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的探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_o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学文化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的结果,推行国学文化教育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和再次发扬。现代技工教育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对现代技能人才进行人文素养培养,使其人文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而且有利于国学文化的再次发扬。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现行技工教育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的还很少,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文化经典著作的实例不多见,国学文化对人的道德情操的影响在技工院校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现阶段,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国学文化教育的比重,这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也是符合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的。本文主要从现代技工教育角度,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以此为当代技工教育培养更多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帮助和依据。
  关键词: 现代技工院校 语文教学 国学文化教育
  现今,对于人才的培养,人们不仅关注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更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因此,现阶段,国学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再次为社会所重视。从教育角度来讲,国学文化与语文教学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想对国学文化进行再次发扬,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国学文化内容,这样的做法在现代技工院校中同样适用[1]。但是,目前技工教育中,大多学校只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内化。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渗入国学文化教育,如何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内在素质成为急需思考的问题。文中,笔者主要从现行技工教育背景下国学文化学习现状、国学文化渗透的意义和方法等角度对该问题进行阐述。
  一、国学文化在技工院校教学中的生存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国内高技能人才紧缺现状,技工类院校将培养专业技能过关、专业过硬的技能型人才作为主要任务。基于这样的目标,学校教学工作的重心严重倾向于专业教学,语文、数学、历史、政治等科目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逐渐被忽视。面对此等状况,熏陶人文情怀的重要载体——语文学科作为技工教育中的辅助课程无法充分体现出其重要作用,更无法要求学校关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或者在教学中设置与国学教育等人文素质培养相关的课程。而且,社会不断发展,科学文化普及范围越来越广。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讲,社会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2],促使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更注重自身实用技能培养,忽视对国学文化等人文素养的培养。
  由于技工教育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语文学科的教学地位变得可有可无,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苦于无法找到语文教学出路而心存懈怠,教学中满足于照本宣科,不求创新,使技工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只选用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体,放弃对学生来说有帮助的国学文化,甚至对古代文学经典避而不谈,国学文化的传播受到严重阻碍。
  另外,现在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没能充分结合国学文化特点,国学文化教育在学校教学中找不到着陆点,人文素养培养无从谈起。
  二、在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社会意义
  诺贝尔奖对于所有科学工作者们来说都是梦之所向,然而作为奥运金牌的大户——中国,却始终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究其原因:该奖项评出的大师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超群的睿智卓识。这一切均来自多年积淀的深厚文化素养,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可是“功夫在诗外”的训练。
  目前社会上存在“两难”现象,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选材难”。技工院校培养学生多重视专业技能,忽视文化素养,毕业生进入企业后多数表现出不善于与人沟通相处、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社会公德与公益意识不够、缺乏高尚的生活目标的现象。这类现象折射出的更深层次原因归根结底属于人文素质缺失,人生价值、人生意义消极和冷漠。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真人即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包括教养、性格、习惯的真正养成。国学经典文化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社会主义人文观,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青年学生相对稳定的良好品质,使其情感智慧得到提升。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技能人才既有科学素养,又富有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样的高技能人才才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时代引领的“知行并重,德技双修”的技能大师。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
  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对国学文化进行必要的多元渗透,将对学生的发展和树立学校形象都有一定帮助。国学文化的推行,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既接受到了国学文化的熏陶,又巩固了语文学习成果,最终实现了语文教学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及传统美德的目标。
  (一)培养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学习兴趣
  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培育,是偏重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的教育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不受应试教育的限制,教师可以自主选择教学篇目和知识点学习。教师可以选择那些易于学生接受且容易引起兴趣的国学故事作为教学载体,也可以选择与国学文化联系较紧密的篇目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受到启发,在快乐中学习文化。
  由于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能力要求不高,教师主要期望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化产生的积极影响有足够的认识,因此,在国学文化渗透过程中,要注意对国学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发掘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并对学生的三观有深远影响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对国学文化的兴趣,达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国学文化的目的。
  (二)充实国学内容
