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课堂教学中的默读与朗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ucardl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语文课堂中朗读之声不绝于耳,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训练时,往往过分注重读的声音、形式、技巧的指导,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体验。其实,默读与朗读在文本阅读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先有默读的理解揣摩,而后才有朗读的慷慨激昂,只有先用心的默读,在默读时用心揣摩、感悟,才能在朗读中将自己理解、感受用声音诵出来,进而读出文中的形象、情感和神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默读和朗读,两翼并行,才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进行默读,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大意。默读是视觉与脑力相结合的过程,不受口、手指的影响,因此阅读者可以根据阅读的需要采取浏览、跳跃等方式,在短时间内掌握文章的大体和要点;进行默读,可以加强对文章的理解。默读有很强的灵活性,默读的速度由读者自行控制,对于内涵丰富的文章,读者可以边读边想,遇到重点、难点之处,可反复多读,加以体味;还可停下来思考、质疑、解疑、批注,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进行默读,可以升华文章的神韵。阅读文本,特别是文学类文章,内涵具有多义性、含蕴性和朦胧性,其意义的实现要靠读者通过阅读使之具体化,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思考和领悟,不断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从而使作品的未定性得以确定。
  润物细无声,由于默读较朗读速度快且理解深,所以默读是课堂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运用默读进行阅读呢?
  一、提高默读的速度。主要是进行扩大视觉幅度的训练,增加一次辨认的字的数量,同时,提高视觉接受文字符号的速度,提高扫视速度,减少眼停次数和回视次数。还可以运用限时遮盖阅读的方法,即边读边将读过的部分遮盖上,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扩大视觉幅度,提高视觉的反映速度,以提高默读的速度。
  二、提高默读的效率。阅读是以了解意义为中心的活动,在注重培养默读速度的同时,不能忽略默读时对文章的记忆和理解程度。最有效率的默读应是迅速准确地把握阅读材料的意义,因此必须重视提高默读理解的效率。可以采取限量的方式,即单位时间内限定学生读一定数量的读物,然后马上测查理解和记忆的效率,以提高默读时的理解能力。
  三、培养认真、专注的默读习惯。特别是在默读训练初期,应重视纠正影响默读效率的不良习惯(如出声读,唇读、喉读、指读等)。只有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够更好地提高阅读的效率;同时,要培养边读边思、边读边写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思维和记忆多感官的作用,边读边思,边读边感悟,才能够提高理解读物的深度和速度。
  在阅读教学中,默读和朗读训练应该两翼并行。因为朗读可以通过声音和语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再现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朗读也是积累词汇、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但在进行朗读训练时应注意:
  一、朗读教学要讲究目标层次的设计。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不要一味简单重复文章,应该引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达到三个目标:首先是读准确、读明白、读出语气以形成“语感”;其次要领悟技巧,读出文气,以形成语文素养;最后要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要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以形成“责任感”。
  二、诵读与整体感知、体验感悟、分析鉴赏、思考探究可以互动。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求“知”获“知”,从而体验人生。情感的体悟,朗诵基调的把握,不能离开理性分析。没有理性分析作基础,学生的体悟只能在原始水平徘徊,反复朗诵只能是低水平的重复。所以诵读教学,应该引导发隐、察情、入境、悟理,而不能一味地“读”,低层次地读。
  三、诵读的形式要因时因地赋形。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调动多种读的形式:齐读,单独读;老师读,学生读;局部读,整首读;引读,范读,配乐读,采取多种方式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四、诵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让诵读者自己诵读,把诵读的权利还给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个人的诵读体验,学生的个性不同,表达情感的语调、节奏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没有必要要求学生朗读“齐步走”。其次,须防表面的热闹裹挟学生的涵泳与体味。重视学生个人的吟诵体悟、潜思默想,不要以热闹的读、议、讲代替学生的涵泳体味。
  李晓琛,教师,现居山东平度。
其他文献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在初中学生的情感世界中,春天花开,秋天叶落;高挂着的一弯新月;黄昏落日,红霞满天,冬日飘零的细雨;老师的笑脸,妈妈的白发等,这些都在学生的心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中顿悟,让喜怒好恶的情感之河透过笔端落在纸上,让读者产生感悟,没有情感贯注的作文一定是干瘪而了无生气的。初中作文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体验,激发
鉴赏古诗词是一种较高层次创造性的活动,是读者运用形象思维方式,凭借自己的感性经验和理性认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品味、评判,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实现与诗人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那么,如何通过初中教材所选的诗词教学,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中获得典雅美的感受呢?    一、推敲词句。感受语言美    初中生容易被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针对这一特点,语文教师应当基于对课文的理解调动起的激情,用饱含情感的讲解深深地吸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常出现较多的问题,使我们一些一线老师产生了疑惑: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现状,理清语文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语文教学界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小说史上书写身份与爱情之矛盾的作品不在少数,男女主人公之间因为种族、年龄、阶级地位等种种原因的限制无法品尝爱情的甜美滋味,而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遗憾。高君的《我爱你》同样是一个关于“身份与爱情”的故事,却不在通常的身份妨碍了爱情实现之处做功夫,而是在男主人公表面身份与实际身份扑朔迷离的玄妙中安置了一段恋爱故事,浪漫主义的标题之下并不见风花雪月与缠绵悱恻,男女主人公审慎、理智交往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谜底逐
在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学生书写潦草,缺乏规范性;说话含混、滞涩,甚至词不达意;阅读面狭窄;写作拖沓、应付的现象非常普遍,基于此,我认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要真正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应切实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督促学生写一笔规范、正确的汉字  作为语文学习者的第一要著,就是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达到“书写工整、规范,有一定速度”的目的。在小
“学贵有疑”,“疑”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高中语文课堂要鼓励学生敢问、调动学生爱问、指导学生善问,从而使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语文课堂质疑教学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古往今来,很多优秀作品的产生都源自于灵感的迸发,如郭沫若的诗作《凤凰涅槃》就是在夜半行将就寝之时,灵感袭来,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写的。那么,何谓灵感?在作文教学中又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这就需要有一个培养灵感与积累知识的过程,可谓“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陆机在《文赋》一文中曾这样描述:“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
写作能力从来都不是可以在课堂上完全培养出来的,它要求学生能够长期浸淫其中,互相切磋,互相竞争,笔耕不辍,形成良好的文学氛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的日趋成熟,网络广泛进入人们的生活,把学校、家庭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习交流空间也彼此互相连通。这给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理念,新的模式,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论坛的创建  网络上的论坛形式很多,论坛的选择可
如何做好小学生习作的“引路”、“入门”教学,为他们习作能力的持续发展“奠基”,使他们在以后的语文学习生涯中爱写作、会写作、写好作文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遵循教材旨涵    《语文课程标准》背景下的习作命题,同以往相比,呈现出以下特点:  1、习作要求降低。新教材的习作训练,在整体上降低了文体和表达方式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和以往相比,对
中学诗歌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性,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教学在分析句式的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把握。笔者根据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对诗歌教学颇有心得和体会。下面我们就来谈一谈中学古代诗歌教学的一些方法。  一.咀嚼句式语言,把握诗歌主题  古人说:“诗言志”,“言”指的是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观点、志气及人生感悟等。在古诗中可以知道作者的生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古诗之所以被称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