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哮喘发病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ZI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过敏性哮喘发病过程中关键的基因、信号通路和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数据集GSE63142中表达谱数据.首先,对数据集GSE63142中的原始数据进行背景校检、归一化处理,并使用R语言中的limma包筛选得到差异表达基因.用R语言clusterProfiler包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并对原始基因表达矩阵进行GSEA分析.然后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利用插件cytoHubba筛选得到Hub基因,并用GOSemSim包和clusterProfiler包分析了Hub基因的分子相似性.最后利用CIBERSORT探究过敏性哮喘中免疫细胞浸润的情况,并用TIMER数据库验证Hub基因与6种免疫细胞的相关性.结果:通过对基因表达矩阵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共得到1181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结果表明,过敏性哮喘发病主要与谷胱甘肽衍生物生物合成、谷胱甘肽衍生物代谢过程、核苷酸-糖代谢过程等密切相关.KEGG分析结果显示,炎症介质对TRP通道的调节、IL-17信号通路和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在过敏性哮喘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GSEA分析结果说明,IL-17信号通路、Th1和Th2细胞分化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可能参与了过敏性哮喘的发病过程.通过构建PPI网络共筛选得到10个Hub基因.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表明,过敏性哮喘病人的支气管中出现明显单核细胞、M0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中心粒细胞浸润.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得到过敏性哮喘发病过程中的关键基因、信号通路以及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从而为过敏性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处于太赫兹频段的电磁波表现出许多极具发展前景的特点,如非电离、“指纹”谱、对弱共振敏感、对非极性物质穿透性强等特性,并逐步发展成物理、信息、材料、生物、化学等学科基础与应用研究关注的热点.然而,在生物、化学物质的传感检测应用中,当待测物尺度小于入射太赫兹波长时,微小扰动和细微特征难以被太赫兹波检测到,并且无法与太赫兹波之间产生充分的相互作用,这无疑阻碍了太赫兹生物化学传感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太赫兹超材料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近年来,一系列基于太赫兹超材料的研究工作与新材料、新结构、新
对邻氨基苯甲酸重氮化反应进行热稳定性DSC、反应量热RC1、重氮化反应完成液的绝热量热测定,并从分解热、严重度、可能性、矩阵风险评估和反应工艺危险度五个方面对该反应进行了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实验结果表明,重氮化反应完成液分解热为188.44 J/g,反应过程中ΔTad为25.9 K,Tp为2℃、MTT为100℃、TD24为29.9℃,MTSR为22.5℃,故反应过程Tp
在缺失数据下得到了Topp-Leone分布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和区间估计,并对参数进行假设检验得到了拒绝域.在不同的损失函数下分别给出了参数的Bayes和E-Bayes估计的表达式.最后用Monte-Carlo方法模拟得到了各种参数估计的均值和均方误差.结果表明,Bayes和E-Bayes估计的精度比极大似然估计高,并随着样本量的增加置信区间的平均长度和均方误差都逐渐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