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追问方能明道理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21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概述
  近几年高考作文中多数考生选择写议论文,然而作文写得很差,得分不高。对此,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骆冬青先生说:“公理、常理、大道理都讲得一样。多数作文千篇一律,这怎么能得好分呢?”
  当下作文生态,“三理”的顽疾普遍存在,无病呻吟者比比皆是,泛泛而论者惨不忍睹,有些情绪化的抒情句、排比句貌似文采斐然,实则缺乏清晰理性的逻辑推理,有些判断明显显得简单,有的原因剖析表现得十分肤浅、格式化,习惯于“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偏激思维。
  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呢?教育家陶行知有言: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写作亦如此,没有高质量的问题何来独到的见解?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何来个性化的认知?没有典型的问题何来普适性的道理?没有一针见血的问题何来对症下药的观点?
  看看我们的作文,问题都在哪儿?问题的质量到底如何?有的同学漠视问题的提出,有的问题问得很任性,随意发问;有的问题问得大而无当,漫无边际;有的问题空对空,泛泛而论;有的问题不痛不痒,不着要领。
  下面我结合“空谷之想”的材料作文,列举学生在写作中出现的四类病症,深入诊断“病因”,谈谈个性化、高质量的问题从何而出,怎样才能生成独到的见解、深刻的说理、一针见血的观点。
  材料展示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什么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材料解析
  一句话概括题意,即人面对困境、挫折、磨难等所持的不同心态与做法。设题意图是考查我们面对空谷的辩证思考转换能力。“空谷”是材料创设的话题情景,话题的范围由此界定,写作时应始终抓牢这一话题,否则就是游离题意。
  病例诊断
  [病例一]
  命运总会是那么多舛,充满着未知与神秘,弹指一瞬之间就会有困难、挫折,我们不可能预知未来的一切,提前做好万全的准备,而乐观的心态却是我们可以培养的。苏轼几经贬谪,人生之不幸可谓接踵而来,而他却乐游山水,饮酒赋诗,笑看风雨。在未知的道路上走下去,即使天再黑再暗,路再长再远,那盏明灯总会在路的远方引领我们前行。(《带着微笑出发》,46分)
  [诊断]
  举例乏力,扣材料意识淡薄,阅卷老师找不到材料的主题词,非常容易评判四类下。该段字里行间的核心观点就是乐观面对人生的挫折、困难,而材料重点是面对险境、困境时我们的做法或心理活动,而不是一个乐观、微笑一笔带过。换言之,这里应将写作重点放在乐观的具体表现上。可以看出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这部分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习惯了偷懒,把作文视为负担,敷衍完成任务,怕动脑筋,怕质疑;二是长期养成说大道理、空道理、假道理的毛病。若是写作重点偏移,极可能陷入空谈大道理的怪圈,这样的思维习惯不改变,我们的议论文写作生态就难以改观。
  病例指津
  [指津一]靠船下篙,就地追问
  [定义]对自身所在的环境内的人或事有充分敏感、触摸、体察,或触景生情叩问灵魂,或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或就素材与材料核心词连接点,有机导入分析,展开深入思考,不断追因,合理推断,设身处地地想象,充分利用心理独白,顺势融入观点,调取一切资源,文采斐然地说理。
  病例升格
