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即鼓励优等生冒尖,促进中间状态的学生争先,帮助待进生转化进步。待进生转化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待进生转化是一项带有普遍性、长期性的工作。怎样促进待进生转化呢?在教育管理中,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施以厚爱。
一、多一点爱护与关怀
我省教育家汪广仁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培养学生。”教师不能偏爱学习成绩好或者与自己直接利益有关的好学生,而对学习成绩差、品行不够规范的待进生表现出嫌弃。由于种种原因,待进生多自卑、自暴和自弃,往往有一种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老师时常戒备、事事提防。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达到心里相容,待进生才可能向老师敞开心扉,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对他们热情关怀,耐心教育,精心指导,用“爱”点燃他们心中的自尊与进取的火花,引导他们一步步上进。待进生待进的原因各异,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也要因人而异,如因家庭变故或父母离异所致,教师要像父母一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生活上问寒问暖,学习上细心指导,调动班集体的力量安排优等生与其结对子帮助他们进步。只要教师把爱的情感多一点投射到待进生身上,就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共鸣、行动上的良性回报。
二、多一点理解与尊重
待进生由于学习或思想品德等方面暂时的落后,他们往往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理解与尊重。记得班上有一位同学,过去曾因偷拿了别人的东西而受到过批评教育。不久,他又偷拿了同学的转笔刀。一时间,同学们议论纷纷。就此事,在学生面前我没有提过一个“偷”字,而是在课后找其单独面谈,说:“也许你是在什么地方捡到的?也许你想和同学开个玩笑,还是快还给那个同学吧,人家还急着用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醒悟后,转身回到教室把转笔刀还给了那个同学。对这个学生,我并没有因此而嫌弃他、讨厌他,而是小心谨慎地呵护他那颗脆弱的自尊心。之后,我多次与其谈心,给他讲拾金不昧的故事,讲应当怎样学会做人,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启发他怎样正视错误和改正错误。同时,我有意识地安排他保管教室门钥匙,他每天早早开门、放学后负责任的关好窗锁好门。老师对他的尊重与同学们对他的信任,给了他改正错误的勇气和信心。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从此也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
三、多一点信任与扶持
汪广仁说:“花开有迟有早,成才也难同时。”待进生在某些方面表现比较差,缺点、毛病比较多,转化他们费心费时,老师们在情感上常常疏远他们,而待进生听到的又多是批评斥责,遇到的也多是不信任的冷眼。要教育转化他们,老师首先就要相信他们,让他们也有发展的场所,有发表见解和显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其次,要给他们多方面的帮助和扶持,从“引导”上下工夫。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劳动卫生、学习、体育锻炼等方面,组织开展争先创优评比活动;在班干、小组长选举及课外活动开展上,让有能力和有特长者毛遂自荐,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教师作为顾问,给予其更多的指导与扶持,从而达到自己感悟教育自己的目的。
四、多一点温暖与体贴
偏爱优等生,是多数教师容易做到的。而对待进生不能因为他们缺点多就冷淡、疏远他们,一定要抱着一颗挚爱之心去亲近他们,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要从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们,进而使他们亲身感受到老师真诚的体贴和爱护,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在外地工作,是年迈的奶奶照看。由于奶奶的身体不好,该学生经常饿饭,休息也不好,学习成绩无从谈起,看见老师就低着头。我主动亲近她,了解原因后,亲自到家里去帮助她,并积极与她的父母取得联系,交换意见。父母把照顾老人的问题解决后,该学生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了出来,努力地去学习,一年学年后,她的成绩在班里由62名学生中的最后几名上升到前几名。
五、多一点培养与锻炼
待进生转换工作的根本是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一般地讲待进生的缺点往往掩盖了他们的优点,自卑感遮盖了自尊心。因此,教师要睁大双眼审视待进生,对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捕捉,用“放大镜”去看。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要加以表扬,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要通过褒扬闪光之处,促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
尽管待进生有这样和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却性格内向,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长和优点。平时,我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多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多给他们创造一些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激发他们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如晏睿同学学习成绩较差,但他非常喜欢画画,我就让他参加班级板报绘画活动小组,并将班级《学习园地》的布置与插图交给他。他干得很起劲,同学和老师都夸奖他有水平。他也感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好好干就能出成绩,就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在集体的温暖和帮助下,晏睿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转化待进生应放眼长远,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他们。要有发展的眼光,要将关爱、理解、尊重、信任、扶持、期望多倾注他们。这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人民教师应该弘扬的师德。
