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豫“真人秀”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歌手》舞台上,齐豫不靠高亢和铁肺,依然走到了最后

  然而那时,唱歌并不被主流社会视作“正经事业”,家长们觉得孩子上学之余玩玩还行,作为一辈子的事业就成了“火坑”。许多民歌运动的亲历者后来放弃了音乐,去欧美留学。齐豫的父亲也不例外,哪怕齐豫已是比赛冠军,父亲仍不同意她放弃学业,1978年底录唱片,隔年2月出专辑,8月就去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攻读人类学。学成归来,齐豫最爱的还是唱歌。
“她真的是这个时代难得的游吟歌者,齐豫是活在这世界上的星星,那个光亮,一直存在,永远都在的。”

  在漫长的歌手生涯中,齐豫发唱片爱惜羽毛,出道至今,她出了四张恩师李泰祥四部曲的专辑、一张和三毛共同制作的《回声》、一张齐秦帮她制作的唱片、一张她自己制作的《骆驼·飞鸟·鱼》、七张英文专辑,加上两张佛乐专辑和两张福音歌曲专辑,总共只有十八张。
  齐豫似乎永远不追随流行的,但却能引领流行的方向。“不止是流行音乐这个行业,任何的商业都要讲最基本的良心、道德和诚恳,对自己喜爱的东西有一个负责任的态度 ,这是在音乐工业中的艺术精神,我用心做我的音乐,能不能被大家接受就看缘分了。”
  老师李泰祥这样评价齐豫:“她真的是这个时代难得的游吟歌者,齐豫是活在这世界上的星星,那个光亮,一直存在,永远都在的。”

碎片时代的灵魂歌者


  世人皆夸齐豫的好嗓子,然而这不能完全涵盖她的魅力。即使在高手云集如《歌手》节目中,齐豫也是珍稀的:她的歌声有灵魂。“这几年,我渐渐从一把乐器,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多难、多不好听的歌,我都不挑剔,不抱怨。因为我有了灵魂,歌被我唱出来,会完全不一样。 ”
  在这个价值多元主义过度泛滥的时代,个性似乎是文化工业中人人标榜,却极度稀缺的东西。选秀和真人秀节目总是用长枪短炮的镜头包围着艺人,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观众瞩目之中,但其中有多少是个性的真实?有多少只是人设需要下的安排呢?
  在齐豫看来,“不论怎么包装,个性是很重要的,有个性才能成就风格。如果你只是个载体,别人叫你做什么就做什么,风格就不会持久。如果你清楚自己要什么,你自然是个有风格的人”。从时下的流行歌曲中寻觅人生观似乎是荒谬的,但我们至少要知道,华语音乐存在过那样的年代,并且还有人能做到。
  德国当代哲学家阿多诺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批判旗帜鲜明,他在《美学理论》中说“在脱离其早期的膜拜功能和衍生功能之后,艺术所获得的自律性有赖于人性的观念。随着社会越来越不人性,艺术虽变得越来越缺乏自律性,这些充满了人性理想的艺术构成要素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力量。”换言之,要在文化工业时代寻找到艺术的灵魂,只能靠创作者个人的修为了。
  齐豫的早期作品受到作家三毛的影响,做真实的自己成为她的信条,“她的文字不艰涩,不会落入忧郁和绝望,她永远给人希望”。
  齊豫说,以前唱流行音乐是一种陪伴,到了现在的年纪就必须提供自己对于人生的感悟、曾经有的挫折或开心给大家,让大家少走一些冤枉路。“唱一些心灵音乐,不是太忧伤的,我希望给予阳光、空气和水。”

真实的力量


  媒体总给齐豫贴上仙气、脱俗、孤决的标签,然而真正走进齐豫的生活和音乐一番勘探后会发现,她的人生真实、丰富、宁静。
  《歌手》节目的编导朱伟为了拍摄齐豫的素材片,往来于台湾四次,其中有两个场景是齐豫在菜市场买菜、探望敬老院,“片子基本都是实拍,没有导演和剧本”。第一期的背景片拍的就是齐豫去买布,她要手工做自己的演出服,这一向是自己亲自打理。在菜市场买菜,碰到了熟人,对方乐呵呵说“齐豫,好久不见”,齐豫也说“好久不见”,再无波澜,完全不似明星前呼后拥的阵仗。
  齐豫无疑影响了几代文艺青年,时至今日,《橄榄树》的旋律一响起,一句空灵婉转的“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许多听者还是抑制不住心头的悸动。
  “梦中的橄榄树”是理想的象征,吟唱《橄榄树》是在表达精神上的渴求,“否则这么简单一句‘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怎么能够这样吸引人。”齐豫说。
  她的人生也在追寻自己的橄榄树。2002年,齐豫首次举办个人演唱会,在最后清唱《橄榄树》。唱了26年,白驹过隙,唏嘘不已,与佛结缘,齐豫说那种感觉是“人生走到了一个阶段,即便以前不知道流浪是为什么,好像人生中已经找到了我自己生命中的橄榄树”。
“那个年代的台湾民歌就像是一种气味,你可能不经常闻到,但你闻到它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芬芳。”

  如今的齐豫生活变得愈发简单,读书、诵经、打坐,自己买菜做饭,偶尔出来参加活动和演出。其中渗透着齐豫的人生观,那是对生活琐事的用心,对真实生活的敬畏。“一大早起来,洒扫庭除,将整个小环境弄得非常清洁。然后买菜,做饭,不外食。不要小看这些事,这都是一个人的本分。这个社会上,很多人说自己在做善事,可是他连自己家的小孩都没教育好,连自己的母亲都没照顾好……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00后为什么爱齐豫?


