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行政判例制度的比较分析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ka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行政判例制度在行政法领域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为两大法系所普遍接受,它符合行政法自身发展规律和行政法治实践的需要。对我国而言,引入行政判例制度不仅是对世界法系融合趋势的回应,对于我国实现行政法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行政判例;行政判例制度
  中图分类号:D9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4-0217-01
  作者简介:石明(1990-),男,山东德州人,汉族,兰州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宪法与行政法学。
  一、行政判例概念辨析
  “判例”作为一个舶来品,《布莱克法律词典》对它的解释:“一项己经判决的案件或者法院判决,它被认为是可以为一个后来发生的类似案件,或者相似的法律问题,提供一个范例或者权威性的法律依据。”行政判例是判例的种概念,指的是法院对案件所作的权威性行政判决,并对以后类似案件有法律或事实上的约束力。行政判例法是行政判例所确立的法律规则、原则,并对类似案件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行政法源或法律制度。前者,侧重单个行政判决的约束力。后者,对判例中所体现的法律原则、规则进行抽象的概括,具有法的约束力。无论是行政判例还是行政判例法都属于行政判例制度的范畴。行政判例制度对两大法系国家行政法的发展都做出极其重要的贡献,应当引起我国的关注。
  二、行政判例制度在西方的发展
  (一)英美法系行政判例制度
  近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特别法院,逐步确立普通法院法律地位和普通法制度。行政诉讼领域也同样遵循的“法官造法”,适用判例法,行政判例制度形成。在英国行政判例创制主体是高级法院的法官,在行政法律不完备或规定模糊需要解释的情形下,进行创制。在遵循先例原则的基础上,保证行政判例制度的有效运行,行政判例法居于支配地位。
  美国曾长期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法律制度深受英国普通法传统的影响。建国后,在法律制度建构上曾存在承袭普通法传统还是进行法律编纂的争论,经过激烈的辩论,美国在整体上确立了判例法,同时确立了行政判例制度。美国行政判例的创制主体除法官外,还有独立的管制机构。美国在行政判例的创制过程中吸取大陆法系法律解释技术,使行政判例更加科学。美国行政判例弥补行政制定法不足,条件成熟,行政判例就被制定法所吸收变为成文法。
  (二)大陆法系行政判例制度
  法国是一个崇尚成文法典的国家,其行政法主要法源却是行政判例。法国大革命后,立宪会议以法律的形式规定行政职能与司法职能永久分离,建立了独立的行政法院系统。行政法院在审理案件的时候,经常缺乏制定法典作为依据,不得不借助已决案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蕴含行政法原理和规则的许多重要行政判例。法国行政判例法是由法官依据宪法和法律,借助法律解释技术,形成新的判例或规则。一般来说,法国的行政判例是一种非正式法源,具有事实上的说服力。
  在德国,早期的行政法缺乏成文法规则,许多重要的原则是通过行政判例逐步发展而来。如在著名的“十字架山案”中确立了比例原则,在“德国西柏林安置金给付案”中确立了信赖保护原则。在德国,法理是法源的一种,法理与判例相辅相成,判例是法理的载体,法理又从判例中汲取营养,完善自己。所以行政判例虽然也属非正式法源,但其法律效力比法国更具有事实上的约束力。
  (三)两大法系行政判例对比分析
  总体来说,行政判例制度符合英美法系整体“法官造法”的法律逻辑,作为一种正式的法律渊源,依“先例拘束原则”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而大陆法系国家奉行成文法典传统,行政判例制度在缺乏成文法的前提下形成的,鉴于其符合行政法治实践的需要,虽属于非正式法源,但赋予它事实上的拘束力,并且依成文法借助法律解释技术,形成了区别于英美法系的行政判例制度。纵然两大法系在具体建构上有所不同,但行政判例制度却得到大多数法治国家的肯定,其内在的原理符合行政法治的需要,值得我国借鉴。
  三、行政判例制度引入中国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法治政府的建设从来没有一种划一的模式,各国地方性、知识性和经验的差异性构成了制度资源的多样性。但这并不排除借鉴别国经验的重要性”。在我国建立行政判例制度具有必要性。其表现在:弥补成文法的不足;满足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的要求,实现个别正义;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保证法律的统一适用和保证裁判质量等方面。
  在我国建立行政判例制度的可行性。第一,我国古代历来重视判例。例如,明朝的《明大诰》要求司法官吏断案必须参照援引大诰中的判例作为判案依据。判例传统为我们提供了文化心理支撑。第二,最高人民法院确立的指导性案例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指导性案例虽然只具有参考价值,但为行政判例制度实行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其价值不可估量。第三,当前如火如荼的司法改革提供了制度保障。第四,法官素质的提高也增加了行政判例制度实现的可能性。法官的素质关系到行政判例的质量问题。当前法官的素质有很大提高,为行政判例在中国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把两大法系普遍接受的行政判例制度引入我国,在我国行政诉讼中明确行政判例的地位,不仅是一种对当今世界法系融合趋势的回应,更是正视司法属性,重塑司法理性的必然。
  [ 参 考 文 献 ]
  [1]马怀德.司法改革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J].法律适用,2005(8).
