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方针,给大学生的就业指出了方向。各高校都很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但我国大学生走向创业之路的很少,成功创业的更少。为了让更多的大学生成功创业,我国的创业教育应该从中小学抓起,要重视对学生创业精神特别是企业家精神的培养,要建立专业化的创业师资队伍,要建立和完善创业的社会配套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据统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60万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公司纷纷进行了裁员,就业岗位明显减少,大学生“就业难”会更加突出。
“创业”一词是目前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悄然兴起。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不但给大学生的就业指出了方向,也给高校培养人才指明了道路。现在,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尽管各高校在大力开展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但是,很多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进行创业的还很少。有的认为创业就是“挣钱”、就是“赢利”、就是“创办公司”。很多大学生是在不能就业时才想到创业,还有的是宁可失业也不会选择创业。在创业道路上举步维艰、浅尝辄止,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人数还不足大学生人数的1%,而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更少。
那么,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让更多的大学生成功创业?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业教育应该从中小学抓起,把创业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的整个体系中
目前,在就业导向下,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倍受关注,成为一大热点。但我国的创业教育很多是在大学阶段开始的,在中小学阶段很少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很多大学生在进校之前很少听说过创业,对创业很陌生,他们很多人把“创业等同于就业”,认为创业就是就业,对创业认识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叫大学生去创业、去成功创业谈何容易?因此,笔者认为,对我国学生的创业教育应该下移端口,要从中小学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如果中小学对学生的创业教育缺失的话,那么,在大学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犹如“空中楼阁”,是不会取得满意效果的。
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已经开展好几年了,但实际效果很差,参与到创业行列的大学生很少,每年只占毕业生人数的1%-2%,而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更是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想,这与我国中小学创业教育没有起好步、打好基础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国的创业教育应该从中小学开始,进行普及性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就知晓创业,懂得创业,有创业的意识,对创业有浓厚的兴趣,树立创业信心。这样,到大学时才不会陌生,才会付诸行动。
在基础教育中,创业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学生兴趣、培育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目标,学习一些简单的创业知识、职业技能。在高中阶段,应该开设一些职业教育的课程,让学生参加一些商业培训,请知名企业家作创业报告,传授做生意的诀窍,讲述创业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总之,让学生从小就接受创业教育,有创业的意识,培养创业的兴趣,树立创业的信心,提高创业能力,把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整个体系中去。
二、创业教育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与创新的过程,它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会面临激烈的竞争、生存的考验。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资金缺乏,企业运营知识欠缺,社会资源处于劣势,要想获胜,只有靠创新来弥补。创新是创业的灵魂,没有创新很难获得目标市场的青睐,也很难拥有自己的市场。只有在思想、项目、技术、产品、营销、管理、服务等方面创新,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并不是要教给学生有关创业的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也不是要叫大学生在校期间去开办一个企业,成为“商人”“老板”“企业家”,而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企业家精神是创业精神的核心。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呢?有学者研究,企业家精神内涵主要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学习精神、执着精神、诚信精神、实干精神和承担风险的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大学生创业必备的素质。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利用好课堂。创业精神教育必须有一定的教育载体,课堂就是最好的载体,要利用好课堂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教育。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程开发。要设置好课程的目标,其核心目标是培育企业家精神。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等;让学生了解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是一个艰苦曲折的过程,其间要经历各种辛酸与磨难;让学生体验他人在创业过程中的成功、失败、艰辛、喜悦等,懂得在创业过程中要有无所畏惧的勇气、百折不饶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良好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等,对创业有强烈的愿望、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去,把创业活动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还要设置好课程内容。要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必须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体现企业家精神的内容,就是要有吃苦精神、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和承担风险的精神等。
二是引入成功企业家创业的鲜明案例。邀请企业家进课堂,给大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业过程,让企业家们现身说法,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家,让学生感知到创业就在身边,创业不是神话,让学生树立起创业的信心,只要努力,自己也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创业大赛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对项目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开拓新思维、创造新事物,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执着精神、冒险精神、承担风险的精神。