  问齐豫的粉丝们喜欢她什么,有个答案出现最多:她很真实。从不去虚构或矫饰自己。“因她没有架子,不像一个明星。”
  齐豫说此次参赛感触很深的是被更多年轻人喜爱。“有一次洪涛老师(节目监制)说,你知道吗?你在10~20岁年龄段观众的得票是最高的。”那场她唱的是两首老歌《欢颜》和 《Memory》。齐豫“圈粉”了大批年轻观众,其中不乏00后。齐豫的粉丝给人感觉知性稳重,“印象里的追星应该是年轻的孩子们,不理智不成熟,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也成了追星一族”。
  决赛结束后,凌晨两点半,在长沙喜来登酒店的大厅,齐豫的十几位铁杆粉丝早早等候在大厅,奔波了一天的齐豫此时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疲倦,站在粉丝面前,听她们一个个地讲述她们今天的观赛心得。当她表示谦虚时,粉丝故作娇嗔,一起喊“瞎讲”,“以后不要说你自己不红了,那我们是干什么的”。
  在出版行业工作的杨若思是齐豫的“资深歌迷”,杨若思说,她不是“追星”,但从2000年至今,却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歌迷和齐豫之间的桥梁,一路见证,一路参与。“近年尤其感慨的是,很多小歌迷长大了,而且在姐姐的影响之下,路走得很正。”
  许多齐豫粉丝告诉我,她们将齐豫“自律利他”的信条也当成自己追求。   资深乐评人、现任腾讯音乐总经理的王磊说,“那个年代的台湾民歌就像是一种气味,你可能不经常闻到,但你闻到它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芬芳。”把老歌当作新歌来听,00后的听众在齐豫身上找到了他们求而不得的平静。
  洪啸工作室的何霞因为《歌手》和齐豫相处了三个多月,她告诉《南风窗》记者,齐豫举手投足间的体贴入微和善解人意打动了她。“和这样的歌手在一起会惊叹,原来生命还可以这样度过,原来人还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你会进行自我反省,因为姐姐而变成更好的自己。”
  在为齐豫离开办庆功宴的那晚,何霞下楼送齐豫,忍不住哭了,齐豫看到,走上去抱住她、安慰她,那不是礼节性的,是一个实在的拥抱,就连站在一旁的人都会感到温暖。

  齐豫回忆某次演唱会,一个女孩拼命挤到她面前大声说:“我只想告诉你一句话,《橄榄树》救了我们全家!”然后就跑开了。她形容那一刻的震撼:我们唱的歌,或是任何传媒、公众人物所说的一句话,都有可能会对大众产生影响。“更要慎重使用这份影响力,让他们能往好的方向走。”
  “翻红”注定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因为与之对应的是“过气”,可是走近齐豫我们才发现,齐豫的音乐追求一以贯之,只是外部的世界已经沧海桑田。我们的音乐审美兜兜转转,回到原点。
  就如导演蔡明亮说,一听他们唱歌,我们失去的山林河川,遗忘的海与天空,都回来了。