  事实证明,要发挥传统文化对青年人灵魂的引领作用,仅停留在对经典文化浅层的解读和理解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中对国学文化的内涵和思想精华进行拓展和挖掘。通过鉴赏有进步意义的经典作品,升华学生对国学文化的认识,也可以在欣赏那些具有丰富情感的文学作品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不仅如此,国学作品的产生背景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情感经历都可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对国学文化的认识实现理性飞跃。由于现今语文教材中能充分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学作品并不多[3],使学生学习语文时对传统文化没有正确认识,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国学文化内容进行适当扩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经典文化折射出的丰富人文精神。   传统文化对人的文化素养及情感塑造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国学文化的同时,还可以适当选择国外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受到中西方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素养。
  (三)调整教学方式
  虽然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综合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仅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而对课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不加以拓展,在学生中造成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的错误认识,学生在学习互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学习积极性很低,更不用谈进行国学文化教育。
  通常情况下国学文化教育过程更多的是素质教育过程,而现在技工院校中的语文学科的尴尬境地使教师们对语文学科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加之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直接导致语文教师探索适合技工院校的教学模式的主动性不够,语文学科对学生的人文情感影响作用不大,对学生来说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经典著作的学习和感受就更难推行了。因此,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文化作品的理解和精髓的吸收。笔者认为,教师应转变自身角色,从心理上到角色都应完成由原来的主导课堂到引导学生掌握课堂的角色转变,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让文化知识在课堂上真正活起来。
  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国学文化。还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抓住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会使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更好地渗透国学文化教育,才能发挥其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
  综上所述,国学文化对人的影响是重大的、深远的。国学文化教育主要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教学过程中,提高青年人对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塑造自身灵魂,完善个体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只钻专业技能、情感淡薄、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进行国学传统经典文化教育,是对技能人才文化素养及综合素质的有效补充。因此,在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管美凤.馨香一缕浸润心田——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2,14:54.
  [2]柯丽平.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12,31:144.
  [3]骆兵.国学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协同论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104-106.
其他文献
摘 要: 制图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生多师少”的现象,多采用讲座式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效果很差。现急需改革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之转向全体同学共同参与的互动教学模式,以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方面,任课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法、实例教学法、模拟授课法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同时把制图课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跨越空间的师生、生生互动及人机互动。  关键
摘 要: 中国和韩国都非常重视历史教育。两国的历史教育中存在某些共同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因素。同时,由于两国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两国历史发展各具特色,对于学校历史教育作用的认识和历史教育目标的确定也不尽一致。本文以21世纪初中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就中韩两国历史教育目标的共性及差异进行概括分析,以期为我国历
摘 要: 服装设计是国内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及其他教育一起构成了国内的整个教育系统。服装设计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最大区别就是在人才的培养上,重视培养人才的实践操作和运用能力,强调的是人才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输出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求在服装设计的教学体系中贯彻“项目 主题”教学模式,也就是将教师教学、学生求学及学生实际操作统一结合起来的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表述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它是一门“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其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教学,充分认识人的生命的价值和地位,最大限度挖掘生命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生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展示生命的个性,从而最终提高生命的质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同时,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
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积极努力,然而,眼下中职语文教师急需的是这一领域的教学技术。诸如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实施方式、评价技术等,对此,语文教师们可能还是“囊中羞涩”,多个层面上的问题认识与体验可能是从零开始……这就要通过一系列必要的教学技术层面的校本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一、珍视实践活动的核心价值  1.彰显个性,培植创新。  主题式中职语文综合实
摘 要: 新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中营造书香校园是六大行动之一。本文从语文课外阅读的目的意义出发,结合教学实践,探寻、总结“大阅读”的途径。  关键词: 新教育 大阅读 语文素养  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初中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视野。语文教学实践让我们深刻领悟到:阅读即生命,阅读可促进学生心灵的成长,精神的发育;阅读即探索,阅读可以让学生探索世界
摘 要: 每首诗词都充满耐人寻味的情境,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沉淀着隽永,凝结着幽美,让人叹为观止。那么如何使学生融情于诗词的意境之中,欣赏诗词的韵味之美,感悟诗词丰富的内涵,徜徉诗词博大辽阔,就要看初中语文老师教授诗词的手段是否具有艺术性、新颖性、趣味性。本文分析传授学生欣赏诗词的技能技巧。  关键词: 初中诗词 激发兴趣 品味诗情  古诗体现中华民族的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学生接触了解祖国优秀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2.分析小说以喜衬悲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小说中亲情的力量;理解小说主题思想,以及底层劳动人民饱受饥饿的困苦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分析小说中的故事情节;理解小说以喜衬悲的表达方式及小说开头和结尾的好处;理解小说主题思想,以及底层劳动人民饱受饥饿的困苦生活。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引导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