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普及,传统媒体逐渐被新媒体所取代,新媒体编辑群体数量逐渐增加。新媒体增加了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但是同时也增加了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文章以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发展现状为研究背景,结合职业道德知识理论,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根据调查分析新媒体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探讨 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应对策略,以新媒体人的自律约束配合他律机制,营造一个更加绿色健康的新媒体生态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失范;应对
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是指:新媒体编辑过程中,不损害工作单位利益,正确调节职业行为的中的责、权、利关系的行为。由于新媒体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目前我国还未健全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导致新媒体行业编辑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频繁,面对新媒体及其新技术应用和新的传播形态中出现的新的伦理问题,急需建立适合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以新媒体人的自律约束配合他律机制,营造一个更加绿色健康的新媒体生态环境[1]。因此,文章以“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失范及应对”为研究话题,深度展开研究。探析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失范的应对策略[2]。
一、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新媒体编辑的工作范围主要为新媒体渠道的软文编写,主要通过文字,丰富新媒体内容,提升新媒体知名度。因此,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文字方面。
(一)报道失真
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新媒体编辑为了使新闻内容吸引更多粉丝和受众的注意,在编辑新闻过程中,夸大事实,加大煽情片段,使新闻的真实性较低,影响观众辨识度。保障新闻的真实性,是每一位新媒体编辑的基本职业道德,新闻内容的失真,会使新闻报道失去原本的意义,同时会阻碍新媒体品牌的发展,例如:微博这一新媒体品牌的编辑,违背了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发布了众多虚假新闻,会引发受众的反感,降低受众忠诚度[3]。
(二)有偿新闻
由于新媒体受众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性,使新媒体品牌成为众多广告商的首选,因此,部分新媒体编辑人员会因为利益的驱使,将新闻包装成商业性的产品,将新闻广告的播出时间或者是播出版面进行售卖。例如:目前一些新媒体网站中,经常会出现抨击性的文章,是因为市场经济竞争逐步激烈的过程中,部分商家为提升市场竞争力,会委托一些新媒体编辑,发表恶意诋毁同行品牌的文章,这一现象的,违背了新媒体编辑的正义性原则。
(三)网络著作侵权现象严重
新媒体传播具有灵活性和便捷性特征。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著作侵权成本较低,操作简单,只需要简单的复制粘贴。而传统媒体还需要出图书的出版、报纸的出版等复杂过程,也正是因为新媒体这一特性,使网络著作侵权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加上原作者作品维护、侵权起诉的费用较高。导致原作者只能通过书面警告、原著证明等一些简单的方式, 提醒网络著作侵权者,形成网络著作侵权现象严重,而对于新媒体编辑来说,截取他人作品内容,归为己有,违背了新媒体编辑的基本职业道德[4]。
(四)低俗信息泛滥
文章第一部分讲述到,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是:新媒体编辑过程中,不损害工作单位利益,正确调节职业行为的中的责、权、利关系的行为。其中,“责”是指责任,维护网络环境安全正归的责任。根据调查表明,部分新媒体编辑因为网络环境管理法律缺失这漏洞,通过编写不正规的图文,赚取相应利益,破坏网络环境的正归性,违背了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
二、新媒体编辑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媒体竞争激烈
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使新媒体品牌数量大幅度增加,形成了受众与新媒体品牌受众需求度比例不协调现状。因此,部分新媒体品牌为提升受众范围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或者“标题党”形式信息,扩大品牌的知名度的受众阅览量。使新媒体编辑在发布的新闻或者其他类型软文时,并不是根据事件本身进行客观性的报道,而是为了满足受众心理需求,进行报道和文章发布。违背了文章或是新闻发布的基本原则。
(二)新闻编辑人员价值观的倾斜
新闻编辑人员的原则,是通过文章发表和新闻报道,为社会提供正能量,开阔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社会竞争和人与人的竞争逐步激烈,导致新媒体编辑人员的价值观发生一定的变化。他们不再讲将新媒体编辑当做他们的本职工作,而是他们获取更多利益的工具。形成新媒体编辑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个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而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新媒体品牌的新闻和软文越来越商业化,破坏了新闻行业的正常发展。
(三)缺乏对媒体行业的监督
互聯网环境的管理和监督法律的缺失,一直是我国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工作项目的复杂性和周期性这一特征,加大了互联网环境监督的难度。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互联网监督管理和惩罚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新媒体编辑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们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使自身价值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由于针对新媒体编辑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还未有明确的惩罚机制,进一步纵容了新媒体编辑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发生。