对话齐豫:希望年轻人感受到真实的力量


  南风窗:你有没有在意自己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齐豫:有,因为最近几年的话,有一些贴吧的小朋友也差不多认识6、7年了。有些小朋友会写信给我,年纪非常的小,有的说“我听你歌听了十年了,现在才要考大学”,我想那你是从几岁开始听的?而且这些小朋友开始听,有的时候他们会从我演唱的佛歌开始听,然后再往回听、往回追。当然我不会因为这样而觉得怎么样,因为其实每一个歌手一定都有横跨年龄段的听众。可是因为我不是特别关注媒体和网络上的东西,所以当这些消息反馈到我的时候,还觉得挺新鲜。
  南风窗:你这次录制节目的过程中,多数观众会认为,齐豫真是个超凡脱俗的人,但是也展现了你特别生活化、接地气的一面。你有没有考虑过自己想呈现一个什么样的公众形象?用流行词讲就是“人设”。
  齐豫:人设是什么意思?我没有特别要去倡导什么,我就把我原来是什么告诉大家,他们就觉得很有趣。所有的电影明星他不是不上厕所,他也不是不睡觉,他有他的生活,他只是在一个面向上被简化、符号化了。我的生活其实就是这么简单,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
  南風窗:现今文化工业的流水线制造的偶像恰恰是有时跟真实相反。
  齐豫:对,我觉得这个是有一点不健康的,会让小孩子产生一种不真实的幻想。他们会觉得,可能到达一个程度就能为所欲为,就什么都不用干,努力的过程都简略化了,这完全跟真实脱节了。
  南风窗:你现在和一些年轻的音乐人合作,他们现在状态和当年台湾民谣正红的那种状态比起来有什么差别?
  齐豫:其实台湾民谣应该很特殊了,因为他们那时候真的是特别的草根,不偶像化,而且那个时候整个环境也是华语音乐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对于歌手来说,我们也没有造型师,也没有化妆师,很多东西都是自然而然就有了。现在又不一样了,已经工业化了,人和生活也被隔离了,所以现在的艺人就会比较辛苦,我们那时候更自由、更舒服一些。
其他文献
有些经历,你以为只发生在你身上,太个人化也太少见,你既不好意思告诉人,也觉得不可能有人理解你,结果——竟然是个普遍现象。  我居然与一位初中生撞了经历。  她的纠结是这样的:  她在班上成绩一直不错,笔记也常被老师当众表扬。因此,每次老师布置整理作业时,总有好几个同学跟她借笔记参考。但她很快发现,所谓的参考就是“抄”呀,同学们抄得一字不漏。  她心里就有点儿隐隐不舒服,问他们为什么不自己整理。同学
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先生于北京时间11月2日下榻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饭店,并于次日出席在酒店举办的中国企业家俱乐部论坛,该俱乐部汇集了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在论坛上,双方对于中国经济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近200位商界代表人物参与并出席了此论坛。  更多详情请致电:(8610)85996666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2014年10月28日报道,一项名为“为生活普及读写能力:塑造未来的议程”的联合国决议呼吁各国与发展合作伙伴共同努力,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读写能力,无论其性别、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其他条件。  这项决议于2014年10月23日在联合国大会第三次委员会上通过。决议重申:“读写能力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在终生学习中起到核心作用。”决议呼吁世界各国继续采取措施,强力推进读写能力的普
[摘 要]“ARCS学习动机模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深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此模型需要教师通过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建立相关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层次设计,增强学生自信心;适时积极评价,提升学生满足感。  [关键词]“ARCS学习动机模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
摘要:林白小说从明显的男权意识到对女性主义的自我指认和疏远,造成作品前后意义场域强烈的断裂,文本呈现与自我指认之间的矛盾,以及由自我标签化到反标签化均源于1993年中期林白试图弥合其创作与批评家陈晓明所提出的阅读期待之间的裂隙。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复杂关系及其所引发的自我标签化,让林白以女性主义代表性作家的身份显露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但女性主义在其创作中始终属于缘饰性的异质。这引发了学界对其文本的阐释
以“创新创业创优,共创共享共赢”为主题的“凯洛斯”第四届中国企业创新发展年度峰会暨新锐人物揭晓仪式于1月13日在京举行。本届峰会由民建中央宣传部、中国企业创新发展年度峰会组委会主办,凯洛斯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独家冠名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家、创新精英、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实际,采取领导演讲、企业家论坛、典型发言、总结表彰等形式,做深度分析、权威指导和经验交流。   
大刘的儿子今年10岁了,因为家里有些溺爱,他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凡事总爱找原因,但从来不从自身找原因。上学以来,他的学习成绩不太好,可整天不是说老師讲得不好,就说因为自己没上辅导。气得大刘说:“那你也去上啊,我又不差给你拿辅导费!”  结果儿子又说了,教育局领导都在学校讲了,不让上辅导,这是加重学生负担。  学校进行期末考试,儿子的数学居然没及格。大刘急坏了,骂儿子是榆木脑袋一一不通窍。儿子振振有
演示实验是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老师通过演示实验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深奥的理论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要想成功地演示好每一次实验,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演示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预测不到的情况,如不出现应有的现象或现象不够明显,数据与结果不正确或误差太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未得到很好的培养等。演示实验成功的含义,并不仅指实验现象要清楚、结果
据英国世界大学新闻网2014年11月12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教育出版集团(International Nature Education Publishing Group)和瑞士罗氏制药公司(Roche)于11月10日推出了世界科学图书馆(The World Library of Science)项目,并创办了“全球科学教育社区”,以为全球师生提供一个获取最新科学信息的机会。  目前,
近一段时间,中国台湾当局收获了一大波军购“福利”。继高调证实向美增购的36辆AAV7两栖突击车首车到货交付后,闹腾多年的“F-16V战机采购案”和设立F-16战机维修中心也尘埃落定,此外,美国总统大选前夕还将公布“鱼叉”岸舰导弹采购细节。美国人的难得大方让岛内“台独”势力无比亢奋,但这并不会为“以武拒统”增添任何胜算。  2017年,台当局将对抗大陆的军事战略方针从“防御固守,有效吓阻”调整为“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