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们很多言论均为新闻言论,常常是抓住某个新闻事实进行说理、进行生发,生发得好、有理、有深度,就能给人以启发,否则就属平平,效应比较差了。
以10月15日《解放日报》言论《“诺奖”冷板凳很长很长》为例,就是一篇写得比较好的言论。它抓住最近2007年诺贝尔奖在颁发中,从已颁发的五项奖为例,进行了生发。首先他从中国人常有的“诺奖离我们还有多远”的话题切入,引出这次几项诺奖的颁发都“太滞后了”,比如物理学奖得主费尔和格林贝格尔,他们的科研成果早在20年前就推出了,付诸实用也有十年之久,然而诺奖至今才颁发,这正应验了范文澜生前的那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搞学术探究的人就要有这种精神啊!作者这一推理真好、真妙,也真有深度。因为从这次已颁发的五项奖与得主成果的诞生之间已相隔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甚至四十几年(这次得文学奖的那位88岁的英国老太太莱辛,其实她鼎盛时期的作品都发表在40年前——请见10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40年后,诺文学奖想起莱辛》)。而这一核心理念的推出,恰恰是本人这几天看诺贝尔奖一个奖项颁发的新闻时没有感觉到的,读新闻时只关注物理奖、化学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得主是谁,是哪国的人氏,年纪多大,她甚名谁,或其科研成果是什么等等,更多的资料、背景就不会去旁及或思考。当然作为新闻这样报道已完成了任务,但事实的内涵,作为后人可见仁见智去生发,这就是言论、杂文之类所应起的作用了。现在上述这篇言论就能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给我们各行各业人士都带来了启发,说明搞各项事业都应有甘于寂寞、坐冷板凳的功夫,否则想一口吃出个大胖子,那近乎异想天开了。
所以,言论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国离诺奖还有多远”的话题,也就不言自明了。言外之意是不必老在“多远”上争来争去,关键要下足自己的功夫,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不要急功近利,诺奖总有一天也会光顾我们的!
以10月15日《解放日报》言论《“诺奖”冷板凳很长很长》为例,就是一篇写得比较好的言论。它抓住最近2007年诺贝尔奖在颁发中,从已颁发的五项奖为例,进行了生发。首先他从中国人常有的“诺奖离我们还有多远”的话题切入,引出这次几项诺奖的颁发都“太滞后了”,比如物理学奖得主费尔和格林贝格尔,他们的科研成果早在20年前就推出了,付诸实用也有十年之久,然而诺奖至今才颁发,这正应验了范文澜生前的那句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搞学术探究的人就要有这种精神啊!作者这一推理真好、真妙,也真有深度。因为从这次已颁发的五项奖与得主成果的诞生之间已相隔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甚至四十几年(这次得文学奖的那位88岁的英国老太太莱辛,其实她鼎盛时期的作品都发表在40年前——请见10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40年后,诺文学奖想起莱辛》)。而这一核心理念的推出,恰恰是本人这几天看诺贝尔奖一个奖项颁发的新闻时没有感觉到的,读新闻时只关注物理奖、化学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得主是谁,是哪国的人氏,年纪多大,她甚名谁,或其科研成果是什么等等,更多的资料、背景就不会去旁及或思考。当然作为新闻这样报道已完成了任务,但事实的内涵,作为后人可见仁见智去生发,这就是言论、杂文之类所应起的作用了。现在上述这篇言论就能见人之未见、言人之未言,给我们各行各业人士都带来了启发,说明搞各项事业都应有甘于寂寞、坐冷板凳的功夫,否则想一口吃出个大胖子,那近乎异想天开了。
所以,言论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国离诺奖还有多远”的话题,也就不言自明了。言外之意是不必老在“多远”上争来争去,关键要下足自己的功夫,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不要急功近利,诺奖总有一天也会光顾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