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共五十六个字,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的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在《长征》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课标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采取开放式的教学,从而使学生感悟、理解诗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一、课前铺垫,酝酿感情
长征这段历史离学生太久远了,在新教材中又从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走进文本,理解诗歌,感受长征的艰辛,领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悟必胜的信念,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和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同时,我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搜索了有关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等课件,下载了“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方式,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好了辅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
二、紧扣诗眼,自读自悟
要想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
教学中,为了避免出现感悟课文诗句时孤立地讲词析句,我采取了板块教学。在学生读通诗句,把握全诗的主要内容后,围绕诗眼“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自学思考题: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从哪些词语看出红军不怕难?从而引导学生回到诗中,潜心思考,自主品读诗歌。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进入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既可静心查看课前收集的资料,提取资源,开拓思维,自读自悟,又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深度,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培养释疑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抓关键词,体悟情感
新课改的实行,使教师越来越重视对文本的研读,力求能够高屋建瓴、以简驭繁地把握整篇课文,通过对文本精巧的处理,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课文主线的把握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研读的目标。而学生这种能力能否养成,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简化头绪,紧扣关键,帮助学生设置少而精的研读问题,从根本上摆脱冗余的情节分析与繁琐的提问应答。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通过让学生根据诗句画“五岭”和“乌蒙”的简笔画来理解“逶迤”、“磅礴”的意思和区别。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说:“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有的说:“‘暖’是因为金沙江的水拍打岩石摩擦生热,‘寒’是因为泸定桥上的铁链让人感到寒意。”这里的合作讨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暖”与“寒”的探究。然后,我及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巧渡金沙江”的资料,引导阅读使学生体会到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在讲“寒” 时,先出示泸定桥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地形之寒”,再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想象战斗的激烈,最后播放 “飞夺泸定桥”的录像片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和诗人对死难烈士的缅怀之情。
教学中,教师找准了切入点,就能把学生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学生也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自然也能读得投入,读得“通透”。
四、以读为本,贯穿始终
为了达到轻负高效的课堂效果,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课堂中,我以读为本,重视和加强朗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的读书时间一般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古诗文教学,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朗读、背诵的指导更能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不是一味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文的理解,用心去感受和体会诗歌的豪迈之情。比如,指导读“腾细浪”、“走泥丸”时,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五岭”和“乌蒙”的区别,体会红军战士的乐观和无畏,这两个词学生自然读得很轻松。
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暖”来,通过阅读“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懂得了红军不费一枪一弹,无一人员伤亡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然后让学生想象战士的心情会怎样。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自然知道如何读出“暖”来了,再读时学生个个脸上露出喜悦之色,读出了心中的暖洋洋。
五、联系实际,延续长征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课后,可让学生说说学习长征的启示,开展系列活动,如“长征之歌”故事会、“长征之歌”朗诵会等,这样一来,长征精神就与时俱进了。
诗歌是情感信息的载体,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首诗歌,教师就必须牢牢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积极创设情境,采取开放式的教学。通过诗句的品读,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真正实现轻负高效。
(责编韦淑红)
一、课前铺垫,酝酿感情
长征这段历史离学生太久远了,在新教材中又从未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走进文本,理解诗歌,感受长征的艰辛,领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悟必胜的信念,这是教学的一大难点。为使学生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和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课前预习时布置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收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同时,我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搜索了有关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等课件,下载了“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交流资料等方式,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好了辅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
二、紧扣诗眼,自读自悟
要想打造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
教学中,为了避免出现感悟课文诗句时孤立地讲词析句,我采取了板块教学。在学生读通诗句,把握全诗的主要内容后,围绕诗眼“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设计自学思考题: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从哪些词语看出红军不怕难?从而引导学生回到诗中,潜心思考,自主品读诗歌。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进入自由探索的学习环境,既可静心查看课前收集的资料,提取资源,开拓思维,自读自悟,又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这种开放式的学习,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知识深度,有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培养释疑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抓关键词,体悟情感
新课改的实行,使教师越来越重视对文本的研读,力求能够高屋建瓴、以简驭繁地把握整篇课文,通过对文本精巧的处理,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课文主线的把握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研读的目标。而学生这种能力能否养成,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简化头绪,紧扣关键,帮助学生设置少而精的研读问题,从根本上摆脱冗余的情节分析与繁琐的提问应答。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通过让学生根据诗句画“五岭”和“乌蒙”的简笔画来理解“逶迤”、“磅礴”的意思和区别。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说:“从‘暖’字可以推知巧渡金沙江在春天,从‘寒’字可以推知飞夺泸定桥在冬天。”有的说:“‘暖’是因为金沙江的水拍打岩石摩擦生热,‘寒’是因为泸定桥上的铁链让人感到寒意。”这里的合作讨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暖”与“寒”的探究。然后,我及时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巧渡金沙江”的资料,引导阅读使学生体会到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在讲“寒” 时,先出示泸定桥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地形之寒”,再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想象战斗的激烈,最后播放 “飞夺泸定桥”的录像片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和诗人对死难烈士的缅怀之情。
教学中,教师找准了切入点,就能把学生引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学生也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自然也能读得投入,读得“通透”。
四、以读为本,贯穿始终
为了达到轻负高效的课堂效果,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课堂中,我以读为本,重视和加强朗读的训练,力求在课堂内达到读通、读懂、读好三个层次的要求。每堂课,学生的读书时间一般达到10分钟左右。朗读与默读并重,根据教学需要并结合教学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默读、诵读和背诵。古诗文教学,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朗读、背诵的指导更能达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的。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不是一味地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文的理解,用心去感受和体会诗歌的豪迈之情。比如,指导读“腾细浪”、“走泥丸”时,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五岭”和“乌蒙”的区别,体会红军战士的乐观和无畏,这两个词学生自然读得很轻松。
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暖”来,通过阅读“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懂得了红军不费一枪一弹,无一人员伤亡就取得了战斗的胜利,然后让学生想象战士的心情会怎样。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自然知道如何读出“暖”来了,再读时学生个个脸上露出喜悦之色,读出了心中的暖洋洋。
五、联系实际,延续长征精神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课后,可让学生说说学习长征的启示,开展系列活动,如“长征之歌”故事会、“长征之歌”朗诵会等,这样一来,长征精神就与时俱进了。
诗歌是情感信息的载体,要真正让学生学懂、学好一首诗歌,教师就必须牢牢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积极创设情境,采取开放式的教学。通过诗句的品读,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融入文本,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真正实现轻负高效。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