三、建立专业化的创业师资队伍
目前,各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由其他课的老师兼任,很少有教师专门从事过创业活动,对创业流程不知晓,对企业运营不熟悉,他们既缺乏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也缺乏丰富创业实践经历,教学方式、方法、内容与专业课教学没有多大的差别。很多教师只能纸上谈兵,是理论上的“高人”,实践上的“矮子”,市场上的“盲人”,对学生的创业缺乏现实的、实质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建树教授曾指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一般来说比其他课程更强,这就需要有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更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来给学生上课。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创业教育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因此,各高校要把选拔与培养优秀的创业师资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一方面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要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去兼职,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去,增加实践经验,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强化自身的市场意识、机遇意识与创业意识;还可以鼓励一些有潜质的优秀青年教师直接进行创业实践,参与到创业洪流中去,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是“请进来”,要聘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把自身生动的创业案例带进来,把身边的创业事例引进来,给学生上创业实践案例课,介绍经营企业的经验教训,创办企业的具体步骤和程序,讲述创业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这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点燃学生的创业欲望,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一批专兼结合的具有专业化创业实践教学的师资,提高培养创业人才的质量。
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配套体系
大学生在创业时,会遇到相当多的困难。资金缺乏,风险投资较弱,社会关系薄弱,企业管理经验不足,尊重创业与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不浓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创业的成功率。因此,政府、社会和学校必须努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配套体系。
1、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失败,成功创业的很少,有时还可能全军覆没。如果对创业失败的大学生以打击、嗤笑、讥讽,那么很少有人会走上创业之路,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创业、鼓励创业、创业光荣的舆论导向,让那些勇于创新、不怕失败、勇于创业的大学生得到尊重。要形成谁创业谁光荣的社会氛围,给受到挫折、失败的创业者以理解与支持。各界媒体要对创业失败的案例进行理性的报道和分析,作出正确的评价,朝正面的方向进行引导引导,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2、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教学,它的实践性很强。创业实践基地是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这对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政府、高校应协同努力为大学生建立好创业实践基地,实施校企合作、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寻找项目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企业管理、企业运营全过程进行模拟。对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创业项目应该提供基地,让学生在校就进行创业,对创业全过程给予指导、帮助,这样提供给学生的创业信息更加感性和直接,更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并聘请企业家到基地为学生传经送宝,作创业报告、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创业项目的选择、企业的创办过程、业务处理的流程及规划、企业机构的设置和运作方法;教给学生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创业融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承受风险的意识、脚踏实地的作风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他们驾奴市场、灵活经营的能力,为以后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资金支持。资金问题是大学生创业的“瓶颈”问题,大学生本身缺乏经济基础,没有资金来源,在融资方面又缺少经验,信用不是很好,获得社会资金很困难,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创业启动金而不能创业。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的政策,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政策很难得到全面的落实。为了解决“瓶颈”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基金可源于政府、社会、银行、高校等,每年从其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启动金。二是设立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我国政府虽然已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贷款门槛过高、手续繁琐、数额较小等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缺乏的问题,对大学生创业激励不大。因此,国家应该创设更加有利的条件,简化贷款手续,降低门槛,扩大贷款额等方法,更加方便地、优惠地给大学生创业提供贷款。三是引入社会风险投资基金,创业也是需要风险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认真精神有一定作用的,也可以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困难,以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困难。四是鼓励社会投资家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工商、税务部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减免费用。总之,对大学生创业的启动资金要提供宽松的环境,政策支持力度须进一步加大,鼓励大学生积极走向创业之路。
参考文献
[1]谢纳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2]董光磊.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2.
