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理念影响着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影响着我们的作文教学。笔者认为,习作品析需要走出“以文为本”的误区,重视“人本性”的开发。习作品析课需要“以真情来唤醒真情”,这种“真情”,来自学生与习作的直接对话,来自师生之间的心灵交融。基于这种想法,这两年来,笔者在作文品析课中着重作了以下两方面的尝试:
一、“言为心声”——悟一种真情表达
习作品析应引导学生感受习作中的真、善、美。学生在文章中真实地表达他们的喜怒、爱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感受、认识和态度,在品析时,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能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文中所流露的真情实感,以此来影响更多的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作文时“言为心声”的重要性。
曾上过这么一堂习作品析课,让学生品读欣赏我班小健同学的习作——《秋天的怀念》。初次阅读后,我深情地叙述:“小健的习作,从爸爸妈妈的突遇车祸去世写起,交代了家里失去经济来源的困惑以及爸爸妈妈死后对爷爷奶奶及自己身心的影响等。他将痛失亲人的悲痛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可谓字字情思,句句血泪,读来真挚感人。现在就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篇习作,好吗?”“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习作文本,徜徉在小作者的情感世界里面。当我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完第二段时,我无法控制自己,用纸巾揉了揉已湿润的眼睛。与此同时,我看见有好几个学生已低下了头。再往下读时,我几乎是含泪吐字,断断续续,停停顿顿。学生有的两眼噙满泪花,有的抽泣,有的已捧头痛哭。当我念完全文,泪水情不自禁地再次滚落下来,此时全班42个学生没有一个不低头痛哭。
下课铃声响了,但学生没有一个离开教室。
第二节课上课铃响后,我缓缓走进教室,看见的依然是学生低头痛哭的场面。此时,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心灵的闸门被打开。
师:今天这个场面,令我感动,令我难忘!你们肯定也有同样的感受!那么,你们由此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小健的作文句句饱含对父母的思念,催人泪下,连老师也多次流泪了,写得真实感人。
生:泪水是真情的流露。今天的泪水,今天的哭泣,实在感人,让我们难忘,让我们痛心!小健痛失亲人,让我们也如失去亲人般的痛苦。
生:我想对小健说,小健,希望你化悲痛为力量,不要因为失去亲人而影响了学业,你一定要振作起来,好好读书,希望你今后的人生路上铺满鲜花……
生:我们要珍爱生命,也要珍爱现在拥有的父母之爱、师生之情,珍惜所有的点滴之爱。在此,我真感谢小健,是你让我明白了这些。
生:今天听了小健的作文,首先为他失去亲人感到悲痛,同时也深受启发:作文只有真情真意,才能打动人,才能让人信服。因此,我今后作文,再也不胡编乱造,“闭门造车”了,一定要说真话、写真事、表真情。
……
师:对呀,记事写人,唯有真心真情,才能感动读者。
……
在平日的作文品析课中,我总是这样选择学生作品中的“真情”文章,和学生一起走进小作者的习作文本,倾听他们品析后那一番番发自肺腑、充满灵性和智慧的真情表白。一次“真情”作文的品析,就是一次善恶明辨的过程,一次心灵经受真情洗涤的过程,一次师生心灵交融的过程。两年实践下来,学生不再视作文为难事,他们的日记、周记、随笔中有细腻的观察、深入的思考、独特的感悟、淳朴的表白。
二、性情评语——添一份赏识乐趣
传统的作文批语一般都是“文字通顺,内容具体”,“文章要注意做到有详有略”等等,语言僵化,空洞乏味,没有情趣,学生很难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作文评语要关注学生的行文过程及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向、兴趣和爱好,要多一些“性情评语”,借助其桥梁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之成为帮助学生在习作之路上自由驰骋的“加油站”。
(一)“性情评语”要多一些尊重。要充分理解、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避免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习作,多些赏识,少些批评。
(二)“性情评语”要多一些理解。只有真诚的评价,才能给学生以温暖的感觉,才会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学生常常在日记中向我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便常常借用“评语”这一桥梁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
(三)“性情评语”应充满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积极的期待为主体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空间。在习作评价中,我们应该放大学生习作中的优点,用充满期待的评价使他们时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与热爱,从而增强其习作的兴趣和写好作文的信心。
