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中毒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检测

来源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o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①目的探讨苯对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DNA的损伤作用.②方法应用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技术,对22例苯中毒病人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进行检测分析.③结果苯中毒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SCE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t=12.69,P<0.001).工龄2~3年组病人SCE频率高于工龄<2年组,差异有显著性(t=2.93,P<0.01).④结论长期接触苯可引起人体DNA损伤,SCE频率是一种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敏感指标,有助于及早发现苯中毒病人.
其他文献
①目的观察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新生儿与非高胆新生儿血清酶、血浆蛋白及阴离子间隙(AG)的差别,及两组病儿并发窒息和低氧缺血性脑病(HIE)时与无以上并发症时上述指标的差别,
病人,女,43岁,因咳嗽、憋气伴腹胀1月余入院.1月前无诱因出现咳嗽、胸闷、憋气,外院考虑支气管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
我院近年收治5例以并发症为突出表现而就诊的糖尿病病人,开始均误诊.现报告如下.
目的 探讨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配伍药物流产中加用三苯氧胺、宫血宁胶囊对药物流产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180例早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予以米非司酮、米索
以16本建筑规划学期刊所收录的乡村相关文献为数据源,对高被引文献进行引文编年图谱绘制,通过文献间的引证关系,分析其知识流动过程。结果显示:知识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民居聚
在经历了4个代际的发展后,指挥信息系统步入了智能化时代。从"网络化""服务化"到"智能化",需要从全新的视角审视指挥信息系统架构的演进策略,在系统架构中加入必要的智能"基
乳癌是女性恶性肿瘤中治疗最为复杂的一种.放射治疗是乳癌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治疗手段,对于术后减少局部复发有重要意义.随着外科对乳癌手术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①目的探讨了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Bcl-2和P53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②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0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假手术组和脑缺血再灌注
对椭圆肋管和圆肋管的传热及流动阻力性能进行了对比试验,给出了相应的传热系数曲线和流动阻力系数曲线,并指出了椭圆肋管的传热及流动阻力性能优于圆肋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