[3]王晓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作者简介:张明远(1974-),男,硕士,现供职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据统计,201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60万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少公司纷纷进行了裁员,就业岗位明显减少,大学生“就业难”会更加突出。
“创业”一词是目前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悄然兴起。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不但给大学生的就业指出了方向,也给高校培养人才指明了道路。现在,各高校都比较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尽管各高校在大力开展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但是,很多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进行创业的还很少。有的认为创业就是“挣钱”、就是“赢利”、就是“创办公司”。很多大学生是在不能就业时才想到创业,还有的是宁可失业也不会选择创业。在创业道路上举步维艰、浅尝辄止,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人数还不足大学生人数的1%,而成功创业的大学生更少。
那么,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走上创业之路,让更多的大学生成功创业?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业教育应该从中小学抓起,把创业教育纳入到国民教育的整个体系中
目前,在就业导向下,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倍受关注,成为一大热点。但我国的创业教育很多是在大学阶段开始的,在中小学阶段很少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很多大学生在进校之前很少听说过创业,对创业很陌生,他们很多人把“创业等同于就业”,认为创业就是就业,对创业认识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叫大学生去创业、去成功创业谈何容易?因此,笔者认为,对我国学生的创业教育应该下移端口,要从中小学开始,从基础教育开始。如果中小学对学生的创业教育缺失的话,那么,在大学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犹如“空中楼阁”,是不会取得满意效果的。
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已经开展好几年了,但实际效果很差,参与到创业行列的大学生很少,每年只占毕业生人数的1%-2%,而创业成功的大学生更是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想,这与我国中小学创业教育没有起好步、打好基础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国的创业教育应该从中小学开始,进行普及性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就知晓创业,懂得创业,有创业的意识,对创业有浓厚的兴趣,树立创业信心。这样,到大学时才不会陌生,才会付诸行动。
在基础教育中,创业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学生兴趣、培育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目标,学习一些简单的创业知识、职业技能。在高中阶段,应该开设一些职业教育的课程,让学生参加一些商业培训,请知名企业家作创业报告,传授做生意的诀窍,讲述创业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总之,让学生从小就接受创业教育,有创业的意识,培养创业的兴趣,树立创业的信心,提高创业能力,把创业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整个体系中去。
二、创业教育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
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与创新的过程,它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会面临激烈的竞争、生存的考验。大学生创业,经验不足,资金缺乏,企业运营知识欠缺,社会资源处于劣势,要想获胜,只有靠创新来弥补。创新是创业的灵魂,没有创新很难获得目标市场的青睐,也很难拥有自己的市场。只有在思想、项目、技术、产品、营销、管理、服务等方面创新,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创业教育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并不是要教给学生有关创业的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也不是要叫大学生在校期间去开办一个企业,成为“商人”“老板”“企业家”,而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的培养。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是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企业家精神是创业精神的核心。什么是企业家精神呢?有学者研究,企业家精神内涵主要有创新精神、冒险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学习精神、执着精神、诚信精神、实干精神和承担风险的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大学生创业必备的素质。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利用好课堂。创业精神教育必须有一定的教育载体,课堂就是最好的载体,要利用好课堂对学生进行创业精神教育。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课程开发。要设置好课程的目标,其核心目标是培育企业家精神。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精神、了解创业知识、体验创业过程、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等;让学生了解创业的本质是创新,创业是一个艰苦曲折的过程,其间要经历各种辛酸与磨难;让学生体验他人在创业过程中的成功、失败、艰辛、喜悦等,懂得在创业过程中要有无所畏惧的勇气、百折不饶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良好协同合作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机遇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竞争意识等,对创业有强烈的愿望、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创业活动中去,把创业活动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同时,还要设置好课程内容。要培养大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必须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体现企业家精神的内容,就是要有吃苦精神、冒险精神、创业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和承担风险的精神等。
二是引入成功企业家创业的鲜明案例。邀请企业家进课堂,给大学生讲述自己的创业过程,让企业家们现身说法,让学生零距离接触企业家,让学生感知到创业就在身边,创业不是神话,让学生树立起创业的信心,只要努力,自己也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
三是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创业大赛中,大学生可以通过对项目进行创造性地思考和实践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开拓新思维、创造新事物,可以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执着精神、冒险精神、承担风险的精神。
三、建立专业化的创业师资队伍