体现 “人文关怀”,放射“人性光芒”的作文品析,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这是习作的最高境界!用真情点击心灵,以真情呼唤真情,你会欣赏到童言的情趣,体味到童真的可贵,享受作文教学给你带来的无限感动。
一、“言为心声”——悟一种真情表达
习作品析应引导学生感受习作中的真、善、美。学生在文章中真实地表达他们的喜怒、爱憎,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感受、认识和态度,在品析时,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能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文中所流露的真情实感,以此来影响更多的学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作文时“言为心声”的重要性。
曾上过这么一堂习作品析课,让学生品读欣赏我班小健同学的习作——《秋天的怀念》。初次阅读后,我深情地叙述:“小健的习作,从爸爸妈妈的突遇车祸去世写起,交代了家里失去经济来源的困惑以及爸爸妈妈死后对爷爷奶奶及自己身心的影响等。他将痛失亲人的悲痛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可谓字字情思,句句血泪,读来真挚感人。现在就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篇习作,好吗?”“好!”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于是,我和学生一起走进习作文本,徜徉在小作者的情感世界里面。当我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读完第二段时,我无法控制自己,用纸巾揉了揉已湿润的眼睛。与此同时,我看见有好几个学生已低下了头。再往下读时,我几乎是含泪吐字,断断续续,停停顿顿。学生有的两眼噙满泪花,有的抽泣,有的已捧头痛哭。当我念完全文,泪水情不自禁地再次滚落下来,此时全班42个学生没有一个不低头痛哭。
下课铃声响了,但学生没有一个离开教室。
第二节课上课铃响后,我缓缓走进教室,看见的依然是学生低头痛哭的场面。此时,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心灵的闸门被打开。
师:今天这个场面,令我感动,令我难忘!你们肯定也有同样的感受!那么,你们由此想到了些什么呢?
生:小健的作文句句饱含对父母的思念,催人泪下,连老师也多次流泪了,写得真实感人。
生:泪水是真情的流露。今天的泪水,今天的哭泣,实在感人,让我们难忘,让我们痛心!小健痛失亲人,让我们也如失去亲人般的痛苦。
生:我想对小健说,小健,希望你化悲痛为力量,不要因为失去亲人而影响了学业,你一定要振作起来,好好读书,希望你今后的人生路上铺满鲜花……
生:我们要珍爱生命,也要珍爱现在拥有的父母之爱、师生之情,珍惜所有的点滴之爱。在此,我真感谢小健,是你让我明白了这些。
生:今天听了小健的作文,首先为他失去亲人感到悲痛,同时也深受启发:作文只有真情真意,才能打动人,才能让人信服。因此,我今后作文,再也不胡编乱造,“闭门造车”了,一定要说真话、写真事、表真情。
……
师:对呀,记事写人,唯有真心真情,才能感动读者。
……
在平日的作文品析课中,我总是这样选择学生作品中的“真情”文章,和学生一起走进小作者的习作文本,倾听他们品析后那一番番发自肺腑、充满灵性和智慧的真情表白。一次“真情”作文的品析,就是一次善恶明辨的过程,一次心灵经受真情洗涤的过程,一次师生心灵交融的过程。两年实践下来,学生不再视作文为难事,他们的日记、周记、随笔中有细腻的观察、深入的思考、独特的感悟、淳朴的表白。
二、性情评语——添一份赏识乐趣
传统的作文批语一般都是“文字通顺,内容具体”,“文章要注意做到有详有略”等等,语言僵化,空洞乏味,没有情趣,学生很难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作文评语要关注学生的行文过程及内心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意向、兴趣和爱好,要多一些“性情评语”,借助其桥梁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之成为帮助学生在习作之路上自由驰骋的“加油站”。
(一)“性情评语”要多一些尊重。要充分理解、欣赏学生写作过程中的个性体验,避免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习作,多些赏识,少些批评。
(二)“性情评语”要多一些理解。只有真诚的评价,才能给学生以温暖的感觉,才会有感染力和亲和力。学生常常在日记中向我倾诉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如意。我便常常借用“评语”这一桥梁的作用,关注学生的情感。
(三)“性情评语”应充满期待。皮格马利翁效应启示我们,积极的期待为主体成长营造了良好的心理空间。在习作评价中,我们应该放大学生习作中的优点,用充满期待的评价使他们时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与热爱,从而增强其习作的兴趣和写好作文的信心。
体现 “人文关怀”,放射“人性光芒”的作文品析,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这是习作的最高境界!用真情点击心灵,以真情呼唤真情,你会欣赏到童言的情趣,体味到童真的可贵,享受作文教学给你带来的无限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