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广校工作的七年时光里,黄轮带领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全体同仁,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方向,牢牢抓住“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的良好机遇,大力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民教育培训,使农广校逐步发展成为福建省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主力军。在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付出辛劳和汗水的同时,他和他的团队也收获了硕果和希望。2010—2012年,全省农广校完成中专学历教育招生6091人,承担阳光工程培训2.63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68.9万人次,2012年福建省农广校被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办学先进集体,常务副校长黄轮当选全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杰出省级校校长。
开拓创新,营造有利于农民培育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农民教育培训是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黄校长深知政策支持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多年来,他主动争取组织、编办、财政、劳动、教育、农办、农业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促进农广校与多部门协作、联合办学。福建省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下发了一系列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和农广校建设的法规、文件或政策,黄校长抓住机遇,为学校先后争取到国家、省有关农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政策和项目以及省财政专项投入。2010年,福建省委组织部、省农办、教育厅、农业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全省千名村主干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通知》,明确依托省农广校开展全省村主干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每年每人省级财政补贴800元,补助3年。当年农广校招收村主干学员1096名,县级农广校基础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在全国农广校成立30周年大会上,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被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
多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必须通过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来解决农村后备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黄校长清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很多农村的初中毕业生不再继续上学,而进入社会后没有一技之长,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误入歧途,对社会、家庭、个人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于农村广大的初中毕业生群体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尤为重要,能增大他们继续受教育的几率。黄校长多次找有关部门汇报、沟通、说明,竭力争取政府对非全日制教育免学费政策。2011年,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促成福建省财政厅、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实施办法的通知》,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对所有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正式学籍学生,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所有专业学生(含省农广校学生)全部免交学费,由财政按每生每学年12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该文件是全国首个省级政府部门出台非全日制免学费文件,解决了长期制约农广校发展的办学资金紧缺问题,也为全国农广校体系非全日制学生实行免学费补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突出重点,发展有特色的全省农民教育培训事业
黄校长深知有为才有位。在他和学校班子的带领下,农广校立足福建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培训,努力构建覆盖全省农村的教育培训体系。现在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学校社会形象良好,中专学历教育、农民培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全省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力。
中专学历教育是农广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几年来,黄校长始终抓住中专招生不放松,并在规范教学和管理上下功夫。在他的带领下,省教育厅下发的《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非全日制教育管理的通知》精神贯彻到了每个县级农广校。经过不懈努力,2010年,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被省教育厅列为21所省属中等职业学校之一。2011年统一使用“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电子注册管理,学校管理更加规范。
2010—2012年期间,福建省各级农广校以培养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实施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组织福建省农村千名村主干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该项培训计划以村主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民技术员、种养大户、生产能人等为培养重点,完成中专学历教育招生6091人,毕业5088人,为福建农村培养了一支农村带头人队伍,造就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2011年,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被评为全国农广校系统中等职业教育先进集体。
探索适合农民需要的教育培训,是农广校有别于其它培训机构的一大特色。黄校长在一手抓好中专学历教育的同时,一手着力推动开展农民培训。他指导农广校积极参与涉农培训项目,主动融入当地工作,按照“一乡一企”、“一村一品”的规模设置教学班,根据农时季节、生产周期和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课时教学内容,采用互动形式授课。2010—2012年,全省农广校组织实施村级农民技术员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三进村”行动、农业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等培训,适时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冬春农民大培训等专题培训,累计承担开展阳光工程培训2.63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68.9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710人次,为福建农村输送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开展过程中,黄校长不辞辛苦、亲力亲为,他的足迹踏遍了福建的山山水水。
着力创新,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进村入户
拓展教学功能、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农民教育培训平台,是黄校长多年的心愿。在农业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中,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积极配合省农办、省农科院,充分借力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等系统,打造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广大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培训,轻点鼠标就可以接受专家的指点。
黄校长敏锐地看到,把职业教育直接办到农村,把课堂搬到农民家门口,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是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突破发展的方向。近3年来,福建省农广校送培训教师进村、送媒体资源进村,在村里开设教学班,建立了固定课堂、田间课堂(实训基地)、空中课堂、流动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出发,采取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目前,福建省农广校已在全省建立送教下乡示范村18个,为解决农民受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示范。其中,全省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示范村是长汀县馆前镇坪浦村,该村村部独立建立两层楼200平方米教室,配备有电视、电脑、科技书屋、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用于开设“固定课堂”,并在田间设立塑料大棚,用于开设“田间课堂”,县农广校教学班和冬春科技大培训都设在此。农民白天可以在田里或外面打工,而晚上则可以来“固定课堂”上课,这种方式深受群众欢迎。而“田间课堂”则创新性地进行农民点单培训、互动形式培训、点评式培训、田间实践培训、趣味性培训以及晚间交流式培训,许多农民对晚间交流式培训的模式特别感兴趣,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样的培训我们天天都想来”。
