.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程序设计基础的新型教学结构[J].计算机教育,2007,(2).
[4]秦宏.试论英语泛读课的教学[J].考试周刊,2008,(51).
[5]魏军.关于泛读课教与学的几点思索[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报,2003,(4).
[6]许金宝.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反思[J].教育信息技术,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