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有序的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多方面入手,从而增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习惯纪律调控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师生精神饱满,教学有条不紊,学生学得扎实有效;而少数课堂情况则完全不同:有的学生在书上乱涂乱画,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互传东西;当教师提问时,有的哑口无言或答非所问;更有甚者,当老师板书时,个别学生会制造“热点”,把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差,教学的有效性无从谈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决定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落实常规训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显然,以课堂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准备、课堂纪律、课堂发言、小组合作、书写姿势等都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光凭简单的说教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只有在实践中反复训练、修正,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序高效的课堂,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过程中实现的。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迥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到教学活动中。为了防止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首先可制定一些课堂行为准则,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专心听讲、不讲废话、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等,使学生明确在英语课上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同时,还要适时地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避免教学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如当同桌进行Pair work时,教师大声喊Stop,学生并没有立刻停下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边击掌边说One,two,stop!或用学生熟悉的儿歌进行吟唱,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会被“引”回来。其次要将这些课堂常规结合日常的教学,进行反复地训练、调整和巩固,使之形成一种自然的英语学习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自律性。养成一个习惯分为被动阶段、自发阶段、自觉阶段、自然阶段。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三五天时间就能见效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持之以恒。
二、组织遵纪竞赛
课堂纪律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具体体现。著名的加拿大华裔心理学教授江绍伦指出:“教师必须把纪律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给学生。可以肯定,其重要性不低于所规定的课程的学科内容。”那么如何把纪律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给学生呢?简单的说教行不通。爱说爱笑、爱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实践证明通过纪律竞赛的形式,把纪律要求融入竞赛活动中,在具体的活动中约束学生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纪律竞赛尤其适合中低年级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组织一些形式各异的竞赛活动,如吟唱儿歌竞赛、读背单词竞赛、造句竞赛、表演竞赛等,这些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考量竞赛胜负的重要指标是纪律。看看哪一组的学生最守纪律,听得最认真、参与的积极性最高、小组合作最有效等。小学生都爱争强好胜,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能有效调控课堂纪律。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让他们能互相提醒、相互监督。有的学生也许对老师的暗示或批评不是很在意,但是小集体内众口一词的批评是那些调皮的学生害怕出现的结果。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弱势来培养这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前,教师不仅要交代竞赛的方法,也要提出纪律方面的要求,从而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纪律要求融入小组竞赛活动中,既有利于提高竞赛的教学效果,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之养成自觉守纪的好习惯,促进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
三、运用奖惩机制
1.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让其体验被他人肯定的愉快心情;通过适当的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让其经受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是巩固纪律、管住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养成自觉守纪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小学生好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一句得体的赞扬往往会激发出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甚至对学习产生终生影响。赞扬就像一种奇妙的催化剂,使学生能够重新对待教师和自己。Well done!Good job!Wonderful!You speak very good English!学生的积极行为得到表扬或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因此,教师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情感。
2.维持纪律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就是采取一定的惩罚。所谓惩罚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应该迅速判断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地破坏课堂纪律,并作出反应,及时处理。惩罚一定要适中,不可过火,而且要尽量少用。有时针对不专心听讲的学生,点名叫他回答問题,就是一种惩罚。
3.奖罚必须相结合。在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实行加减分制。开学初,我设计了一些奖励的卡片,如英语小蜜蜂、英语小专家、进步神速奖、不畏艰险奖、热心服务奖等。每堂课进行小组纪律竞赛,最后从优胜的小组中选出三名候选人参加单元评比;一个单元教学完,就从这些候选人当中选出“英语小蜜蜂…英语小专家”等。期末时,对获奖的学生在口语成绩上加分,反之,平时上课不守纪律的学生就进行减分,从而让学生及时调节自己的课堂学习行为,促进良好上课习惯的形成。
四、发挥调控机制
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毕竟差,还需教师的不断提醒和监督。充分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声音、视线以及自身所处的位置等因素,对不同座位的学生施以影响和监督,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教师的眼神来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醒;表达期待、鼓励、和疑惑等,教师的眼神具有“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以及语速变化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当老师从一种语速变到另一种语速时,学生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有时在讲解中适当提高音量,放慢语速,则可以起到引起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当学生开小差或走神时,教师可采取突然发问,甚至停止讲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提醒自己注意力不能出轨。