目前,各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由其他课的老师兼任,很少有教师专门从事过创业活动,对创业流程不知晓,对企业运营不熟悉,他们既缺乏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也缺乏丰富创业实践经历,教学方式、方法、内容与专业课教学没有多大的差别。很多教师只能纸上谈兵,是理论上的“高人”,实践上的“矮子”,市场上的“盲人”,对学生的创业缺乏现实的、实质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高建树教授曾指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一般来说比其他课程更强,这就需要有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更需要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来给学生上课。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创业教育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创业师资队伍,因此,各高校要把选拔与培养优秀的创业师资提到重要的日程上来。一方面要加强对创业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去”,要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去兼职,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去,增加实践经验,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强化自身的市场意识、机遇意识与创业意识;还可以鼓励一些有潜质的优秀青年教师直接进行创业实践,参与到创业洪流中去,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是“请进来”,要聘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成功的创业者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把自身生动的创业案例带进来,把身边的创业事例引进来,给学生上创业实践案例课,介绍经营企业的经验教训,创办企业的具体步骤和程序,讲述创业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这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点燃学生的创业欲望,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一批专兼结合的具有专业化创业实践教学的师资,提高培养创业人才的质量。
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配套体系
大学生在创业时,会遇到相当多的困难。资金缺乏,风险投资较弱,社会关系薄弱,企业管理经验不足,尊重创业与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不浓等,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创业的成功率。因此,政府、社会和学校必须努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配套体系。
1、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一些挫折与失败,成功创业的很少,有时还可能全军覆没。如果对创业失败的大学生以打击、嗤笑、讥讽,那么很少有人会走上创业之路,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创业、鼓励创业、创业光荣的舆论导向,让那些勇于创新、不怕失败、勇于创业的大学生得到尊重。要形成谁创业谁光荣的社会氛围,给受到挫折、失败的创业者以理解与支持。各界媒体要对创业失败的案例进行理性的报道和分析,作出正确的评价,朝正面的方向进行引导引导,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2、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业教育是一种开放性教学,它的实践性很强。创业实践基地是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这对提升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政府、高校应协同努力为大学生建立好创业实践基地,实施校企合作、创业模拟和创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寻找项目到制定创业计划,组建创业团队、进行企业管理、企业运营全过程进行模拟。对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创业项目应该提供基地,让学生在校就进行创业,对创业全过程给予指导、帮助,这样提供给学生的创业信息更加感性和直接,更能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并聘请企业家到基地为学生传经送宝,作创业报告、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创业项目的选择、企业的创办过程、业务处理的流程及规划、企业机构的设置和运作方法;教给学生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创业融资、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承受风险的意识、脚踏实地的作风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他们驾奴市场、灵活经营的能力,为以后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资金支持。资金问题是大学生创业的“瓶颈”问题,大学生本身缺乏经济基础,没有资金来源,在融资方面又缺少经验,信用不是很好,获得社会资金很困难,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创业启动金而不能创业。尽管国家出台了许多优惠的政策,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些政策很难得到全面的落实。为了解决“瓶颈”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基金可源于政府、社会、银行、高校等,每年从其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基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创业启动金。二是设立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我国政府虽然已实施了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贷款门槛过高、手续繁琐、数额较小等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缺乏的问题,对大学生创业激励不大。因此,国家应该创设更加有利的条件,简化贷款手续,降低门槛,扩大贷款额等方法,更加方便地、优惠地给大学生创业提供贷款。三是引入社会风险投资基金,创业也是需要风险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冒险精神、认真精神有一定作用的,也可以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困难,以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的困难。四是鼓励社会投资家扶持大学生创业项目,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五是工商、税务部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减免费用。总之,对大学生创业的启动资金要提供宽松的环境,政策支持力度须进一步加大,鼓励大学生积极走向创业之路。
参考文献
[1]谢纳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2]董光磊.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2.
[3]王晓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作者简介:张明远(1974-),男,硕士,现供职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经济管理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