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作为公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其培养质量对充实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以及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西南大学学科教学(化学)专业为例,针对目前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培养的现状,提出了“一核三极”培养模式,以期有效解决教育硕士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其培养质量。该模式可为全面提高各专业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为公费师范生教育改革和实践助力。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一核三极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1-0058-04
2010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颁布,规定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部属师范大学考核后录取[1]。2018年3月,教育部为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故本文以下皆称公费师范生)。公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一政策是国家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考,是国家支持公费师范毕业生继续深造,促进其专业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渠道[2]。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关乎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更关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而,关注和提升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导师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高文财等[2]早在2015年就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概述,从政策、课程学习、导师指导和过程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各培养高校的不断努力,近几年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已有较大提高,但有些问题仍然值得关注。笔者通过对指导教师、管理者、部分在读和已毕业的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进行访谈,及对西南大学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在读和已毕业的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开展问卷调研(共发出问卷350份,收回320份),发现目前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中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考核趋于形式化
公费师范教育硕士属于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这就决定了其培养方案必须突出实践性,要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并与本科阶段所学课程相衔接[1]。但实际上目前的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对实践性原则的彰显不够,课程内容有学术化倾向[3]。我们针对“您认为现行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存在哪些不足”进行调研,结果显示75%的学生认为: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育理论课程较多,实际应用操作的课程较少,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不够。
设置课程考核是为了督促学生保质保量进行课程学习,检验其学习效果。但调研数据表明,学生普遍认为课程考核趋于形式化,且在其提交的教育实践报告研究的审阅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使得考核很难真正起到督促和评价的作用,导致考核效果不理想。
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特色决定了其学习方式一般为寒暑假集中面授和网络远程学习相结合,但实际上网络学习效果却不太理想,网络教学模式面临师生之间缺乏深层次教学交互的问题[4]。网络课程的学习一般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观看网络课程视频、完成线上作业及相关讨论等方式进行的,其考核中涉及的平台使用情况只是系统机械的对学生登录平台的学习次数、学习时长及学习轨迹等进行量化记载,对线上交流讨论情况及平时作业等却没能很好的做出客观评价,因此调研中教育硕士们普遍认为网络学习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导师队伍需加强建设,指导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对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5]。但访谈和调研的结果表明,急需加强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导师队伍数量不够,整体指导质量不高。导师队伍数量不够主要是指具有较好专业素养、对基础教育教学现状有一定了解和研究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导师数量以及受聘的中学一线教师不足。调研发现,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导师中有70%左右是学术型硕士生导师,这些导师在指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方面是很胜任的,但他们中很多不熟悉基础教育情况,他们在指导教育硕士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中学教学实践方面不太擅长。
双导师制是教育部倡导的针对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特点而提出的指导方式,是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制度,但事实上“双导师制”执行却不太理想,实施效果欠佳。比如在调研中问及“您在读的学校双导师制的执行情况如何”时,40%的学生回答是单一导师制。双导师制执行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学导师指导教育碩士的付出没有与其薪酬、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利益直接挂钩,使得中学导师的积极性不高,不能真正履行其指导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教育实践及学位论文的职责。
(三)毕业率偏低
西南大学学科教学(化学)专业每年招收150名左右的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而毕业率却不到40%。原因之一是部分教育硕士认为此硕士文凭对他们的用处不大,因而中途便放弃了答辩和毕业;其次是选题和论文的撰写质量低导致不能参加毕业答辩。
公费师范生在职读研是新时代我国创建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是探寻专业化、优质化教师教育体系的一次伟大实践。如果不及时解决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这一伟大实践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二、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一核三极”模式的构建 访谈和调研结果表明:高校及高校硕士生导师、中学和中学导师以及网络资源是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关键要素。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就是以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为核心(一核),由高校及高校硕士生导师、中学及中学导师和网络资源及网络学习平台组成三大培养极(简称三极),将这三大培养极科学、合理、有机地组织起来,围绕着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这一核心,为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的专业学习提供最优化的工作蓝图,即“一核三极”培养模式[6]。该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混合式培养模式,其显著特点是“三极性”,在三大培养极的协同合作中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每个培养极都是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专业素养的培养支撑,它们以各自的方式服务于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专业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独特的职能与责任。“一核三极”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构建优质的高校及高校导师培养极
高校及高校导师是公费师范毕业生在职读攻读教育硕士的条件性要素,是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驱动系统。首先,高校应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课程与教学论优质教师队伍,同时控制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招生规模,尽量杜绝“非专业”导师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现象。若短期内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则学校和相关学院应及时组织相关培训,对“非专业”导师进行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等理论的培训,培训他们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指导教育硕士。其次,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采取“专业课程+教育学课程+实践课程+综合课程”的模式。除了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学专业课程外,还应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在集中上课时段可聘请全国一线的中学教学名家走进课堂,针对课改方向、教学前沿、案例分析等进行专题讲座,大力推行优秀的案例教学。最后,高校应严格把控学位论文的质量关,制定一套严格的学位论文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位论文的选题需指向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目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学位论文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严格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初审标准等。
