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亲情是人世间最真切最朴素最珍贵的感情,亲情是维系家庭的纽带,又是社会人际交往的基础。对父母的关爱是做人的基本素质,因为“即使全世界的人都遗弃你,你的父母都会支持你”。我们要学会体谅父母,感谢父母。在当代这个“啃老”、“傍老”之风普遍存在的社会中,亲情往往是家长对孩子的单向行为,作为父母却得不到反馈和回报。时代呼唤亲情教育,“归来吧,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声。作为指挥棒的新材料作文,理应把方向指向此话题。
关键词:材料作文;亲情;感恩;啃老;孝顺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一天,我们的老师问我们:“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我们答不上来,尽管每天吃着他们做的饭,穿着他们买的衣服,消耗着他们的血汗,我们甚至会时常忽略了那个人的存在。老师说:“你们该记住那个人,知道他们的苦,理解他们的痛,明白他们的快乐所在。”
读上面的材料,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二、题目设置背景
南方网讯一边是劳心劳力、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边是赖在父母怀里不“断乳”的子女。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徐安琪的一项调查显示,“傍老族”、“啃老族”的出现,已成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中国青年报》3月31日报道)。如果说“傍”的温情犹在,那么“啃”就未免令人心寒。关键问题是,大多数孩子在“傍老”“啃老”的同时不知感恩,认为那是理所当然。当我们震惊于这样的现象时,不禁要问:“孩子,你们怎么了?”
三、写作指导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是他们用双手培育着我们,用血汗抚养着我们。而我们只是一味地向他们索取,从不知回报,甚至于不知道那个给了我们生命的人的生日。本则材料无疑就是要唤醒我们麻木的心灵,让我们把目光从烦琐的生活上牵引到被我们忽视了的父母身上;希望我们去理解他们,关怀他们,体谅他们。因为材料的重心是最后“你们该记住这个人,知道他们的苦,理解他们的痛,明白他们的快乐所在”这句话。可以写议论文,列举古代先贤尊母孝父的例子,联系现实弘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写散文,文质兼备,抒发大爱至情;可以写记叙文,以一件或者几件事,来表现父母的爱,以抒发我们对父母的理解之情。
四、关于孝的名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五、来自感动中国的作文素材
田世国:他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了母亲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谢延信:结婚一年妻子就撒手人寰,此后,他伺候瘫痪的岳父18年,照顾多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妻弟32年。青丝熬成白发,孝心不改,守诺依旧。孟佩杰: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六、教师下水作文
背篓的娘
当我风尘仆仆地赶回家看娘的时候,娘正背了背篓从山上回来,头上落着几片枯叶。见了我,娘憨憨一笑,说了声:“丫头回来了?”
娘三岁没了爹,被姥姥像狗一样拽大。姥姥不是那种慈母型,常常打骂娘。娘打五岁起就背着一个和她差不多高的背篓。
娘出嫁时没有任何嫁妆,奶家很穷,勤快的娘一嫁过来就继续背上了背篓。春天背农具,夏日背青草,秋季背庄稼,冬时背干柴。娘背过了酷暑背严寒,背过了贫穷背苦难。一背就是几十个春秋。背篓换了一个又一个,而我们也就在娘的背篓中渐渐长大、成人、成家……
如今,家里的日子已经很富足,娘没必要再去干重活儿。可年迈的娘却偏偏离不开那个她背了一辈子的篓,偶尔出家门还是要背上。前些日子回家,我问娘家里缺什么,我来买。娘仍是憨憨一笑,说:“家里啥都不缺,吃的穿的都有,就是我的那个背篓破了,装东西总丢,可我上街几次都没卖的。你要是有法子帮娘讨一个!”我说:“娘,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哪儿还有卖那东西的,你就享享福吧!”娘显出很失望的样子,问我又像是在自言自语:“哪儿也没有?……”
上次我又回家看娘时,娘居然背上了新篓。我惊叹娘是从哪儿“讨”到的。父亲看我疑惑的样子,告诉我:自从我上次走后,娘就一个人上山,从别人砍过的桑条处东找西找,找了一捆桑条,然后一个人背到了三里多地以外的编织匠家,求着人家“重操旧业”给自己编了个新篓。见到我,娘还是憨憨地笑:“庄稼人,过日子嘛!怎能没个篓?”娘说话时一脸从未有过的灿烂。
我知道,不管我说什么也阻挡不住娘背背篓。索性就让她背吧!也许,对于娘来说,那只背篓里不仅仅装满了沉甸甸的岁月,同时也装满了她的回忆、她的希望,那是她一切的所有;也许,对于娘来说,不管日子有多穷,也不管日子有多富,只要有篓在,她就有路在……
昨夜,我梦见了娘,梦里的娘仍是背着篓,向我憨憨地笑……
点评:本文用质朴的语言,通过一只“篓”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勤劳坚韧的中国母亲形象,感情真挚。母亲那憨憨的笑、那背着篓的身影,形象而又逼真地浮现在我们的面前。读后,不禁让人想起我们自己的母亲,让我们从灵魂深处感知母亲的伟大。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吧。“我知道,不管我说什么也阻挡不住娘背背篓。索性就让她背吧!”充分体现了对母亲的理解与尊重,充分体现了材料的立意导向。
关键词:材料作文;亲情;感恩;啃老;孝顺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有一天,我们的老师问我们:“父母的生日是什么时候?”我们答不上来,尽管每天吃着他们做的饭,穿着他们买的衣服,消耗着他们的血汗,我们甚至会时常忽略了那个人的存在。老师说:“你们该记住那个人,知道他们的苦,理解他们的痛,明白他们的快乐所在。”
读上面的材料,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5.不得抄袭。
二、题目设置背景
南方网讯一边是劳心劳力、白发苍苍的父母,一边是赖在父母怀里不“断乳”的子女。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员徐安琪的一项调查显示,“傍老族”、“啃老族”的出现,已成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中国青年报》3月31日报道)。如果说“傍”的温情犹在,那么“啃”就未免令人心寒。关键问题是,大多数孩子在“傍老”“啃老”的同时不知感恩,认为那是理所当然。当我们震惊于这样的现象时,不禁要问:“孩子,你们怎么了?”