回首过去的七年,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始终坚持有为有位,积极参与,主动融入,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成为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力军。每念及此,黄轮的脸上挂满了欣慰和自豪。展望下一个7年,乘着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东风,在年轻一代农广人手中,农广校又将创造多少新的奇迹,黄轮的心中又充满了憧憬和期待。
开拓创新,营造有利于农民培育事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农民教育培训是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黄校长深知政策支持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多年来,他主动争取组织、编办、财政、劳动、教育、农办、农业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促进农广校与多部门协作、联合办学。福建省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下发了一系列促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和农广校建设的法规、文件或政策,黄校长抓住机遇,为学校先后争取到国家、省有关农民职业教育、农民培训政策和项目以及省财政专项投入。2010年,福建省委组织部、省农办、教育厅、农业厅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全省千名村主干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通知》,明确依托省农广校开展全省村主干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每年每人省级财政补贴800元,补助3年。当年农广校招收村主干学员1096名,县级农广校基础建设得到明显改善。在全国农广校成立30周年大会上,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被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
多年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必须通过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来解决农村后备劳动力短缺的问题。黄校长清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很多农村的初中毕业生不再继续上学,而进入社会后没有一技之长,又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容易误入歧途,对社会、家庭、个人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对于农村广大的初中毕业生群体来说,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尤为重要,能增大他们继续受教育的几率。黄校长多次找有关部门汇报、沟通、说明,竭力争取政府对非全日制教育免学费政策。2011年,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促成福建省财政厅、教育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实施办法的通知》,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对所有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的正式学籍学生,包括全日制、非全日制所有专业学生(含省农广校学生)全部免交学费,由财政按每生每学年12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该文件是全国首个省级政府部门出台非全日制免学费文件,解决了长期制约农广校发展的办学资金紧缺问题,也为全国农广校体系非全日制学生实行免学费补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突出重点,发展有特色的全省农民教育培训事业
黄校长深知有为才有位。在他和学校班子的带领下,农广校立足福建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培训,努力构建覆盖全省农村的教育培训体系。现在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学校社会形象良好,中专学历教育、农民培训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全省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力。
中专学历教育是农广校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几年来,黄校长始终抓住中专招生不放松,并在规范教学和管理上下功夫。在他的带领下,省教育厅下发的《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非全日制教育管理的通知》精神贯彻到了每个县级农广校。经过不懈努力,2010年,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被省教育厅列为21所省属中等职业学校之一。2011年统一使用“福建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电子注册管理,学校管理更加规范。
2010—2012年期间,福建省各级农广校以培养新型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实施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组织福建省农村千名村主干参加中等职业学历教育。该项培训计划以村主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民技术员、种养大户、生产能人等为培养重点,完成中专学历教育招生6091人,毕业5088人,为福建农村培养了一支农村带头人队伍,造就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2011年,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被评为全国农广校系统中等职业教育先进集体。
探索适合农民需要的教育培训,是农广校有别于其它培训机构的一大特色。黄校长在一手抓好中专学历教育的同时,一手着力推动开展农民培训。他指导农广校积极参与涉农培训项目,主动融入当地工作,按照“一乡一企”、“一村一品”的规模设置教学班,根据农时季节、生产周期和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课时教学内容,采用互动形式授课。2010—2012年,全省农广校组织实施村级农民技术员培训、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三进村”行动、农业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等培训,适时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冬春农民大培训等专题培训,累计承担开展阳光工程培训2.63万人次,农民实用技术培训68.9万人次,职业技能鉴定710人次,为福建农村输送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开展过程中,黄校长不辞辛苦、亲力亲为,他的足迹踏遍了福建的山山水水。
着力创新,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进村入户
拓展教学功能、创新教学模式,打造农民教育培训平台,是黄校长多年的心愿。在农业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中,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积极配合省农办、省农科院,充分借力福建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等系统,打造了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远程教育网络,使广大农民朋友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培训,轻点鼠标就可以接受专家的指点。
黄校长敏锐地看到,把职业教育直接办到农村,把课堂搬到农民家门口,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是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突破发展的方向。近3年来,福建省农广校送培训教师进村、送媒体资源进村,在村里开设教学班,建立了固定课堂、田间课堂(实训基地)、空中课堂、流动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出发,采取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目前,福建省农广校已在全省建立送教下乡示范村18个,为解决农民受教育培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示范。其中,全省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示范村是长汀县馆前镇坪浦村,该村村部独立建立两层楼200平方米教室,配备有电视、电脑、科技书屋、阅览室、棋牌室、乒乓球室,用于开设“固定课堂”,并在田间设立塑料大棚,用于开设“田间课堂”,县农广校教学班和冬春科技大培训都设在此。农民白天可以在田里或外面打工,而晚上则可以来“固定课堂”上课,这种方式深受群众欢迎。而“田间课堂”则创新性地进行农民点单培训、互动形式培训、点评式培训、田间实践培训、趣味性培训以及晚间交流式培训,许多农民对晚间交流式培训的模式特别感兴趣,用他们的话来说,“这样的培训我们天天都想来”。
回首过去的七年,福建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始终坚持有为有位,积极参与,主动融入,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成为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力军。每念及此,黄轮的脸上挂满了欣慰和自豪。展望下一个7年,乘着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东风,在年轻一代农广人手中,农广校又将创造多少新的奇迹,黄轮的心中又充满了憧憬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