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吉林沙漠典型沉积物年代学研究评述

来源 :中国沙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xtm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丹吉林沙漠内几种典型近地表沉积物,如风成沙、湖相沉积、冲洪积物等构成了巴丹吉林沙漠复杂多变的地貌景观.这些典型沉积物的年龄是探讨巴丹吉林沙漠地貌过程及其机理的最直接证据和基础数据.前人发表的这几种典型沉积物年龄,主要涉及380余个14C年龄和释光年龄,这些数据涵盖了170 ka至今的大部分时段.其中12 ka以来年龄数据占55%,说明巴丹吉林沙漠目前的近地表沉积物主要发育于全新世以来.在12 ka以来的全新世,对风成沙沉积来说,近1 ka以来的近现代年龄数量占绝对优势,与沙漠内风成沙不断流动一致;而钙质根管与湖相沉积主要分布在距今6-9 ka;沙漠边缘的冲洪积物则主要出现在距今5-7 ka,这与季风边缘中全新世暖湿的气候条件一致.在170-12 ka这一时段,洪积物由于目前研究较少,年龄分布没有规律;钙质根管由于测年手段主要使用14C方法,年龄主要分布在35 ka左右的饱和年龄;湖相沉积物主要分布在90-120 ka和40-70 ka两个时段;而沙漠内的风成沙年代主要均匀分布在45-95 ka.本文讨论了这些年龄分布规律的意义以及今后巴丹吉林沙漠典型沉积物测年应注意的问题.
其他文献
能源互联网的出现为电力大数据带来了一些机遇与挑战,针对国家电网公司内外部生产、经营、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需求,基于数据从产生到价值创造的全生命周期提出一种数据应用架构,并对数据价值挖掘方向进行分类.旨在为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的电力大数据价值变现提供思路.
期刊
手语在聋哑人与外界的沟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职能.手语识别研究旨在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将聋哑人所用的手语转换成文本或语音的形式,降低聋哑人与外界交流沟通的难度.本文对手语词识别算法进行研究,采用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和YOLOv5模型对数字手势和简单的手语词进行识别.本系统实现了静态的数字手势和动态实时手势及手语词的识别,并通过文字进行显示.该系统可以用于促进聋哑人士与健听人士之间更好地沟通.帮助聋哑人士与健听人士学习手语.
期刊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选择13个典型样地,研究了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植被组成、群落特征和植被格局.结果 表明:调查的样地中有荒漠植物31种,其中灌木12种,多年生草本11种,一二年生草本8种.种群密度3000-14000株·hm-2,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显著,群落稳定性较差;植被斑块面积小、最大斑块指数低.沙漠南缘年降水量虽然仅100 mm左右,但有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等灌木和半灌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中国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也是中国境内受西风环流影响最明显的沙漠之一.本文简介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风沙地貌的研究历史,综述区域风况和输沙势特征、主要沙丘类型分布格局、风沙物质来源、沙丘粒度特征、沙漠环境演变和纵向沙垄发育模式以及现代沙丘动态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