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思惑,以学定教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c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正方体表面积》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在观察课堂及与执教老师的交谈中,发现教师在执教此课时会有如下困惑。
  例题:教材P17练习四的第1题(如图)。
  对于此题,教师在教学时通常会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在教学完例题后再来完成,二是开门见山地先解决再教学例题。两种方式各有其可取性,前者倾向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后者考虑到能求每个面面积是正确计算表面积的前提,为新知学习作了能力的铺垫。但两种方式又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对于前者,学生都能求表面积了,再单独练习此题,练习的层次性很难体现,因此教师即使安排此练习,理由往往都是“因为是教材安排所以要练习”。对于后者,课堂起始就让学生计算各面面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而且铺垫痕迹明显。此题应该怎么处理?
  本课的知识目标有两个:一是理解什么是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二是能正确计算表面积。对于表面积意义的理解,学生不存在认知困难,因此,此课的大部分时间应安排计算表面积。练什么,怎么练?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老师同样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追求深度,二是追求变化。追求深度者往往在计算方法上下工夫,采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用“底面周长×高 2底面面积”方法计算。追求变化者安排了根据实际情况求表面积,也就是把教材安排的第二课时放在此课一起学习。此课练习应该练什么?
  在与老师的交流中,总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这节课上不出什么新意。此课如何上出新意?
  要解决如上困惑,应该从“学习起点” “学习要点” “学习定位”三方面分析。
  1.学习起点。表面积的意义(长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学生完全有能力理解,理解了表面积也就能独立计算表面积。因此,此课应该定位于“问题驱动下自主学习”。
  2.学习要点。能正确计算各个面的面积是此课的关键。尽管学生能独立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但在立体图形中找到平面图形及相应的长和宽还属首次,对于空间想象力弱的学生而言,很难准确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是他们学习此课的最大障碍。
  3.学习定位。从单一知识角度而言,本课只是表面积的意义与计算,但如果把学习视觉放眼于整个图形领域,它从属于“图形的测量”。从认识图形角度看,认识一个图形一般是先认识这个图形的特征,再对图形进行测量。因此,教师视觉应定位于认识图形的一般过程,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让学生经历图形认识的过程。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可以这样教学《长正方体的表面积》。
  一、新授:立足整体,把握关键
  课始,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回忆学习平面图形的过程:我们是先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再学习长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其实,认识同类事物往往会经历同样的过程,认识平面图形我们经历了“认识特征”— “计算周长面积”的过程,立体图形同样如此。你看,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正方体的特征,想一想,长正方体有怎样的特征(为学习表面积作知识准备)。接着,出示一个长方体(并注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你能计算这个长方体的什么?(把学生的思维视角引向测量)受长正方形的影响,学生基本能想到求棱长总和、各面面积以及表面积。这里要关注两点:第一,长方体是立体图形,不再是“四周”,“周长”一词不能准确表述各棱长度,因此用“棱长总和”比较合适。第二,要充分交流怎样求各面面积。可以通过交流的方式展开,你能计算哪面面积?怎样计算?给了你三个数据,你为什么偏用这两个数据相乘而不乘第三个数据?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排除干扰条件,明晰“体”中的“面”,从而培养空间感。最后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练习:立足基本,关注能力
  作为长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起始课,巩固一般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是根本。“底面周长×高 2底面面积”的方法可遇而不可求。根据实际情况求表面积显然应在熟练此课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作为本课练习,教师应该关注的是计算的“灵活性”。另外培养学生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计算也是练习的要点之一。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只有充分了解学习起点,深刻剖析学习要点,准确把握学习定位,才能真正触及学生学习的脉搏,从而呈现生动的、有效的学习过程。
其他文献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目标设定为:学生会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能借助图分析数量关系并解决问题。许多教师片面认为: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用列表整理求图形面积的经验,所以用画图策略研究也是轻而易举的。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导致我们在画图教学时疏忽了学生的现实起点,使得教学中出现了不应有的缺陷。  【一次失败的课堂教学再现】  一、谈话引入,复习铺垫  师:(呈现一
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便是成为专家型教师。为此,我校从2007年起就启动了“中青年教师定向发展工程”,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通过几年的培养,涌现出一批德才兼备的教育骨干,他们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也引领丁小教育蓬勃发展,撑起了新丁小一片蔚蓝的晴空。在培养过程中,我们发现专家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有如春笋拔节,只有不断突破自我,迎接挑战,方能冲破泥土,拥抱蓝天。今天,从众多教师的
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社会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其目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质疑是一切发现和创新的奠基石,是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具体表现。孔子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可见,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对语文学习及小学生的自身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培养良好的质疑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窗外杨柳依依,鲜花绚烂。手捧《追梦的岁月》,心儿随着“清晨的那抹笑”等待陌上花开。伴着“晌午的那缕风”缓缓行过阡陌,携着“傍晚的那片霞”映入心扉,品着“深夜的那壶茶”,更令我心荡涟漪,情愫萦绕。  沉浸于《追梦的岁月》,从那飘出淡墨清香的文字,读懂了65位老师对教育的真诚与痴情;读懂了他们对学生的柔情与等待;读懂了他们心灵的碰撞、情谊的火花;读懂了他们追梦的人生——爱的微笑。《
“合作学习”是一种建立在互助合作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它是教师组织下的学生间的合作,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同学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开展的学习方式。它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培养了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此学习方式本人已在各学段美术课中展开,效
【教学目标】  1.和刘老师学做人:做有理想、有追求、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  2.和苏叔阳学作文:领悟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事业、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2.学习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特点,学会抓住典型
韵文,讲究韵律的文学体裁,用韵律格式写成的文章,指有韵的文体,与散文相对,如诗、赋、词、曲、现代的诗歌等。在小学语文教材里韵文以古诗词、现代诗、民谣、儿歌等形式呈现。这一类型文章的主要特点就是内容上高度凝练,讲究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意味。  韵文类文章最有代表性的是古典诗词。古诗词是我国文学殿堂里最宝贵、最璀璨的明珠。《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了小学阶段学生应背诵的古诗词篇目共计
语文是丰富丰盈的,它的“身体”里有许多宝藏:形象美、神韵美、空灵美、朴拙美、理趣美……它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激发我们的兴趣,提升我们做人的品位和境界,使我们产生情感共鸣,在审美愉悦中主动变得美丽。可现在有的课堂,文本被老师分析得支离破碎,没有美感可言。  名师的课堂值得我们借鉴,如窦桂梅老师的没有“围场”的课堂,和孩子们围坐一圈,柏拉图式的谈话,闲闲地叙,淡淡地笑——漫谈、朗读、解句、拓
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回忆了童年时,在夏夜美妙的月光下,院子里干草堆旁,母亲搂着“我”唱歌谣、讲神话故事和猜谜语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养育和启蒙之恩的美好追忆。  诗意的月光下,母亲搂着“我”,唱着动听的歌谣, “我”忘却了夏夜的燥热,沉醉在美妙的歌声中,让“我”充分感受亲人们对家乡、对生活的情感;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一个个优美的神话故事,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但是目前的教育状况令人不容乐观:老师为了追求平均分,为学生加班加点,却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家长为了孩子能考高分,家里所有的事全包了,让孩子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付出。就这样,“累坏”了家长,“压坏”了老师,“宠坏”了孩子。孩子心中刚刚萌发的爱的火焰,被老师和家长无情地扑灭了,而我们往往会责备现在的孩子唯我独尊。其实,爱的教育要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