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理念 唤醒心中情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t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理念影响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影响着我们的作文教学。笔者认为,习作品析需要走出“以文为本”的误区,重视“人本性”的开发。习作品析课需要“以真情来唤醒真情”,这种“真情”,来自学生与习作的直接对话,来自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基于这种想法,这两年来,笔者在作文品析课中着重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一、“言为心声”——悟一种真情表达
  习作品析应引导学生感受习作中的真、善、美。学生在文章中真实地表达他们的喜怒、爱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感受、认识和态度,在品析时,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能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文中所流露的真情实感,以此来影响更多的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作文时“言为心声”的重要性。
  曾上过这么一堂习作品析课,让学生品读欣赏我班小健同学的习作——《秋天的怀念》。初次阅读后,我深情地叙述:“小健的习作,从爸爸妈妈的突遇车祸去世写起,交代了家里失去经济来源的困惑以及爸爸妈妈死后对爷爷奶奶及自己身心的影响等。他将痛失亲人的悲痛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可谓字字情思,句句血泪,读来真挚感人。现在就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篇习作,好吗?”“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习作文本,徜徉在小作者的情感世界里面。当我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完第二段时,我无法控制自己,用纸巾揉了揉已湿润的眼睛。与此同时,我看见有好几个学生已低下了头。再往下读时,我几乎是含泪吐字,断断续续,停停顿顿。学生有的两眼噙满泪花,有的抽泣,有的已捧头痛哭。当我念完全文,泪水情不自禁地再次滚落下来,此时全班42个学生没有一个不低头痛哭。
  下课铃声响了,但学生没有一个离开教室。
  第二节课上课铃响后,我缓缓走进教室,看见的依然是学生低头痛哭的场面。此时,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心灵的闸门被打开。
  师:今天这个场面,令我感动,令我难忘!你们肯定也有同样的感受!那么,你们由此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小健的作文句句饱含对父母的思念,催人泪下,连老师也多次流泪了,写得真实感人。
  生:泪水是真情的流露。今天的泪水,今天的哭泣,实在感人,让我们难忘,让我们痛心!小健痛失亲人,让我们也如失去亲人般的痛苦。
  生:我想对小健说,小健,希望你化悲痛为力量,不要因为失去亲人而影响了学业,你一定要振作起来,好好读书,希望你今后的人生路上铺满鲜花……
  生:我们要珍爱生命,也要珍爱现在拥有的父母之爱、师生之情,珍惜所有的点滴之爱。在此,我真感谢小健,是你让我明白了这些。
  生:今天听了小健的作文,首先为他失去亲人感到悲痛,同时也深受启发:作文只有真情真意,才能打动人,才能让人信服。因此,我今后作文,再也不胡编乱造,“闭门造车”了,一定要说真话、写真事、表真情。
  ……
  师:对呀,记事写人,唯有真心真情,才能感动读者。
  ……
  在平日的作文品析课中,我总是这样选择学生作品中的“真情”文章,和学生一起走进小作者的习作文本,倾听他们品析后那一番番发自肺腑、充满灵性和智慧的真情表白。一次“真情”作文的品析,就是一次善恶明辨的过程,一次心灵经受真情洗涤的过程,一次师生心灵交融的过程。两年实践下来,学生不再视作文为难事,他们的日记、周记、随笔中有细腻的观察、深入的思考、独特的感悟、淳朴的表白。
  二、性情评语——添一份赏识乐趣
  传统的作文批语一般都是“文字通顺,内容具体”,“文章要注意做到有详有略”等等,语言僵化,空洞乏味,没有情趣,学生很难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作文评语要关注学生的行文过程及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向、兴趣和爱好,要多一些“性情评语”,借助其桥梁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之成为帮助学生在习作之路上自由驰骋的“加油站”。
  (一)“性情评语”要多一些尊重。要充分理解、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避免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习作,多些赏识,少些批评。
  (二)“性情评语”要多一些理解。只有真诚的评价,才能给学生以温暖的感觉,才会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学生常常在日记中向我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便常常借用“评语”这一桥梁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
  (三)“性情评语”应充满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积极的期待为主体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空间。在习作评价中,我们应该放大学生习作中的优点,用充满期待的评价使他们时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与热爱,从而增强其习作的兴趣和写好作文的信心。
  体现 “人文关怀”,放射“人性光芒”的作文品析,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这是习作的最高境界!用真情点击心灵,以真情呼唤真情,你会欣赏到童言的情趣,体味到童真的可贵,享受作文教学给你带来的无限感动。
其他文献
多媒体作为高科技的产物,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感和动态效果等方面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难懂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拓展学生的想像力、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本文拟从农村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农村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现状 
期刊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在积累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出现错误,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过程中的错误资源,发挥错误的价值。本文将根据小学四年级简便计算教学中从典型错误入手,寻找错误原因,并分析这几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谈谈相关的研究对策和方法。  一、教学现状  我们学习了运算定律和性质并利用它们进行整数简便运算,在感受到计算教学的魅力的同时,也伴随着挫败与无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各种运算定
期刊
一、背景  每一册语文书最后总会推荐几本名著要求学生阅读。事实上,如果教师不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不可能自觉地去完成。现在的学生喜欢阅读名著的越来越少,学生们喜欢最多的还是上网玩游戏和看电视。初三学生学习更加紧张,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根本无法保证。但是为了考试,老师只能让学生双休日去阅读名著。如果要求学生自己去读,没有任何的检查机制,那么这个作业布置下去只能是一句空话,绝大多数学生是不会看的。
期刊
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下面,仅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一直是老大难问题。如何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也是难以解决、不断探索的问题。  小学生写起作文来总感到无话可说,笔杆有千斤重,作文课成了难课,为了完成任务,只好拼凑抄袭,写出来也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半亩方塘,天光云影’,之所以清澈透底,是因为有源头活水。如何寻求这源头活水……呢?”  作
期刊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魔法棒”。学生在兴趣的牵引下,走进教师的愉快教学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在音乐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在歌曲教学中,给学生设置与歌曲相关的情境,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要求参与进来,效果较好。比如:我在教《冬天的雪人》这首歌时,先让
期刊
农村学校,学生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勤记笔记,课堂操练马马虎虎,课后任务也没有完成,作业不认真,不订正,背书不落实,单词不记,听写作弊,欺骗大家。这些使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养成眼高手低,避重就轻等不良的学习习惯。  因此我认为首先要做的是课堂上与学生们进一步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后与学生们建立一种信赖的关系。促使学生们有什么心里话都一字不漏的告诉自己。在这基础上,再给予必要的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的
期刊
对于多个物体连接或叠放在一起组成一个研究对象的问题,可以把每个物体单独隔离出来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就能搞清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也可以把多个物体组成的整个系统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各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就成为了内力,就可以避开不考虑,整个系统所受的外力就容易求出,联立所列方程求解就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就好比几个人共同犯罪,公安人员经常采用对每个疑犯单独隔离审查,获取每个疑犯
期刊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笔者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之中。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思想,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正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作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