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8年记录“8年”,向保卫国家的英雄致敬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ht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影响
  8月15日,一张刊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新闻剪报在微博热传,但最让人们惊叹的,不是这张泛黄的《大公报》有多珍贵,而是这篇微博的发布者“抗战直播”连续8年的坚持:从2012年7月7日至今,“抗战直播”以文配图的方式,“直播”了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的8年历程。2980天,累计35214篇,从未间断!
  “您的微博是一部很棒的历史书”……网友们感叹,在关注博主的8年里,他们也切身感受到了前辈们抗战的艰辛。
  “抗战直播”的博主是三位70后。发起人姜涛从小喜爱历史,偶然间他读到一个故事,“记者采访一名去河北组织游击队的军人,问他,‘中国打胜以后,你打算做什么事情?’无名军人很冷静地回答道:‘那时候,我已经死了。在这次战事中,所有军人大概都要死的。’读到这里我就在想:还有多少像这样的故事是鲜为人知的?”从那时起,姜涛就决心通过互联网来呈现历史。
  他找来两位校友合作,三人分工从《申报》《新华日报》《大公报》等媒体收集当年的新闻,分别负责战况、社会新闻和军事装备资料。经过大半年的案头工作后,姜涛的团队建立了一个抗战新闻资料库。在资料库的基础上,团队挑选内容、整理、配图、发布。他们尽力不放过任何一个展现真实历史的细节,有时为了验证一条史实是否准确,团队经常需要参考多种文献,进行交叉印证。“真相可以让人更接近真理,真相也会适度唤起记忆,让那段国家伤痛所蕴含的意义不被遗忘。”同为博主的钱寅浩说。
  “抗战直播”账号的头像,是一个目光坚毅的中国士兵。他们这样介绍这位中国军人:这是一个正在准备出击的普通抗日战士,来自1937年8月21日《伦敦新闻画报》,后来的命运无从得知。“他粗糙的脸庞和坚毅的眼神,很能代表当时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传递出中国军民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决态度。”
  年复一年,“抗战直播”以每天平均超过10条的频率发布着。35000多条微博记录中,有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长沙会战等关键战役,也有无名英雄在每寸热土上挥洒鲜血以及全国上下一心奋战在各行各业。战事之外,当时民众的生活,甚至天气、物价,他们也都会进行播报,“一个个日子,不仅代表战争,也是每个中国人的生活”。比如,8月30日播报的,就是1945年8月30日报纸上刊登的川西暴雨成灾,“田禾没顶”……“仿佛穿越时空,亲历自己同胞和前辈曾经的日子。”另一位博主席康说。
  “一次次战役的起伏,一位位名将的事迹,还有普通国人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比教科书更生动立体的8年抗战。”有网友这样评价。还有网友感慨:“781頁,光一条条微博看过来都没人能做到,当年的中国人,却要一天天熬过来,难以想象他们是什么样的心境度过这8年抗战的。伟大的中国人民!”
  在置顶的“致关注者”微博中,姜涛写道:“八年中的每一天,仅仅透过微博文字,我们都能体会到一种巨大的屈辱感,相信先辈们的实际感受万倍于我们。但他们却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勇敢前行,每天努力,次第迈向业已预料的死亡——是坚忍超越屈辱,造就了伟大的抗战;即使在最晦暗的时刻,先辈们都没有放弃理性。深入思考的力量抵消了武器装备甚至国力的劣势,从战略上压制了凶残的侵略者,用持久战以空间换取了时间——是思考支撑了坚忍,造就了伟大的抗战;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牺牲,并没有让仇恨遮蔽了先辈们的心灵,他们始终尊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血战的杀戮中保留下宽容——是宽容升华了思考,造就了伟大的抗战。”
  而随着对抗战历史认识的不断丰富,姜涛也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即便是在亡国灭种的危机面前,我们还是心怀天下。”“以1937年8月14日《自卫抗战声明书》为例:‘吾人此次非仅为中国,实为世界而奋斗;非仅为领土与主权,实为公法与正义而奋斗。’这完全是一个大国的气度和胸怀。”姜涛说。
  有记者问他:“8年里有没有想过放弃?”“没有。”姜涛的回答条件反射般迅速。尽管这8年中,大部分微博关注度有限。“流量或关注度,本就不在我们考虑范围之内”,姜涛说,“我们直播抗战,并非为了鼓动仇恨等负面的情绪,而是想适度唤起遗忘。当我们时刻牢记祖辈们承受的苦难、恐惧和屈辱时,当我们体味祖辈们是如何浴血奋战、视死如归时,相信我们对于现实将有更加成熟和理性的思考。”2013年7月7日,“直播抗战”发布一周年时,他曾这样解释直播的缘由。
  9月2日,完成八年的“直播”后,“抗战直播”发出了当天最后一条微博,“八年以前,我们选择以‘直播’的方式致敬伟大抗战中的先辈,今天,很幸运,我们走到了这场旅程的终点。”“一切荣耀归于75年前抗击外敌日寇入侵,为了维护中华民族独立而进行不屈抗争的民族英雄和先烈们。”并表示还在考虑该微博的未来,将在16天以后向大家汇报。
  16天后,就是9月18日。
  “今天是1931年9月18日。”没有什么煽情的告白,“抗战直播”用一句话及一组黑白历史照片,开启了复更后的第一条微博。
  “再一次开始,希望可以坚持六年。”姜涛在朋友圈写道。
  ■热议锐评:“这是我上过的最棒的一节爱国主义课程”,网友这句话点出了“抗战直播”走红的“秘密”:不仅是珍贵的史料和八年如一日的坚持,更是在网络时代依旧火热的爱国情怀。在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我们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激励我们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而论及今天的我们该怎样理解抗战胜利对于我们的意义,正如姜涛所说:“我们先辈那种坚韧和苦干的精神,那种不放弃思考,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理性的精神,遇事能够宽容的精神,都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可以化为日常行为的东西。”“直播”总有结束的一天,但它带给我们的精神不灭!