(二)构建优质的中学及中学导师培养极
中学及中学导师是公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主体要素,是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操作系统。首先,中学应积极与高校搭建教师教育联盟平台,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选拔制度,遴选出有专业素养、有责任心、长期奋斗在一线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作为中学导师,对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指导。其次,中学应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调动中学导师的积极性,如规定其指导可与评优晋级挂钩,与其考核奖励挂钩。最后,中学导师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定期与所指导的教育硕士进行交流沟通,从课堂艺术、课改方向、教学前沿、教学案例、学生管理等角度对教育硕士进行引领,提高其教学技能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协助高校导师指导教育硕士的论文选题及实施,帮助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尝试性实践与理论应用中形成个性化、情景化的实践智慧,最终实现对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转化成智。
(三)构建先进优质的网络资源培养极
网络资源,即网络学习平台,是公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重要平台,是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辅助系统。构建优质的共享型网络学习平台要考虑如下几点:第一,能科学规范地对网络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监管,特别是对课程的学习过程、讨论及作业质量等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第二,构建一个关于毕业论文选题、设计及写作交流平台,让高校导师、中学导师和学生能很方便的对毕业论文选题及写作等进行及时便捷的交流。在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后,平台能对教育硕士阶段性的文献学习和论文研究进展做一个精细化指导和监督;第三,构建适用于中学教学的资源库,如优质的教育教学案例库,优秀的教学视频、微课、教学课件及习题库等,便于教育硕士可以获得广泛、优质的拓展性课程资源,扩充自身的教育认识视野,从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交流机会和广阔的合作探究空间;第四,网络资源要长时有效,且及时跟进现代先进教育理念,要不断优化网络学习空间,增强网络的交互性和人性化,定期组织学生们进行线上讨论,将优秀的论点开发成研究课题并在平时成绩上有所体现。
(四)完善“双导师制”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一核三极”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双导师制”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双导师制”加强了高校和中学之间的联系,有效整合了两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为主的大学教育与直接获取教学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为主的中学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让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能较快实现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螺旋式上升,以促进其综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在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切实提高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要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功能,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高校要制定聘请中学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硕士的第二指导教师(即中学导师)的管理实施办法,颁发正式聘书并落实相关待遇。
2.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高校要聘请参与指导的中学导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协调导师所在中学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认可其指导工作,制定一系列实质性鼓励政策。
3.確定每学期高校导师、中学导师与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之间交流沟通的保底次数,定期进行导师与导师、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高校导师与中学导师形成合力。
4.每2-3位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与1名中学导师对接,中学导师定期与其指导的教育硕士进行沟通,集中解决其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5.高校导师和中学导师共同探讨论文选题,以中学实践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并合力指导其学位论文的完成。
三、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一核三极”培养模式的实践结果与前景展望 本研究小组近几年在化学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中进行了“一核三极”培养模式探索,前期实践表明:“一核三极”培养模式对化学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及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了毕业和授位率。其所指导的化学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在规定年限内70%通过了毕业答辩并取得硕士学位,该数字明显高于其所在学校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毕业率的平均值。
“一核三极”培养模式让“高校、中学和网络平台”三者共同发力,通过教育现代化手段及优质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了教育硕士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料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化学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在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上的冲突问题,在提高培养质量上可取得明显效果。该模式为全面提高各专业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公费师范生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0.
[2] 高文财, 杨颖秀. 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现存问题及解决策略——基于4所部属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4): 11-16.
[3] 谭进.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 刘张娟, 张立国.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网络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4(2):161-165.
[5] 龙宝新. 免费师范生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 教师教育学报, 2014(03):83-91.
[6] 龙宝新. 免费师范生在职读研的有效学习模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08):19-24.
Abstract:As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training of free normal students,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masters of free norm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value to enrich the teaching staff of the basic education, to realize its balance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improve its quality. This paper, taking the subject teaching (chemistry), Southwes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the “one core and three pole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of masters of free norm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 of education and improve its training quality. This mode serves as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asters of free normal education in all specialties, and helps to reform and to practice the free normal education.
