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要扎根于生活的沃土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shuai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是语文教师们的共同心愿。然而在当下的作文课堂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状况。学生怕写作文、觉得“没啥可写”。他们的习作普遍存在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语言生涩等问题。那么,如何摆脱作文教学面临的这种尴尬局面,让学生能快乐作文,笔下生花呢?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如泉源,文章似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是作文之本,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因而,作文教学必须扎根于生活的沃土,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深刻感受到生活的奥妙和情趣,才能激发他们写作兴趣,觉得言之有物,并学会说真话、写真事、发真理、抒真情,才能寫出优秀的作文。
  一、引导学生品味家庭生活。让作文充满真情实感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学生在家庭里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可贵。家庭生活绚丽多姿,充满人世间的至深至纯的亲情与温暖,是学生作文的储备库。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感受家庭生活,与父母多沟通交流,用心体验,并让学生不时将自己在家中所见所闻、所悟所感以日记方式进行记录,经常表达自己的的感受。久而久之,就会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从而写出反映真实生活的作文,并使作文充满真情实感。例如,在一次教学记事作文时,我事先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后替家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并细心观察事情发生的经过,体验当时的感受。而后在作文课上我布置了一道作文题“我第一次……”。因为有了亲身实践,所以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感受,每个人都感到有话可说。于是,同学们略经回忆与思考后,当场完成了这篇作文。有的同学写了“我第一次炒菜”,其中写道:“我根据妈妈的提示,先把油倒进锅里,由于火太旺,锅里立刻冒出了油烟。我一看来不及了,赶紧往锅里倒点水,结果引起噼里啪啦油炸声,锅中的油水四溅,我一时慌了神……菜最后终于出锅了,可颜色有点黑,还夹杂着一股焦味。此时,我产生了一股莫名的感受。从洗菜、择菜、切菜到最后炒菜,累得我腰酸腿也疼,可还是做不好这件家常小事。可见每天我们张口既来的看似平凡的饭菜,其实蕴含着妈妈无数的辛劳。”有的同学写道:“我把衣服放在了洗水池中,抹上肥皂,认真地洗了又洗,可无论怎么努力,总洗不清楚,还弄得满身是水”,还有的同学写了“我第一次拖地板”“我第一次帮爸爸捶背”“我第一次上街买菜”……学生们的作文几乎都写得十分逼真,流露着真情,生动感人。
  二、引导学生感悟校园生活。让作文充满生活气息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学生在学校里读书、交友、运动、嬉戏、竞争、合作。那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竞争激烈的校运动会,趣味浓郁的游戏活动,精彩纷呈的艺术表演,严肃活泼的课堂学习……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构成独特的校园生活。而这些独特丰富的校园生活却蕴含着大量的作文素材。
  嬉戏玩耍、爱好活动是孩子的天性。活动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诱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启迪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活他们的写作灵感。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感悟校园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例如,在一次元旦的班级排球比赛中,我班全员参与了这场比赛活动。赛场气氛既热烈又紧张,哪班也不甘落后,都使出了各自的本领,赛场上不时爆发出喝彩声、鼓掌声、加油鼓劲声。我及时捕捉了这个机会,事后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难忘的校园生活的作文。于是,很多同学以那场的排球赛为素材进行了写作。因为所写的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又是亲身体验的事,所以他们将现场描绘的活灵活现,生动有趣,仿佛那一个个动作,一幕幕场景就发生在眼前,充满真情实感。为了让学生获得写作源泉,我常在周末组织学生进行一场歌舞表演,下棋比赛、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运动的快乐,写出最激动人心的场面。有时还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打扫校园周边街道、参加义务植树等,让学生深切体验到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拥有了写作的源头,并使作文充满校园生活气息。