(作者电话:13885850176;信箱:xsg027@163.com)
一、多一点爱护与关怀
我省教育家汪广仁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培养学生。”教师不能偏爱学习成绩好或者与自己直接利益有关的好学生,而对学习成绩差、品行不够规范的待进生表现出嫌弃。由于种种原因,待进生多自卑、自暴和自弃,往往有一种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老师时常戒备、事事提防。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只有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达到心里相容,待进生才可能向老师敞开心扉,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对他们热情关怀,耐心教育,精心指导,用“爱”点燃他们心中的自尊与进取的火花,引导他们一步步上进。待进生待进的原因各异,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也要因人而异,如因家庭变故或父母离异所致,教师要像父母一样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生活上问寒问暖,学习上细心指导,调动班集体的力量安排优等生与其结对子帮助他们进步。只要教师把爱的情感多一点投射到待进生身上,就会引起他们心理上的共鸣、行动上的良性回报。
二、多一点理解与尊重
待进生由于学习或思想品德等方面暂时的落后,他们往往更需要得到老师的理解与尊重。记得班上有一位同学,过去曾因偷拿了别人的东西而受到过批评教育。不久,他又偷拿了同学的转笔刀。一时间,同学们议论纷纷。就此事,在学生面前我没有提过一个“偷”字,而是在课后找其单独面谈,说:“也许你是在什么地方捡到的?也许你想和同学开个玩笑,还是快还给那个同学吧,人家还急着用呢!”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醒悟后,转身回到教室把转笔刀还给了那个同学。对这个学生,我并没有因此而嫌弃他、讨厌他,而是小心谨慎地呵护他那颗脆弱的自尊心。之后,我多次与其谈心,给他讲拾金不昧的故事,讲应当怎样学会做人,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启发他怎样正视错误和改正错误。同时,我有意识地安排他保管教室门钥匙,他每天早早开门、放学后负责任的关好窗锁好门。老师对他的尊重与同学们对他的信任,给了他改正错误的勇气和信心。他对工作认真负责,从此也改掉了自己的坏毛病。
三、多一点信任与扶持
汪广仁说:“花开有迟有早,成才也难同时。”待进生在某些方面表现比较差,缺点、毛病比较多,转化他们费心费时,老师们在情感上常常疏远他们,而待进生听到的又多是批评斥责,遇到的也多是不信任的冷眼。要教育转化他们,老师首先就要相信他们,让他们也有发展的场所,有发表见解和显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其次,要给他们多方面的帮助和扶持,从“引导”上下工夫。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劳动卫生、学习、体育锻炼等方面,组织开展争先创优评比活动;在班干、小组长选举及课外活动开展上,让有能力和有特长者毛遂自荐,由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教师作为顾问,给予其更多的指导与扶持,从而达到自己感悟教育自己的目的。
四、多一点温暖与体贴
偏爱优等生,是多数教师容易做到的。而对待进生不能因为他们缺点多就冷淡、疏远他们,一定要抱着一颗挚爱之心去亲近他们,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要从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们,进而使他们亲身感受到老师真诚的体贴和爱护,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曾经有一位学生,因父母在外地工作,是年迈的奶奶照看。由于奶奶的身体不好,该学生经常饿饭,休息也不好,学习成绩无从谈起,看见老师就低着头。我主动亲近她,了解原因后,亲自到家里去帮助她,并积极与她的父母取得联系,交换意见。父母把照顾老人的问题解决后,该学生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脱了出来,努力地去学习,一年学年后,她的成绩在班里由62名学生中的最后几名上升到前几名。
五、多一点培养与锻炼
待进生转换工作的根本是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一般地讲待进生的缺点往往掩盖了他们的优点,自卑感遮盖了自尊心。因此,教师要睁大双眼审视待进生,对他们的闪光点要及时捕捉,用“放大镜”去看。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也要加以表扬,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注和期望。要通过褒扬闪光之处,促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鼓起上进的勇气。
尽管待进生有这样和那样的缺点,但是他们有的活泼好动,有的却性格内向,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长和优点。平时,我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多参加各种有益活动,多给他们创造一些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激发他们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如晏睿同学学习成绩较差,但他非常喜欢画画,我就让他参加班级板报绘画活动小组,并将班级《学习园地》的布置与插图交给他。他干得很起劲,同学和老师都夸奖他有水平。他也感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只要好好干就能出成绩,就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在集体的温暖和帮助下,晏睿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总之,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转化待进生应放眼长远,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他们。要有发展的眼光,要将关爱、理解、尊重、信任、扶持、期望多倾注他们。这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人民教师应该弘扬的师德。
(作者电话:13885850176;信箱:xsg0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