  命运多舛,世事难料,面对险恶绝寰的处境,你泰然处之,从容面对。天妒英才,鸟台囚室外,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一辆囚车穿行街市,雨水淌过脸,泪水心中流……雨小了,你瞅瞅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刹那间,你顿悟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既然风雨无法躲闪,就直面它们,吟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彩虹,你用阳光的心态谱写积极进取的人生乐章,你用豁达的胸襟铸就了另一番人生的意境。
  [点评]首先采用第二人称的议例方式,让人感觉亲切、真实,有效规避空泛说理的弊端。其次命运多舛在这里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了情景的渲染,乌台囚车的场景支撑,让说理更为生动而鲜活。还有面对人生厄运、险境的做法与心态是写作的重点,作者巧用苏轼的名句,善抓客观环境,阳光面对人生的心态跃然纸上。
  病例诊断
  [病例二]
  现在的人们,面对着激烈的社会竞争,总秉持着“不成则退”的处世态度,他们看到的是竞争中可能存在的失败,却看不到竞争背后的意义与成功以及宝贵的价值经验,最终必将落个碌碌无为的下场。(《不同态度,不同结果》,47分)
  [诊断]
  任性地问。“人们”这一对象被泛化、模糊化,究竟哪些人,或者具体到哪一类人,因为当我们的说理缺少具体事例、真实人物的支撑时,自然会陷入空空说道之泥泞,所说的道理往往会站不住脚,别说让他人信服,就是自己越写也觉得越发无趣、没有底气。同时还极可能导致阅卷老师认为你的素材仅仅踩到材料的边缘,被判为跑题甚至离题。
  病例指津
  [指津二]落实对象,详细追问
  [定义]这里的对象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普遍性、具体性,设计时应锁定话题的具体对象,具体到某个人或者最典型的现象和问题,由表及里、追本溯源地分析其言行背后的思想病根,并能咬定病症不放松,就其核心问题不吝笔墨、毫不留情、一针见血地道明。
  病例升格
  面对民众如潮的指责非议,面对同行无情的谩骂奚落,甚至被评为年度最令人讨厌的女星,空谷的陡峭险峻并没有让她畏惧。“流泪软弱不会让人更同情你,反而是招致更多的厌恶。”她,年轻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得主——安妮·海瑟薇用18个月拍完七部作品的奇迹让讨厌她的人闭嘴。空谷不空,它磨砺自己,提升自己的本领,追寻更高的理想。(节选自《空谷不空》)   [点评]该段究竟细实在何处?首先,将“空谷险境”具体化,如民众的谩骂、斥责。其次,援引面对非议的流泪只会招致更坏的恶果,从反面衬托出面对舆论应有一种积极挑战的姿态。最后,以安妮·海瑟薇卧薪尝胆改变自我,以作品实绩给不良舆论一记响亮的耳光。如果这里能详析其挑战自我的过程来证明“空谷不可怕”给读者更为详尽的直观感,可能会更好。
  病例诊断
  [病例三]
  可是,有些人总不能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无论提到什么事物,总以一个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仿佛这个世界只是别人尽情施展的舞台,与自己无关,自己得过且过,任岁月的流逝一点点吞噬自己的动力。最终只能被悲观之神侵蚀掉意志,迷失自己的本性,在迷乱中渐渐衰败。(《不一样的态度,不同的人生》,48分)
  [诊断]泛泛地问。“无论什么事物”泛化了素材的外延,无形中“空谷之想”边沿也不断放大了,还有这里“消极态度”究竟如何表现,虽然有一些心理陈述,但因前面对象的模糊导致表现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为什么“悲观心态会侵蚀意志”这里缺少必要的原因分析,导致道理说得模糊朦胧,肤浅虚浮,如隔靴搔痒,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当作者思想浮于表象,就会言不由衷地把作文写成政治论述题,读后令人反感、倒胃口。鉴于此,我们写作时一定要养成深入探究本质的思维习惯。
  病例指津
  [指津三]列举现象,深刻追问
  [点评]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围绕材料的主题,筛选并归类各种与此相关的现象,并展开细致入微的剖析,探究出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剖析他们这样做的利与弊,如果不这么做的后果,总之,能由果索因,透过现象洞悉本质,不仅能准确分析出外因,还能细查出内在动机,仔细体察出背后存在的根本问题。