三、新媒体编辑人员道德失范应对策略
(一)制定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规范
联合国家法律部门和各区域政府部门,针对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制定相应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在维护网络环境绿色健康的同时,改善新媒体编辑人员道德缺失这一现象。例如:针对网络著作侵权这一行为,除侵权者发布正规的书面道歉之外,同时按侵权程度,对侵权者处于8000到50000的侵权费不等。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编制一张具备权威性和实效性的法律网,规范新媒体编辑员工的工作行为,实现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破坏互联网环境健康的行为中,大部分是由于文字引起,互联网编辑作为新媒体品牌中,文字的创造者,有责任和义务对自身所发表的文字负责。具体表现为:保障自身创造的文字,不违反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职业法律法规、不损害集团和他们利益、尊重事件客观事实、不破坏互联网法律健康环境。只有通过制定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正确引导每一位编辑人员的行为,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新闻的作用,维护互联网环境绿色安全。 (二)加强新媒体编辑的自律意识
这一有效对策主要是为了杜绝新媒体编辑人员价值观发生变化而引发职业道德失范这一现状。加强新媒体编辑的自律意识可以从新媒体品牌运营企业和编辑人员本身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新媒体品牌运营企业,新媒体编辑部门领导应当阶段性的为新媒体编辑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新媒体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新媒体编辑工作的使命和责任。让新媒体编辑人员明确在工作过程中,哪些属于违法行为,哪些是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在新媒体编辑人员心中,设立一道心理防线,明确他们的价值观,增强新媒体编辑人员的敬业精神。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受环境和其他编辑人员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升新媒体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第二是编辑人员本身,编辑人员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场正确行为的书籍,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身自律意识,进一步提高新媒体编辑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因为,新媒体编辑人员的工作,属于创作型的工作,无论网络著作侵权还是新闻商业化,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烈,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集团,甚至是受众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或者新媒体编辑人员在面对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时,他们的主观意识里不是反对,而是模仿或者加入。编辑人员本身的职业道德自觉性不高,是引发他们发生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通过新媒体品牌运营企业和编辑人员本身两个方面,提高编辑人员的自律意识,改善编辑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现状。
(三)加强网民和受众的监督
互联网涉及范围范围广泛,而我国执法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全面的监督互联网环境。而网民和新媒体受众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且这一群体数量庞大。因此要实现新媒体编辑人员道德失范行为得到改善,可以通过网民和新媒体受众这一媒介,对互联网环境实施监督。通过奖励制,对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失范行为进行举报的受众,实行现金奖励制度。以扩大监督人群这一方式,对新媒体编辑工作行为进行监督,有效改善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实现互联网绿色健康环境。
加强互联网受众监督一项双赢的策略,因为新媒体编辑人员因利益驱使而造成的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是因为部分商家或者社会受众对新媒体编辑人员工作性质的不尊重,因此,如果将新媒体受众作为新媒体编辑的监督者,他们在了解新媒体编辑的工作职责过程中,加强了自身的自律意识,实现了双方同步改善。新媒体编辑的工作流程中,有三个主要主体,新媒体编辑本身、新媒体品牌运营者、受众。所以,通过新媒体受众对新媒体编辑的行为实施监督,将两者行为规范化,才能实现互联网环境的安全健康。同时,还需要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编辑是互联网时代,维护新媒体运营的主要群体。目前我国新媒体编辑发展过程中,由于媒体竞争激烈、新闻编辑人员价值观的倾斜、缺乏对媒体行业的监督等原因,使新媒体编辑出现了报道失真、有偿新闻、网络著作侵权现象严重、色情信息泛滥等职业道德失范行为。为改善这一现状,需要通过制定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新媒体编辑的自律意识、加强网民和受众的监督等策略,规范新媒体编辑人员行为,营造安全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杨江科杰(1984~),女,汉,研究生,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熊志华(1982~),男,研究生,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参考文献
[1]戴睿云. 地方党媒新媒体编辑有哪些方法论——以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频道内容产品为例[J].传媒评论,2017,(07):36-38.
[2]王珺.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新媒体编辑特点——以搜狐新闻网站为例[J]. 科技传播,2016,8(17):95-96.
[3]莊婷婷. “互联网+”时代编辑的“华丽转身”——论新媒体编辑的角色定位[J]. 今传媒,2016,24(01):138-139.
[4]邱晶晨,叶蓉. 媒介融合背景下国外新闻编辑室的发展与比较——以BBC新闻网和SKY新闻网为例研究[J]. 今传媒,2014,22(09):34-35.