Keywords:free normal students;master of education;training quality;“one nuclear and three poles” training mode
关键词: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一核三极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0)01-0058-04
2010年,《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颁布,规定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毕业后到中小学任教满一学期后,均可申请免试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经部属师范大学考核后录取[1]。2018年3月,教育部为改进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将“免费师范生”改称为“公费师范生”(故本文以下皆称公费师范生)。公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这一政策是国家推进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考,是国家支持公费师范毕业生继续深造,促进其专业和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渠道[2]。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关乎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更关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败。因而,关注和提升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导师必须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高文财等[2]早在2015年就对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概述,从政策、课程学习、导师指导和过程管理四个方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各培养高校的不断努力,近几年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已有较大提高,但有些问题仍然值得关注。笔者通过对指导教师、管理者、部分在读和已毕业的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进行访谈,及对西南大学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在读和已毕业的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开展问卷调研(共发出问卷350份,收回320份),发现目前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中仍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考核趋于形式化
公费师范教育硕士属于专业学位的研究生,这就决定了其培养方案必须突出实践性,要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并与本科阶段所学课程相衔接[1]。但实际上目前的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对实践性原则的彰显不够,课程内容有学术化倾向[3]。我们针对“您认为现行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存在哪些不足”进行调研,结果显示75%的学生认为: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育理论课程较多,实际应用操作的课程较少,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结合不够。
设置课程考核是为了督促学生保质保量进行课程学习,检验其学习效果。但调研数据表明,学生普遍认为课程考核趋于形式化,且在其提交的教育实践报告研究的审阅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使得考核很难真正起到督促和评价的作用,导致考核效果不理想。
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特色决定了其学习方式一般为寒暑假集中面授和网络远程学习相结合,但实际上网络学习效果却不太理想,网络教学模式面临师生之间缺乏深层次教学交互的问题[4]。网络课程的学习一般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观看网络课程视频、完成线上作业及相关讨论等方式进行的,其考核中涉及的平台使用情况只是系统机械的对学生登录平台的学习次数、学习时长及学习轨迹等进行量化记载,对线上交流讨论情况及平时作业等却没能很好的做出客观评价,因此调研中教育硕士们普遍认为网络学习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导师队伍需加强建设,指导质量需进一步提升
导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对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5]。但访谈和调研的结果表明,急需加强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导师队伍的建设。首先,导师队伍数量不够,整体指导质量不高。导师队伍数量不够主要是指具有较好专业素养、对基础教育教学现状有一定了解和研究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导师数量以及受聘的中学一线教师不足。调研发现,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导师中有70%左右是学术型硕士生导师,这些导师在指导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方面是很胜任的,但他们中很多不熟悉基础教育情况,他们在指导教育硕士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及中学教学实践方面不太擅长。
双导师制是教育部倡导的针对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特点而提出的指导方式,是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一大特色制度,但事实上“双导师制”执行却不太理想,实施效果欠佳。比如在调研中问及“您在读的学校双导师制的执行情况如何”时,40%的学生回答是单一导师制。双导师制执行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学导师指导教育碩士的付出没有与其薪酬、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利益直接挂钩,使得中学导师的积极性不高,不能真正履行其指导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教育实践及学位论文的职责。
(三)毕业率偏低
西南大学学科教学(化学)专业每年招收150名左右的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而毕业率却不到40%。原因之一是部分教育硕士认为此硕士文凭对他们的用处不大,因而中途便放弃了答辩和毕业;其次是选题和论文的撰写质量低导致不能参加毕业答辩。
公费师范生在职读研是新时代我国创建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探索,是探寻专业化、优质化教师教育体系的一次伟大实践。如果不及时解决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这一伟大实践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二、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一核三极”模式的构建 访谈和调研结果表明:高校及高校硕士生导师、中学和中学导师以及网络资源是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的关键要素。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就是以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为核心(一核),由高校及高校硕士生导师、中学及中学导师和网络资源及网络学习平台组成三大培养极(简称三极),将这三大培养极科学、合理、有机地组织起来,围绕着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这一核心,为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的专业学习提供最优化的工作蓝图,即“一核三极”培养模式[6]。该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混合式培养模式,其显著特点是“三极性”,在三大培养极的协同合作中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每个培养极都是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专业素养的培养支撑,它们以各自的方式服务于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专业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独特的职能与责任。“一核三极”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构建优质的高校及高校导师培养极
高校及高校导师是公费师范毕业生在职读攻读教育硕士的条件性要素,是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驱动系统。首先,高校应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课程与教学论优质教师队伍,同时控制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招生规模,尽量杜绝“非专业”导师指导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现象。若短期内无法实现这一目标,则学校和相关学院应及时组织相关培训,对“非专业”导师进行学科教学和教育知识等理论的培训,培训他们如何更好更有效地指导教育硕士。其次,高校应优化课程设置,采取“专业课程+教育学课程+实践课程+综合课程”的模式。除了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学专业课程外,还应注重实践课程的教学,在集中上课时段可聘请全国一线的中学教学名家走进课堂,针对课改方向、教学前沿、案例分析等进行专题讲座,大力推行优秀的案例教学。最后,高校应严格把控学位论文的质量关,制定一套严格的学位论文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学位论文的选题需指向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目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学位论文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严格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初审标准等。