  三、引导学生体验社会生活。让作文充满生活哲理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演绎着人世间的千姿百态。小到邻里锁事,大到国家大事,社会焦点,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正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社会生活中去感受,与身边的生活环境对话,了解生活环境,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例如,动员家长,让家长带领孩子去参观工厂、农村,了解当前劳动状况和工人农民劳动的艰辛,体会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感悟读书的重要性;组织学生给贫困山区儿童献爱心,并给贫困山区儿童的写一封信,让他们增添信心,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让学生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节目,使其体验社会的正能量;组织学生去观察城市的环境卫生、交通情况,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市民素质等等。这些活动既拓宽了视野,又丰富了思想,能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现实题材。这样,学生就会觉有话可说,从而写出既反映社会生活,又充满生活哲理的文章。记得有一次我让学生观察城市公交车上文明礼貌情况,并以写作的形式描述下来。学生写了不少帮助老人、帮助孕妇、帮助残疾人的好人好事,文章内容真实、感人,充满正义、和谐。
  四、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生活。让作文充满诗情画意
  美丽如画的大自然,孕育着万物众生。那色彩斑斓的景色,绚丽多姿的生命,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是人们赏不尽的花园,是画家描不完的画卷。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一年四季变化万千,各具特色。大自然的春天有生机之美,夏天有炽热之美,秋天有收获之美,冬天有寒峻之美。大自然这本厚重的词典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拥抱大自然。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大自然的种种变化,欣赏大自然的一幅幅奇妙美丽的画面;用心去体验自然和生命的深广神秘,体验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美。让学生在拥抱、体验大自然时形成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这样他们就会笔下生花,让作文充满诗情画意。教师可组织学生走进田野、乡村,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大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体验乡村的静谧秀美、淳朴安乐。也可动员家长带领孩子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领略名山大川之美。例如在国庆节期间,多数家长都会带孩子去外面参观、旅游。于是我事先跟学生们交代好出去应该注意观察哪些问题,需记录什么。学生有的去了武夷山、大金湖、侠天下、杭州西湖;有的去了福州森林公园、动物园;还有的去参观了大学校园……回来后,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介绍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名胜景观。我及时捕捉了这个机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旅游的作文。由于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乐之美,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异常活跃,个个有感而发,很快就完成了这篇习作,人人都写得精彩动人。记得其中一位学生写道“正值丹桂飘香季节,山上果树挂满黄灿灿的果实,在微风的吹动下,不停摇晃,似在向我们频频招手,欢迎我们的到来,祝福我们的平安。汽车在缤纷的色彩里奔行。近山青,远山黛,翠竹里面有人家,一层淡淡的炊烟弥漫在田间。窗外的小溪在静静地流淌,一群白鹅在水中尽情地嬉闹、追逐……眼前的这一切使我仿佛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短短的几句话,将秋天的景色描述得绘声绘色。体现情景交融,抒情生动,情感真诚,充满诗情画意。
  五、引导学生欣赏文学艺术。让作文充满艺术魅力
  学生作文素材可来自直接的生活,也可来自间接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关注、体味直接生活外,还应引导学生走进艺术这种间接生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高尔基也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文学艺术是写作的阶梯。教师可指导学生欣赏文学、阅读名著。这是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名人阅读的佳话、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去图书馆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引导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展知识面,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还可在班级开展诸如故事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诗词比赛、造句比赛、出墙报、办手抄报等等,在活动中激活学生们的写作灵感。此外,还可指导学生鉴赏经典电影、电视,阅读生活报道,让学生在形象的文学作品中学会积累人物对话,提高写作技巧,学会艺术创作,让作文充满艺术魅力。
  总之,作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而,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让生活的源头活水不断滋润作文田园,才能使作文教学绽放出理想之花。