三、写作指导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父母,是他们用双手培育着我们,用血汗抚养着我们。而我们只是一味地向他们索取,从不知回报,甚至于不知道那个给了我们生命的人的生日。本则材料无疑就是要唤醒我们麻木的心灵,让我们把目光从烦琐的生活上牵引到被我们忽视了的父母身上;希望我们去理解他们,关怀他们,体谅他们。因为材料的重心是最后“你们该记住这个人,知道他们的苦,理解他们的痛,明白他们的快乐所在”这句话。可以写议论文,列举古代先贤尊母孝父的例子,联系现实弘扬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写散文,文质兼备,抒发大爱至情;可以写记叙文,以一件或者几件事,来表现父母的爱,以抒发我们对父母的理解之情。
四、关于孝的名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英国)莎士比亚
慈母的心灵早在怀孕的时候就同婴儿交织在一起了。——狄更斯
要用希望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去对待父母。——苏格拉底
五、来自感动中国的作文素材
田世国:他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亲捐肾,延续了母亲生命,演绎了一段当代孝子的佳。“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话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坚如磐石。田世国,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慰藉。谢延信:结婚一年妻子就撒手人寰,此后,他伺候瘫痪的岳父18年,照顾多病的岳母和呆傻的妻弟32年。青丝熬成白发,孝心不改,守诺依旧。孟佩杰: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着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六、教师下水作文
背篓的娘
当我风尘仆仆地赶回家看娘的时候,娘正背了背篓从山上回来,头上落着几片枯叶。见了我,娘憨憨一笑,说了声:“丫头回来了?”
娘三岁没了爹,被姥姥像狗一样拽大。姥姥不是那种慈母型,常常打骂娘。娘打五岁起就背着一个和她差不多高的背篓。
娘出嫁时没有任何嫁妆,奶家很穷,勤快的娘一嫁过来就继续背上了背篓。春天背农具,夏日背青草,秋季背庄稼,冬时背干柴。娘背过了酷暑背严寒,背过了贫穷背苦难。一背就是几十个春秋。背篓换了一个又一个,而我们也就在娘的背篓中渐渐长大、成人、成家……
如今,家里的日子已经很富足,娘没必要再去干重活儿。可年迈的娘却偏偏离不开那个她背了一辈子的篓,偶尔出家门还是要背上。前些日子回家,我问娘家里缺什么,我来买。娘仍是憨憨一笑,说:“家里啥都不缺,吃的穿的都有,就是我的那个背篓破了,装东西总丢,可我上街几次都没卖的。你要是有法子帮娘讨一个!”我说:“娘,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哪儿还有卖那东西的,你就享享福吧!”娘显出很失望的样子,问我又像是在自言自语:“哪儿也没有?……”
上次我又回家看娘时,娘居然背上了新篓。我惊叹娘是从哪儿“讨”到的。父亲看我疑惑的样子,告诉我:自从我上次走后,娘就一个人上山,从别人砍过的桑条处东找西找,找了一捆桑条,然后一个人背到了三里多地以外的编织匠家,求着人家“重操旧业”给自己编了个新篓。见到我,娘还是憨憨地笑:“庄稼人,过日子嘛!怎能没个篓?”娘说话时一脸从未有过的灿烂。
我知道,不管我说什么也阻挡不住娘背背篓。索性就让她背吧!也许,对于娘来说,那只背篓里不仅仅装满了沉甸甸的岁月,同时也装满了她的回忆、她的希望,那是她一切的所有;也许,对于娘来说,不管日子有多穷,也不管日子有多富,只要有篓在,她就有路在……
昨夜,我梦见了娘,梦里的娘仍是背着篓,向我憨憨地笑……
点评:本文用质朴的语言,通过一只“篓”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勤劳坚韧的中国母亲形象,感情真挚。母亲那憨憨的笑、那背着篓的身影,形象而又逼真地浮现在我们的面前。读后,不禁让人想起我们自己的母亲,让我们从灵魂深处感知母亲的伟大。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吧。“我知道,不管我说什么也阻挡不住娘背背篓。索性就让她背吧!”充分体现了对母亲的理解与尊重,充分体现了材料的立意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