关键词: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失范;应对
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是指:新媒体编辑过程中,不损害工作单位利益,正确调节职业行为的中的责、权、利关系的行为。由于新媒体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目前我国还未健全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导致新媒体行业编辑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频繁,面对新媒体及其新技术应用和新的传播形态中出现的新的伦理问题,急需建立适合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规范,以新媒体人的自律约束配合他律机制,营造一个更加绿色健康的新媒体生态环境[1]。因此,文章以“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失范及应对”为研究话题,深度展开研究。探析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失范的应对策略[2]。
一、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失范现象
新媒体编辑的工作范围主要为新媒体渠道的软文编写,主要通过文字,丰富新媒体内容,提升新媒体知名度。因此,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文字方面。
(一)报道失真
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新媒体编辑为了使新闻内容吸引更多粉丝和受众的注意,在编辑新闻过程中,夸大事实,加大煽情片段,使新闻的真实性较低,影响观众辨识度。保障新闻的真实性,是每一位新媒体编辑的基本职业道德,新闻内容的失真,会使新闻报道失去原本的意义,同时会阻碍新媒体品牌的发展,例如:微博这一新媒体品牌的编辑,违背了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发布了众多虚假新闻,会引发受众的反感,降低受众忠诚度[3]。
(二)有偿新闻
由于新媒体受众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性,使新媒体品牌成为众多广告商的首选,因此,部分新媒体编辑人员会因为利益的驱使,将新闻包装成商业性的产品,将新闻广告的播出时间或者是播出版面进行售卖。例如:目前一些新媒体网站中,经常会出现抨击性的文章,是因为市场经济竞争逐步激烈的过程中,部分商家为提升市场竞争力,会委托一些新媒体编辑,发表恶意诋毁同行品牌的文章,这一现象的,违背了新媒体编辑的正义性原则。
(三)网络著作侵权现象严重
新媒体传播具有灵活性和便捷性特征。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著作侵权成本较低,操作简单,只需要简单的复制粘贴。而传统媒体还需要出图书的出版、报纸的出版等复杂过程,也正是因为新媒体这一特性,使网络著作侵权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加上原作者作品维护、侵权起诉的费用较高。导致原作者只能通过书面警告、原著证明等一些简单的方式, 提醒网络著作侵权者,形成网络著作侵权现象严重,而对于新媒体编辑来说,截取他人作品内容,归为己有,违背了新媒体编辑的基本职业道德[4]。
(四)低俗信息泛滥
文章第一部分讲述到,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是:新媒体编辑过程中,不损害工作单位利益,正确调节职业行为的中的责、权、利关系的行为。其中,“责”是指责任,维护网络环境安全正归的责任。根据调查表明,部分新媒体编辑因为网络环境管理法律缺失这漏洞,通过编写不正规的图文,赚取相应利益,破坏网络环境的正归性,违背了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
二、新媒体编辑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媒体竞争激烈
互联网的深度普及,使新媒体品牌数量大幅度增加,形成了受众与新媒体品牌受众需求度比例不协调现状。因此,部分新媒体品牌为提升受众范围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发布虚假信息或者“标题党”形式信息,扩大品牌的知名度的受众阅览量。使新媒体编辑在发布的新闻或者其他类型软文时,并不是根据事件本身进行客观性的报道,而是为了满足受众心理需求,进行报道和文章发布。违背了文章或是新闻发布的基本原则。
(二)新闻编辑人员价值观的倾斜
新闻编辑人员的原则,是通过文章发表和新闻报道,为社会提供正能量,开阔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生活。但是由于社会竞争和人与人的竞争逐步激烈,导致新媒体编辑人员的价值观发生一定的变化。他们不再讲将新媒体编辑当做他们的本职工作,而是他们获取更多利益的工具。形成新媒体编辑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个人利益大于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而这一现象直接导致新媒体品牌的新闻和软文越来越商业化,破坏了新闻行业的正常发展。
(三)缺乏对媒体行业的监督
互聯网环境的管理和监督法律的缺失,一直是我国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工作项目的复杂性和周期性这一特征,加大了互联网环境监督的难度。新媒体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产物,互联网监督管理和惩罚机制的不完善,是导致新媒体编辑工作者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们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使自身价值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由于针对新媒体编辑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还未有明确的惩罚机制,进一步纵容了新媒体编辑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发生。
三、新媒体编辑人员道德失范应对策略
(一)制定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规范