  [2]胡建森.十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3]张治宇.行政判决·行政判例·行政判例法:一种比较的视角[J].行政法学研究,2005(5).
其他文献
摘要:在法治社会中,司法与社会舆论缺一不可。然而,社会舆论对司法具有双刃剑作用。适度的社会舆论可以监督司法审判、促进司法公正,过度的社会舆论却会造成其与司法公正的对立,从而导致“舆论审判”现象的产生,阻碍司法公正的真正实现,严重影响司法的公信力。本文详细分析了面对“舆论审判”我国当下司法公信力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出路。  关键词:司法公信力;舆论审判;新闻媒体;社会公众  中图分类号:D9
摘要:博弈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只要两个以上的人互相作用时,就会发生博弈。侵权责任制度作为基本法律制度,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相互关系,当事人各方采取了相同的行为,在不同规则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那么,当事人就会根据规则来预测自己的结果,并据此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即战略组合。本文尝试从规则对行为的结果导向不同影响来分析交通事故责任制度中双方的博弈。  关键词:博弈;侵权责任制度;责任分配  中图分类
摘要:道德是民主法治的关键要素,一部好的法律必定是具备道德性的法律,其中的道德既包括个人道德,也包括社会道德。立法者在立法时对道德要素考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法律本身的好坏以及法律实施的好坏,但因道德因素具有局限性,立法者在立法时即便作有较为周全的考虑,也无法避开法律在其实施过程中与道德的冲突。从“恶法非法”理论出发,若法律是“恶”的,道德便可直接干预法律之实施,但此种观点颇有片面之嫌。一方面
摘要:理论界对证明责任的内涵分析存在分歧,笔者在支持“双重含义说”的基础上,逐一分析了主观证明责任与客观证明责任的具体内容,认为证明责任的内涵应当包括主观抽象证明责任及客观证明责任。证明责任制度的核心是证明责任的分配,当前罗森贝克的“规范说”仍是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规则。尽管学者们对规范说提出了尖锐批判并尝试一系列新的分类方法,但尚未出现能够完全推翻规范说的证明责任学说,因此笔者建议在坚持规范说的前
摘要:构建完善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登记制度,是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规范发展、加强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的重要举措,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登记制度。本文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登记的主体、内容、效力等方面入手,本着“经以利用,纬以保护”的理念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构想。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托登记;信托法律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3.2;
摘要:高等院校的法学教育模式注重对学生法学原理和法律常识的教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造成学生很难在毕业后较短的时间内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在美国已经进行了30多年的诊所法律教育为我校的法学教育改革提供了一条可以参考和借鉴的途径,并促使我们对法学教育改革以及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确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法律诊所;三本院校;法律人才  中图分类号:D922.16-4;G642文献标识码
摘 要:“单独二孩”政策是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为缓解我国目前存在的人口问题而适时提出的生育政策,是我国基本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补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不同地域省份颁布的“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综合调查,包括政策实施前的基本省情,实施中政策的差异,政策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单独二孩;独生子女家庭;申请率;地域差异;城乡差异  中图分
摘 要:当今职务犯罪呈现出犯罪比重较大、大案要案和窝案串案增多、犯罪重点集中、群体性特征明显等特点。职务犯罪预防总体效果显著,但在各个方面亦存在诸多不足。遏制职务犯罪的滋生和蔓延,需要采取得力措施,确保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有效开展  关键词:职务犯罪;预防机制;西宁市城北区检察  中图分类号:D9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08-0061-02  作者简介:周茜
摘要:审判的历史源远流长,耐人寻味。从神明裁判到陪审团的审判,历经许多曲折,也不乏离奇。不论是对巫术的审判还是对动物、尸体和物品的审判,都一定程度地揭示了人类对未知的恐慌和企图掩盖罪恶的本能欲望,而审判的过程也成为了惩罚的一种公开形式。当然,从对神明裁判的盲从到运用陪审团审判方式弥补司法空缺,也是人类审判史跨越性的进步,是对寄希望于神明到自己掌握裁判是非对错权力的历史性发展。萨达卡特·卡德里所著《
摘要:我国对劳务派遣采取了严格的立法限制,但是系列法律规定的出台没有真正解决劳务派遣“三性”岗位规定的问题,其自身的模糊与冲突以及实施中“真派遣、假外包”的问题仍大量存在,不断侵蚀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域外放松甚至取消劳务派遣适用范围限制的立法实践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在现实语境下,本文认为劳务派遣“三性”规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实现被派遣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才能真正地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促进劳动力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