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有圣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们中国经济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的“小时候背的东西往往可以记一辈子,而且背得多了,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甚至可以起相当大的影响。”这些足以说明读的重要性,的确,读能理解课文,读能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读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读能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一、树立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重视语文实践,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过去的阅读教学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努力地把自己所知的一份塞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表面上追求了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实际上知识没有得到内化,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这种“教师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忽视了语言文字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语感。”但我们又不能片面地认为阅读教学就不需要传授知识,不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反而就是让学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要把传授知识,理解知识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它们两者不是水油分离,完全割裂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遵循这一规律,摆正两者的关系,寻找两者的最佳坐标点,才能避免教师分析乏味,学生读得乏味,才能改变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二、读能理解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它告诉我们: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活动;读时重视过程注重内容,重视方法指导。具体操作如下:
1、自读:自读时要求学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分析比较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工具书理解词义。
2、初读:初读时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如:①从课题上你想了解到什么。②课文写了什么人。③课文叙述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④课文描写了何处景物,描写了那几处景物。等等。对上述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或写出自己的疑问,等老师讲解与学生讨论。
3、精读:精读课文时要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读时必须抓住课文的关键,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选择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地方多读:①读文章结构的句子,如:开头的总起句,中间的过渡句,结尾的点明文章中心句。②读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③读优美的词句,让学生说说好在哪里,重视学生的见解,注重学生的体验。
4、研读:探究课文的特色,可以是课文结构,写作的特色,也可以是写得好的词、句、段。
实践证明:按照“自读——初读——精读——研读”过程,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一过程体现了新课标的人文性,也体现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的过程和方法,给学生创造了一边读一边思考研究,一边读一边说的机会,从语文实践中培养了自学、阅读、创新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读能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有的人认为:数学课主要是“分析”解决“懂不懂”的问题,历史课主要是“阐述”解决“知不知”的问题,而语文课主要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即语文课所需要的不是“理解”,也不是“认识”,而是“训练”,这体现新课标“三个维度”训练之一。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已成为目前语文界同仁的共识。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听、说、读、写能力只有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中形成,而对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读。
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因素,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摸索记忆的规律,加上声音、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手段的配合,在一边读一边想中,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会层层加深,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境地。
具体训练的方法:
1、在学诗时,教师读前一句,学生读后一句,或教师读后一句,学生读前一句。这样反复的进行,学生就有不同的感悟。
2、有意将文章细节写好的地方留出来,让学生通过读、说、找、演、想使学生入情入境。如教《凡卡》第八自然段:“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娘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a. 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读后说说写凡卡的哪三个方面,〈挨打、挨饿、挨冻〉。b. 让学生找一找怎样挨打(“揪、拖、揍、戳、打”一串动作)。怎样挨饿,〈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怎样挨冻(睡过道)。c. 让学生演一演,揪、拖、揍、戳、打的动作。d. 让学生想一想,想想挨打的画面,挨饿、受冻的情景有了这样的训练,学生内心深处有所感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真正体会凡卡过着悲惨非人的生活。
3、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精心设计练习。如教《一夜的工作》后。a. 课文写总理哪三个方面(工作认真、工作劳苦、生活简朴)。b. 课文哪部分体现总理工作认真,找出来读读(看、画、想、问四个动词。)c. 课文哪些重点句体现总理工作劳苦(一夜审阅一尺来高的文件,直到公鸡叫明)。d. 课文哪些重点句体现总理生活简朴(吃花生米、喝绿茶、办公设施极其简单)。有了这样的训练,总理的形象就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就由然而生。
通过以上方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活跃,语言文字得到训练,我们何乐不为呢?