联合国家法律部门和各区域政府部门,针对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制定相应监督机制和惩罚机制。在维护网络环境绿色健康的同时,改善新媒体编辑人员道德缺失这一现象。例如:针对网络著作侵权这一行为,除侵权者发布正规的书面道歉之外,同时按侵权程度,对侵权者处于8000到50000的侵权费不等。通过明确的法律法规,编制一张具备权威性和实效性的法律网,规范新媒体编辑员工的工作行为,实现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破坏互联网环境健康的行为中,大部分是由于文字引起,互联网编辑作为新媒体品牌中,文字的创造者,有责任和义务对自身所发表的文字负责。具体表现为:保障自身创造的文字,不违反新媒体编辑的职业道德职业法律法规、不损害集团和他们利益、尊重事件客观事实、不破坏互联网法律健康环境。只有通过制定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正确引导每一位编辑人员的行为,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新闻的作用,维护互联网环境绿色安全。 (二)加强新媒体编辑的自律意识
这一有效对策主要是为了杜绝新媒体编辑人员价值观发生变化而引发职业道德失范这一现状。加强新媒体编辑的自律意识可以从新媒体品牌运营企业和编辑人员本身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新媒体品牌运营企业,新媒体编辑部门领导应当阶段性的为新媒体编辑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新媒体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新媒体编辑工作的使命和责任。让新媒体编辑人员明确在工作过程中,哪些属于违法行为,哪些是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在新媒体编辑人员心中,设立一道心理防线,明确他们的价值观,增强新媒体编辑人员的敬业精神。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受环境和其他编辑人员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升新媒体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第二是编辑人员本身,编辑人员可以通过阅读有关于职业道德和职场正确行为的书籍,提高自身修养,加强自身自律意识,进一步提高新媒体编辑人员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因为,新媒体编辑人员的工作,属于创作型的工作,无论网络著作侵权还是新闻商业化,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烈,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社会、集团,甚至是受众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或者新媒体编辑人员在面对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时,他们的主观意识里不是反对,而是模仿或者加入。编辑人员本身的职业道德自觉性不高,是引发他们发生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通过新媒体品牌运营企业和编辑人员本身两个方面,提高编辑人员的自律意识,改善编辑人员职业道德失范的现状。
(三)加强网民和受众的监督
互联网涉及范围范围广泛,而我国执法人员数量有限,无法全面的监督互联网环境。而网民和新媒体受众作为新媒体的使用者,且这一群体数量庞大。因此要实现新媒体编辑人员道德失范行为得到改善,可以通过网民和新媒体受众这一媒介,对互联网环境实施监督。通过奖励制,对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失范行为进行举报的受众,实行现金奖励制度。以扩大监督人群这一方式,对新媒体编辑工作行为进行监督,有效改善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实现互联网绿色健康环境。
加强互联网受众监督一项双赢的策略,因为新媒体编辑人员因利益驱使而造成的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是因为部分商家或者社会受众对新媒体编辑人员工作性质的不尊重,因此,如果将新媒体受众作为新媒体编辑的监督者,他们在了解新媒体编辑的工作职责过程中,加强了自身的自律意识,实现了双方同步改善。新媒体编辑的工作流程中,有三个主要主体,新媒体编辑本身、新媒体品牌运营者、受众。所以,通过新媒体受众对新媒体编辑的行为实施监督,将两者行为规范化,才能实现互联网环境的安全健康。同时,还需要逐步完善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编辑是互联网时代,维护新媒体运营的主要群体。目前我国新媒体编辑发展过程中,由于媒体竞争激烈、新闻编辑人员价值观的倾斜、缺乏对媒体行业的监督等原因,使新媒体编辑出现了报道失真、有偿新闻、网络著作侵权现象严重、色情信息泛滥等职业道德失范行为。为改善这一现状,需要通过制定新媒体编辑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新媒体编辑的自律意识、加强网民和受众的监督等策略,规范新媒体编辑人员行为,营造安全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作者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杨江科杰(1984~),女,汉,研究生,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熊志华(1982~),男,研究生,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参考文献
[1]戴睿云. 地方党媒新媒体编辑有哪些方法论——以浙江新闻客户端杭州频道内容产品为例[J].传媒评论,2017,(07):36-38.
[2]王珺.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新媒体编辑特点——以搜狐新闻网站为例[J]. 科技传播,2016,8(17):95-96.
[3]莊婷婷. “互联网+”时代编辑的“华丽转身”——论新媒体编辑的角色定位[J]. 今传媒,2016,24(01):138-139.
[4]邱晶晨,叶蓉. 媒介融合背景下国外新闻编辑室的发展与比较——以BBC新闻网和SKY新闻网为例研究[J]. 今传媒,2014,22(0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