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以生活实际为依据。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使数学教学生活化呢?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加强两者的联系,从三个环节展开阐述。
一、引入原生活模型的知识点
数学源于生活。任何的数学体系、数学环节都是从长期的生活经验逐步积累、抽象而成的,在生活中都具有其原型背景。在引入教学中如能引用其生活模型,让它原形毕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具体更透彻。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掌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掌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能估算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又如,在上代数式的引入课“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时,我用课件演示某某学生拾金不昧的情景,紧接着播出一则“失物招领启事”:
失物招领
某某同学在校园升旗台附近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前来学校团支部认领。
学校团支部
师:A元可以是1元钱吗?
生1:A元可以是1元钱,表示拾到1元钱。
师:A元可以是5元钱吗?
生2:可以,表示拾到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
生3:还可以是15元,表示拾到1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
生4:还可以是0.5元,表示拾到5角钱……
师:那么A元可以是0元吗?
生5:绝对不可以,如果是0元,那么写这个失物招领启事就和大家开了一个大玩笑。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拾到多少元,而用A元表示呢?
……
由于学生容易认识具体、确定的对象,而用字母表示的数是不确定的、可变的,因此开始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本题中的“失物招领启事”是学生所熟悉的活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二、在问题情境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讲清概念,使学生正确理解各个知识点和概念外,更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把数学知识用到实际中,从实际出发,多方面来考虑数学问题,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信息量,了解生活的实际。
如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时,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让学生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同时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相同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就让他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了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又如教学“打折销售”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甲、乙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福一村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旺家福超市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对此我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单位“1”的量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怀兴趣地进入角色。
三、在知识应用教学中要尽量挖掘反映学生周边现实生活的题目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层次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
1.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使用的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从而进一步熟练了表面积的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学平均数计算后,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卖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3.在黄金分割点的应用探究中,我出示问题: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喜欢穿高跟鞋吗?让学生去测量并计算不穿高跟鞋时躯干与身高的比值与穿高跟鞋时躯干与身高的比值,并记录下来,课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黄金分割点:将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原线段与较长线段部分的比值恰好等于较长部分与较短部分之比,其比值是0.618。(2)黄金分割点0.618是最为优美的自然之数,是宇宙的美神。(3)一般人的躯干与身高比低于0.618这个数值,穿上高跟鞋可以增加改善这一比值,根据不同的身高比例,穿上相应的高跟鞋的高度(可通过实际计算得出),就会显得更漂亮、更具有数学美。
一、引入原生活模型的知识点
数学源于生活。任何的数学体系、数学环节都是从长期的生活经验逐步积累、抽象而成的,在生活中都具有其原型背景。在引入教学中如能引用其生活模型,让它原形毕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具体更透彻。
例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例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掌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掌长与身高长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例有很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合适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能估算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用身体的比组成的一个个有趣的比例,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又如,在上代数式的引入课“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时,我用课件演示某某学生拾金不昧的情景,紧接着播出一则“失物招领启事”:
失物招领
某某同学在校园升旗台附近拾到人民币A元,请失主前来学校团支部认领。
学校团支部
师:A元可以是1元钱吗?
生1:A元可以是1元钱,表示拾到1元钱。
师:A元可以是5元钱吗?
生2:可以,表示拾到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
生3:还可以是15元,表示拾到15元钱。
师:A元还可以是多少钱呢?
生4:还可以是0.5元,表示拾到5角钱……
师:那么A元可以是0元吗?
生5:绝对不可以,如果是0元,那么写这个失物招领启事就和大家开了一个大玩笑。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拾到多少元,而用A元表示呢?
……
由于学生容易认识具体、确定的对象,而用字母表示的数是不确定的、可变的,因此开始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本题中的“失物招领启事”是学生所熟悉的活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二、在问题情境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除了要讲清概念,使学生正确理解各个知识点和概念外,更要注意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把数学知识用到实际中,从实际出发,多方面来考虑数学问题,打开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信息量,了解生活的实际。
如教学“利息和利率”一课时,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让学生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等活动。同时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相同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由于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就让他自己来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培养了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又如教学“打折销售”时,我作了如下设计:“老师昨天逛街,发现有甲、乙两家超市卖完全相同的商品,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福一村超市标着九折优惠,而旺家福超市标着八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应该上哪家超市去买这种商品?”学生们顿时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有的说到打八折的超市去买,因为它打的是八折,比九折低;有的说去打九折的商店去买,因为它本来的价钱可能低一些;还有的说,先看看两家超市的原来的标价后再下定论……这时候,我马上问学生:“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什么量?”有的学生马上回答:“原来的标价就是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的量”,对此我作了肯定的答复。这样使学生无形中意识单位“1”的量的训练,学生在学习有关“折扣”的应用题就不会感到乏味了,他们就会满怀兴趣地进入角色。
三、在知识应用教学中要尽量挖掘反映学生周边现实生活的题目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在生活层次中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最高便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种决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一旦把数学知识的应用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这种潜在的需要就更加强烈。
1.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员,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先是讨论,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使学生了解使用的材料少,就节省成本,厂家利润就增加。从而进一步熟练了表面积的计算,并使学生更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学平均数计算后,我出示这样一道题:某水果店运来600个西瓜,300个大的,300个小的。小组长对售货员小张说:大的一元卖2个,小的一元卖3个,结果可以卖250元。第二次又运来同样数量的大小西瓜,价钱也没变,小张想:何必分开卖,不如不许挑,平均每元钱可以买两个半,每个4角钱。卖完西瓜后一算,只卖了240元,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第二次比第一次少卖10元呢?学生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通过讨论分析,不难知道两个西瓜价钱的平均数和每元钱卖的西瓜并不是一回事。
3.在黄金分割点的应用探究中,我出示问题: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喜欢穿高跟鞋吗?让学生去测量并计算不穿高跟鞋时躯干与身高的比值与穿高跟鞋时躯干与身高的比值,并记录下来,课上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黄金分割点:将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原线段与较长线段部分的比值恰好等于较长部分与较短部分之比,其比值是0.618。(2)黄金分割点0.618是最为优美的自然之数,是宇宙的美神。(3)一般人的躯干与身高比低于0.618这个数值,穿上高跟鞋可以增加改善这一比值,根据不同的身高比例,穿上相应的高跟鞋的高度(可通过实际计算得出),就会显得更漂亮、更具有数学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