其他文献
2009年9月5日,南京大学教授、著名文史专家卞孝萱先生遽归道山,享年86岁。站在讣告前,有震惊、有遗憾、有怅惘。正值上课时间,身旁人流如织,一种对于生存的荒谬感油然而生:你熟悉的人离去了,世界却岿然不动,运转如常。暑假前尚在学校图书馆古籍部见过卞先生,当时他精神健旺,依然是斜斜握着一支圆珠笔,专注地抄写资料。如今却已天人永隔,相见无期。  余生也晚,我入南京大学时,卞先生早已离休,且我在历史系,
走进本科同学的教室,和大家对话,非常高兴。说过这句话后,特别别扭,觉得这句话大概不能令同学们信服。这学期刚开始,可能上节课老师的开场白也是:非常高兴来给同学们上课。下节课老师也许还是这么说,成了一句套话。我想说,我不是在说套话,但怎么论证这是我的真实想法?还真是个挑战。大家先听听我的论证。  德国有一个大社会学家叫卡尔·曼海姆。曼海姆概括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差别时说,传统社会的特征是确信,准确地说
吴方和这本书    吴方生于1948年,44岁时出版《青山遮不住——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三年后因癌症去世。大学的同班同学传说:吴方写此书极苦,揣着馒头,成年累月泡在图书馆里。他原本是一个认真的人,这本纵览数千年的大作,简直就是用生命换来的。  展读此书,我的感觉正如他引用的王献之那段话:“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所谓山,即历史上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川,即吴方给予的各种解说。这
为先贤立传,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自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开创纪传体以来史不绝书。近现代名人传记作品汗牛充栋,但我国现代医学先驱、卫生防疫事业奠基者伍连德博士(1879—1960),除他本人撰写的《鼠疫斗士:一个现代中国医生的自传》(英文版)外,其中文传记直至2007年3月才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国士无双伍连德》(以下简称《国士》)。伍连德博士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卫生防疫事业。是东三省民众健康的守护者
2017年秋季起,全国所有地区初中起始年级都使用了统编语文教材,新教材的明显变化,就是增设了“名著导读”,每册有必读名著2部,选读名著4部。同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放在首位。“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
《菩萨蛮(其一)》为《花间集》卷一第一篇,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师的阅读主要是一种教学行为,是教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行为的阅读,显然不是趣味性阅读,那种阅读兴起时拿来就读,兴尽时抛在一边;但显然也不是纯知识性阅读,只满足于了解各种信息、观点和结论。教师的阅读,应当是一种专业性或半专业性的阅读,它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研究。从阅读过程的完整性看,就要经历素读、参读和
许博识,江苏省昆山市周市高级中学教师。叶荣滨,江苏省昆山震川高级中学教师。   传统的随笔写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随意”表达的平台,学生可以尽情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文采而不受文体的限制。传统的随笔写作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上的作用功不可没。   但近两年,交际语境写作逐渐成为主流。2019年高考全国Ⅰ、Ⅱ卷,2020年高考全国Ⅰ、Ⅱ、Ⅲ卷的作文题都已变成交际语境写作。交际语境写作和以往传统写作
我在如何认识科学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与未来等等的问题上,自前些年从科学主义的“缺省配置”升级以来,眼中所见,确实与以前不同了。近几年我将注意力集中在科学幻想、学术考核、科学与伪科学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在京沪等地的报刊杂志上陆续发表了一些谈论这些问题的文章。现在回顾起来,发现它们之间竟然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我们以前一直将科学看成一个绝对美好的东西,从来不愿意考虑它的负面价值或影响,也不愿意考虑它
(美)戴维·沃尔什 姚 远 姜 群译    “不”,不仅是一个字的回答,而且是一种教养策略。家长通过说“不”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诸如自立、自律、尊重他人、正直、延迟满足的能力和其他许多对成功至关重要的个性品质。  帮孩子控制他们的强烈需要、愿望和欲望,是爱孩子、关心孩子和引导孩子的一部分,否则他们就会被自己失控的情绪左右。孩子们需要得到处理问题的技巧和观念,这种观念只有通过恰当拒绝才能培养起来。而什
本单元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集中接触小说,《穷人》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也是多年来一直被入选课本的文章,可见其重要性。学习本单元及本课,要学会梳理主要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品味叙述和描写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穷人》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深夜,桑娜夫妇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夫妇宁愿自己吃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