我从这里体会到读不仅是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催化剂,而且还会使学生良好的道德去影响身边的许多人,产生意料不到的社会效应。
总之,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符合课标指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教学有法,又无定法,只要我们努力探索,锲而不舍,与时俱进,不断发现规律,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去营造快乐的课堂,使学生“乐学之,会学之”,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
一、树立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重视语文实践,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过去的阅读教学重知识的传授,教师努力地把自己所知的一份塞给学生,学生死记硬背,表面上追求了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实际上知识没有得到内化,能力没有得到提高,这种“教师的繁琐分析代替学生的语文实践,忽视了语言文字训练,忽视了培养学生语感。”但我们又不能片面地认为阅读教学就不需要传授知识,不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反而就是让学生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我们要把传授知识,理解知识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它们两者不是水油分离,完全割裂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存,相辅相成的,遵循这一规律,摆正两者的关系,寻找两者的最佳坐标点,才能避免教师分析乏味,学生读得乏味,才能改变阅读教学费时低效的现状,获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二、读能理解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到:“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它告诉我们:读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活动,也是最重要的教学活动;读时重视过程注重内容,重视方法指导。具体操作如下:
1、自读:自读时要求学生标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读准字音,分析比较字形,联系上下文或借工具书理解词义。
2、初读:初读时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如:①从课题上你想了解到什么。②课文写了什么人。③课文叙述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④课文描写了何处景物,描写了那几处景物。等等。对上述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记号"?"或写出自己的疑问,等老师讲解与学生讨论。
3、精读:精读课文时要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进行。读时必须抓住课文的关键,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选择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地方多读:①读文章结构的句子,如:开头的总起句,中间的过渡句,结尾的点明文章中心句。②读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③读优美的词句,让学生说说好在哪里,重视学生的见解,注重学生的体验。
4、研读:探究课文的特色,可以是课文结构,写作的特色,也可以是写得好的词、句、段。
实践证明:按照“自读——初读——精读——研读”过程,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一过程体现了新课标的人文性,也体现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的过程和方法,给学生创造了一边读一边思考研究,一边读一边说的机会,从语文实践中培养了自学、阅读、创新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读能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有的人认为:数学课主要是“分析”解决“懂不懂”的问题,历史课主要是“阐述”解决“知不知”的问题,而语文课主要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即语文课所需要的不是“理解”,也不是“认识”,而是“训练”,这体现新课标“三个维度”训练之一。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已成为目前语文界同仁的共识。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听、说、读、写能力只有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中形成,而对语言文字训练就要读。
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等因素,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摸索记忆的规律,加上声音、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手段的配合,在一边读一边想中,对字词句的理解、感悟会层层加深,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境地。
具体训练的方法:
1、在学诗时,教师读前一句,学生读后一句,或教师读后一句,学生读前一句。这样反复的进行,学生就有不同的感悟。
2、有意将文章细节写好的地方留出来,让学生通过读、说、找、演、想使学生入情入境。如教《凡卡》第八自然段:“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娘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a. 让学生反复地朗读,读后说说写凡卡的哪三个方面,〈挨打、挨饿、挨冻〉。b. 让学生找一找怎样挨打(“揪、拖、揍、戳、打”一串动作)。怎样挨饿,〈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怎样挨冻(睡过道)。c. 让学生演一演,揪、拖、揍、戳、打的动作。d. 让学生想一想,想想挨打的画面,挨饿、受冻的情景有了这样的训练,学生内心深处有所感动,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强烈共鸣,真正体会凡卡过着悲惨非人的生活。
3、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精心设计练习。如教《一夜的工作》后。a. 课文写总理哪三个方面(工作认真、工作劳苦、生活简朴)。b. 课文哪部分体现总理工作认真,找出来读读(看、画、想、问四个动词。)c. 课文哪些重点句体现总理工作劳苦(一夜审阅一尺来高的文件,直到公鸡叫明)。d. 课文哪些重点句体现总理生活简朴(吃花生米、喝绿茶、办公设施极其简单)。有了这样的训练,总理的形象就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对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就由然而生。
通过以上方法,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课堂活跃,语言文字得到训练,我们何乐不为呢?
我从这里体会到读不仅是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催化剂,而且还会使学生良好的道德去影响身边的许多人,产生意料不到的社会效应。
总之,阅读教学,以读为本,符合课标指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教学有法,又无定法,只要我们努力探索,锲而不舍,与时俱进,不断发现规律,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去营造快乐的课堂,使学生“乐学之,会学之”,把他们培养成为新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