  病例升格
  可如今呢,似乎呈现出另一派景象。放眼当前,身处困境,自甘浮沉,信念全失;面对痛苦,俯首称臣,人格不在。上海交大的教授陈进在创新的“空谷”面前非但止步不前,反而用造假攻克难关,赢得“美誉”,可惜到头来还是身败名裂。陈进本可以脚踏实地,步步走向成功,但不幸的是,他扭曲了道德根系,最终“坠谷身亡”。
  幸好,世上还有一群执著修栈道建桥梁之人。钱学森,十年如一日,不畏科学空谷,埋头搞科研,两弹一星终一成。梁衡,三年一文章,字字如珠玑,一代名家便铸成。余秋雨,面对文化的“绝境”,他奋不顾身奔跑阳关古道,在一条“文化苦旅”上且行且歌。他们均未被困难束缚手脚,不因壁峭而止步不前,所以方能身在最高层。(节选自《不因壁峭而止步不前》)
  [点评]该段论述可谓深刻入味,一是正反对比揭示问题,先列举陈进学术造假“坠谷身亡”之事,再从正面人手列举踏踏实实修栈道建桥梁,最终成就一番大业的钱学森等人的例子,从而说明直面峭壁、苦心经营的重要价值。二是内因分析一针见血,陈进之所以身败名裂,主要是因为其缺乏甘于寂寞的学术修养,还有学术道德观的沉沦、颠覆。三是深入浅出的说理艺术,无论是钱学森、梁衡还是余秋雨,他们在各自领域挑战空谷,活出别具一格的人生滋味。语言精彩,也为该段说理锦上添花。
  病例诊断
  [病例四]反观当下,现代人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养尊处优,早已没有当初在乡下田间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经历,也远离了当初那样的艰难,也早已经失去了面对艰难时的勇气,也没有了那种开拓前进的豪气和霸气。现代人整日拖着失去灵魂的外壳包裹着的身躯行色匆匆,想必也是可以躲避着什么。(《不畏艰难,开拓前进》,48分)
  [诊断]弱弱地问。主要依据有三,一是思维武断,针对“现代人”这一群体发问的范围太大,问得非常乏力苍白,同时也可见作者思维单线,试问难道现代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吗,未免太武断了。二是原因乏力,对“为什么人们养尊处优”这个核心问题避而不答,反而在陈述一些外在表现,显然让人无法深读,只能浮光掠影。三是“现代人究竟在躲避什么”这个重要话题却被蜻蜓点水式处理,颇觉遗憾。
  病例指津
  [指津四]摆出事实,智慧追问
  [点评]事实胜于雄辩,无例之理难以立足,无物之言难以服人,没有事实,道理难有支撑,列举典型事例,点击热议事件,叩问其灵魂、思想,问一问为何要这么做,能否换一种方式,这么做就一定会成功吗,有没有隐患,适合怎样的情景,从而发掘深层逻辑肌理,厘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不仅能针砭时弊,刚劲有力,而且将道理纵横化、立体化了,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思考。
  病例升格
  《热爱生命》中的淘金者与狼的生存对峙是人在绝境的最好的反扑,因为怀有对生命的极度渴求,淘金者以蠕动的方式,在苟延残喘时咬开了狼的脖颈。活着,是他生命存在的最好方式。
  诚如历经灾难人财两空后又叱咤商界的一位名人所言:同一扇窗口向外看,有人看到的是满地泥泞,有人看到的是繁星璀璨。
  生而为人,所谓绝境之苦楚潦倒并不多见,而能绝处逢生,经历埋葬后重现生机者更寥寥可数。因为所谓强者之姿,便是勇于负担绝境之困顿颓丧,绝望痛苦之雄风。(节选自《绝处逢生》)
  [点评]该段智慧追问主要表现在:一是打破思维定式的做法,狼与淘金者对峙,狼吃人不奇怪,但让人惊愕的是人为了挑战绝境,竟然咬开狼的脖颈,这种智慧生存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二是宕开一笔看商海浮沉,面对财富的虚空,我们能否换一种思维看财富,这不仅是心态,还是一种生存哲学;三是说理透彻,身处绝境,穷苦潦倒并不少见,但能绝处逢生的强者却屈指可数,正源于此,其价值才深远。文章字里行间均闪烁出智慧之光。
  一言以蔽之,有的放矢、具体入微的问题是生成个性化观点的前提和基础,是深刻思想的先决条件,是打破讲公理、常理、大道理瓶颈的关键之举。善问就要善于提问、勤于叩问、不断追问,问得云开月明,问得花绽泉涌,在问处自然生成道理,在细处自然明察事理,在深处阐明独到的见解。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