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要顺势、及时、妥善、合理地解决,从而尽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上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建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每个学生,细心观察,“望”清其表,洞察内心;“切”准其脉,客观评价;再运用恰当的课堂组织调控策略,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 习惯纪律调控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师生精神饱满,教学有条不紊,学生学得扎实有效;而少数课堂情况则完全不同:有的学生在书上乱涂乱画,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在互传东西;当教师提问时,有的哑口无言或答非所问;更有甚者,当老师板书时,个别学生会制造“热点”,把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去……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差,教学的有效性无从谈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决定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一、落实常规训练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显然,以课堂为主阵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课前准备、课堂纪律、课堂发言、小组合作、书写姿势等都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光凭简单的说教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只有在实践中反复训练、修正,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序高效的课堂,实际上是在建立有序的课堂规则过程中实现的。教师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格迥异、活泼好动的孩子,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常规,就不可能将这些孩子有序地组织到教学活动中。为了防止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意外,首先可制定一些课堂行为准则,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如专心听讲、不讲废话、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等,使学生明确在英语课上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同时,还要适时地将一些一般性要求固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并严格监督执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避免教学秩序混乱,而且一旦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会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如当同桌进行Pair work时,教师大声喊Stop,学生并没有立刻停下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边击掌边说One,two,stop!或用学生熟悉的儿歌进行吟唱,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会被“引”回来。其次要将这些课堂常规结合日常的教学,进行反复地训练、调整和巩固,使之形成一种自然的英语学习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自律性。养成一个习惯分为被动阶段、自发阶段、自觉阶段、自然阶段。一个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三五天时间就能见效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持之以恒。
二、组织遵纪竞赛
课堂纪律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具体体现。著名的加拿大华裔心理学教授江绍伦指出:“教师必须把纪律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给学生。可以肯定,其重要性不低于所规定的课程的学科内容。”那么如何把纪律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给学生呢?简单的说教行不通。爱说爱笑、爱动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实践证明通过纪律竞赛的形式,把纪律要求融入竞赛活动中,在具体的活动中约束学生的行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纪律竞赛尤其适合中低年级的学生。课堂上,教师要组织一些形式各异的竞赛活动,如吟唱儿歌竞赛、读背单词竞赛、造句竞赛、表演竞赛等,这些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考量竞赛胜负的重要指标是纪律。看看哪一组的学生最守纪律,听得最认真、参与的积极性最高、小组合作最有效等。小学生都爱争强好胜,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竞赛活动,能有效调控课堂纪律。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让他们能互相提醒、相互监督。有的学生也许对老师的暗示或批评不是很在意,但是小集体内众口一词的批评是那些调皮的学生害怕出现的结果。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弱势来培养这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前,教师不仅要交代竞赛的方法,也要提出纪律方面的要求,从而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纪律要求融入小组竞赛活动中,既有利于提高竞赛的教学效果,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使之养成自觉守纪的好习惯,促进良好课堂纪律的形成。
三、运用奖惩机制
1.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让其体验被他人肯定的愉快心情;通过适当的惩罚制止不良行为,让其经受不愉快的心理体验。这是巩固纪律、管住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养成自觉守纪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俗话说:“罚其十,不如奖其一。”小学生好表现,渴望得到别人的赞扬。一句得体的赞扬往往会激发出学生巨大的学习热情,甚至对学习产生终生影响。赞扬就像一种奇妙的催化剂,使学生能够重新对待教师和自己。Well done!Good job!Wonderful!You speak very good English!学生的积极行为得到表扬或奖励后,这种行为将得到巩固与强化。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学生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动力和向上的源泉。因此,教师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情感。
2.维持纪律的另一种有效方式就是采取一定的惩罚。所谓惩罚就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使学生经受不愉快的体验,以影响和改变学生行为的一种手段。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应该迅速判断学生是有意还是无意地破坏课堂纪律,并作出反应,及时处理。惩罚一定要适中,不可过火,而且要尽量少用。有时针对不专心听讲的学生,点名叫他回答問题,就是一种惩罚。
3.奖罚必须相结合。在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实行加减分制。开学初,我设计了一些奖励的卡片,如英语小蜜蜂、英语小专家、进步神速奖、不畏艰险奖、热心服务奖等。每堂课进行小组纪律竞赛,最后从优胜的小组中选出三名候选人参加单元评比;一个单元教学完,就从这些候选人当中选出“英语小蜜蜂…英语小专家”等。期末时,对获奖的学生在口语成绩上加分,反之,平时上课不守纪律的学生就进行减分,从而让学生及时调节自己的课堂学习行为,促进良好上课习惯的形成。
四、发挥调控机制
小学生的自律能力毕竟差,还需教师的不断提醒和监督。充分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声音、视线以及自身所处的位置等因素,对不同座位的学生施以影响和监督,以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利用教师的眼神来表达对学生的暗示、警告和提醒;表达期待、鼓励、和疑惑等,教师的眼神具有“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以及语速变化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当老师从一种语速变到另一种语速时,学生已分散的注意力会重新集中起来。有时在讲解中适当提高音量,放慢语速,则可以起到引起注意和突出重点的作用。当学生开小差或走神时,教师可采取突然发问,甚至停止讲课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提醒自己注意力不能出轨。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教师要顺势、及时、妥善、合理地解决,从而尽快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上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建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每个学生,细心观察,“望”清其表,洞察内心;“切”准其脉,客观评价;再运用恰当的课堂组织调控策略,就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每位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