(二)构建优质的中学及中学导师培养极
中学及中学导师是公费师范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主体要素,是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操作系统。首先,中学应积极与高校搭建教师教育联盟平台,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选拔制度,遴选出有专业素养、有责任心、长期奋斗在一线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作为中学导师,对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指导。其次,中学应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调动中学导师的积极性,如规定其指导可与评优晋级挂钩,与其考核奖励挂钩。最后,中学导师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定期与所指导的教育硕士进行交流沟通,从课堂艺术、课改方向、教学前沿、教学案例、学生管理等角度对教育硕士进行引领,提高其教学技能及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协助高校导师指导教育硕士的论文选题及实施,帮助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尝试性实践与理论应用中形成个性化、情景化的实践智慧,最终实现对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与转化成智。
(三)构建先进优质的网络资源培养极
网络资源,即网络学习平台,是公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的重要平台,是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辅助系统。构建优质的共享型网络学习平台要考虑如下几点:第一,能科学规范地对网络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监管,特别是对课程的学习过程、讨论及作业质量等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第二,构建一个关于毕业论文选题、设计及写作交流平台,让高校导师、中学导师和学生能很方便的对毕业论文选题及写作等进行及时便捷的交流。在学生完成开题报告后,平台能对教育硕士阶段性的文献学习和论文研究进展做一个精细化指导和监督;第三,构建适用于中学教学的资源库,如优质的教育教学案例库,优秀的教学视频、微课、教学课件及习题库等,便于教育硕士可以获得广泛、优质的拓展性课程资源,扩充自身的教育认识视野,从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交流机会和广阔的合作探究空间;第四,网络资源要长时有效,且及时跟进现代先进教育理念,要不断优化网络学习空间,增强网络的交互性和人性化,定期组织学生们进行线上讨论,将优秀的论点开发成研究课题并在平时成绩上有所体现。
(四)完善“双导师制”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一核三极”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双导师制”是极其重要的环节。“双导师制”加强了高校和中学之间的联系,有效整合了两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为主的大学教育与直接获取教学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为主的中学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让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能较快实现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螺旋式上升,以促进其综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在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切实提高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要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功能,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高校要制定聘请中学一线教师作为教育硕士的第二指导教师(即中学导师)的管理实施办法,颁发正式聘书并落实相关待遇。
2.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高校要聘请参与指导的中学导师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协调导师所在中学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方面认可其指导工作,制定一系列实质性鼓励政策。
3.確定每学期高校导师、中学导师与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之间交流沟通的保底次数,定期进行导师与导师、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高校导师与中学导师形成合力。
4.每2-3位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与1名中学导师对接,中学导师定期与其指导的教育硕士进行沟通,集中解决其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5.高校导师和中学导师共同探讨论文选题,以中学实践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选题,并合力指导其学位论文的完成。
三、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一核三极”培养模式的实践结果与前景展望 本研究小组近几年在化学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中进行了“一核三极”培养模式探索,前期实践表明:“一核三极”培养模式对化学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及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了毕业和授位率。其所指导的化学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在规定年限内70%通过了毕业答辩并取得硕士学位,该数字明显高于其所在学校学科教学(化学)专业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毕业率的平均值。
“一核三极”培养模式让“高校、中学和网络平台”三者共同发力,通过教育现代化手段及优质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了教育硕士获取知识和学习资料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化学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在学习时间和工作时间上的冲突问题,在提高培养质量上可取得明显效果。该模式为全面提高各专业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公费师范生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10.
[2] 高文财, 杨颖秀. 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培养现存问题及解决策略——基于4所部属师范大学的调查研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4): 11-16.
[3] 谭进.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优化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4.
[4] 刘张娟, 张立国. 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网络教学模式现状的调查研究——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4(2):161-165.
[5] 龙宝新. 免费师范生专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J]. 教师教育学报, 2014(03):83-91.
[6] 龙宝新. 免费师范生在职读研的有效学习模式[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3(08):19-24.
Abstract:As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training of free normal students, improving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masters of free normal education is of great value to enrich the teaching staff of the basic education, to realize its balance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improve its quality. This paper, taking the subject teaching (chemistry), Southwest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puts forward the “one core and three poles” training mod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of masters of free norm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master of education and improve its training quality. This mode serves as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asters of free normal education in all specialties, and helps to reform and to practice the free normal education.
Keywords:free normal students;master of education;training quality;“one nuclear and three poles” training m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