  ■素材运用:一场“穿越”75年的“直播”;最棒的一节爱国主义课程;伟大的抗战;坚忍、理性、宽容,是抗战留给中华民族的财富;爱国情怀;使命感;抗战精神不灭;不能忘却的历史……
  (资料来源:新华社新媒体、《中国青年报》等)
  编辑/华放 关晓星
其他文献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有乘马传递信息的记载。嘉峪关广场有一座“驿使”雕像,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  材料二:“云”通讯是用户利用智能客户端,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新型通讯方式。把文件存储在“云”上,可以访问和共享。  材料三:2018年4月,习总书记指出:我国网信领域工作者要坚持不懈去探索,努力突破技术,守护网络安全,不断
翻开《纽约时报》留下的一份珍藏了一百二十多年的专访实录,是沉重,是屈辱,是渴望被尊重却又无奈的嘲讽。  美国记者对李鸿章询问“排华法案”看法时,一句“我没有这个权力”,道出的是弱国子民面对屈辱,无能为力、无处申诉的辛酸。  清朝末年,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后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不断丧失在世界上的平等地位,排华法案,贸易壁垒,赔款割地…… 无一不在诉说着世界对弱国的不屑。  弱国无外交,
科技对抗必将成为中美未来三十年的主题之一。  唯有把最顶尖的人才都吸引到科技领域来,中国才能打赢这场科技战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作品《天下无贼》中,葛优的这句经典电影台词如今在现实真切上演。7月23日,一份华为总裁办签发的邮件引起全民围观,内容是8名2019届应届顶尖学生的年薪方案,其年薪最高的为201万,年薪最低的为89.6万。如此之高的年薪惹得众人实名羡慕,纷纷感叹“
写作有思路,这思路也是阅读的路径,其中对一个句段的压缩句便是路标所在。阅读看路标,不仅方向不会出问题,而且能实现阅读的快速化。  一、敏感于“一言以蔽之”,快速感知文意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这揭示了写作的一种基本思路,也是对我们快速阅读的一种提醒。用概括的语言概述信息,称之为“虚”;而具体阐释或扩展的信息,则为“实”。“虚”有利于读者快速感知,“实”有利于读者深透感知。  走进网络文学现场不难发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  ——歌德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季老先生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古人宋濂即使在“天寒砚冰坚”的艰苦环境下也要“手自笔录”,刻苦读书。古往今来,无数的人和事都在告诉我们读书的重要性。  然而为什么要读书?因为书能帮助我们答疑解惑,带领我们走进另一个精神的世界,一览前世的芳华,与品行高尚的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对话”。  《唐诗》《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考场原作  择一方净土,倾听心灵呼唤  □浙江一考生  选择一方生命的净土,倾听那心灵的呼唤,方可感
常有人针砭时弊后,痛心疾首地慨叹古风不存。其实古也罢,今也罢,从来都是贤愚俱存,善恶分明。我们现在所忧虑的一些事,并不真如所设想的那般,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在时代脉络中,我們很可能可以窥见其并行不悖的联结。在生活中,污染的来源有时却拜科技所赐:玻璃幕墙的强光、白色污染的杀手、钢铁工业的浓烟,但科技与自然并不背道而驰。怀想农耕文明时代下的篝火与谱写新时代旗帜下的“中国梦”蓝图,其实都寄托了人们心中对
曾看到一部纪录片,有一个在卢浮宫拍摄的镜头,空无一人的卢浮宫,大概这一天不是法定节假日,又因为是雨天,一个老妇人在一幅画像前静坐,她说,这幅画叫《卡罗琳》,是安格尔的画作。这幅画像就是这部纪录片的封面,一个少女,因为画面的定格而成了传奇,像要从画像中走下来。老妇人静静地说,很小的时候,她就觉得博物馆里画像上的人都是活的,只是白天沉睡了,到了晚上,可以纷纷从画像中走下来。  我记住了她看画像时宁静的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人生不是你取得了什么,而是你经历了什么。  ②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不美好、不对的事情,不尽人意的地方,我觉得要折腾折腾。  ③我们明明有很好的路要走,但是我们却选择了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④所有的阵痛都只能通过改变自己来完成。每个人都需要走出昨天的自己。  ……  上述内容节选自阿里20周年庆上马云的演讲。读此材料,不知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当今生
他歪斜着躺在轮椅上,表情木然呆滞,牙齿暴露在外面,只能发出机器的声音,那是他用眼睛的移动、面部的动作所输入的一个个字母转换出的“电子声”,这是他与外界的唯一联系……他是史蒂芬·霍金,一位的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2018年3月14日,霍金去世,享年76岁。这一天,正好是爱因斯坦的诞生日。其子女在声明中写道:“他是一位伟大而杰出的科学家,他的勇气、坚持以及他的杰出及幽默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人。”消息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