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沫若《武则天》中的“历史真实”

来源 :文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f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历史剧《武则天》中,郭沫若取材“稗官野史”,融合进建国十周年的祥和氛围,以武则天代表“人民本位”,且对白中出现现代词汇,这有悖于当时有关历史剧符合“历史真实”的共识。郭沫若在修改中虽然尽量尊重周扬、翦伯赞等主流批评家的意见,却也不断产生从“历史真实”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冲动,因此《武则天》定稿既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也留下了为当时批评所规训的遗憾。这表征了晚年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方法、面临的困境以及突围之努力。
其他文献
在中西诗学文化比较研究中,“道与逻各斯”框架可谓深入人心.但在中国哲学文化中,道与名是悖反共生的,“名”既是一个哲学的、政治的、伦理的概念,也是一个语言学、逻辑学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