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入血管空间MRI评估皮肌炎患者肌肉小动脉血容量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7863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流入血管空间(iVASO)-MRI测量肌肉小动脉血容量(MBVa)的可重复性和对皮肌炎患者的潜在临床价值。

方法

前瞻性连续收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自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的15例皮肌炎患者,并同期纳入15例正常志愿者,采用3.0 T MR扫描系统进行大腿T1WI、短时反转恢复(STIR)T2WI和iVASO-MRI扫描,根据T1WI、STIR T2WI表现,将大腿肌肉分为正常肌肉、未受累肌肉、水肿肌肉和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由两名医师基于iVASO-MRI数据独立测量最大MBVa(MBVa_max)和平均MBVa(MBVa_mean)。为评估iVASO的可重复性,随机抽取17名受试者(12名健康志愿者和5名皮肌炎患者)3 d后再次进行扫描并由同1名医师测量MBVa值,计算组内相关系数(ICC)。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不同类型肌肉的MBVa_max和MBVa_mean差异,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

观察者间MBVa_max和MBVa_mean的ICC分别是0.95和0.96。重复扫描MBVa_max和MBVa_mean的ICC分别为0.87和0.89。正常肌肉、未受累肌肉、水肿肌肉及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间MBVa_max和MBVa_mean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类型肌肉间MBVa_max和MBVa_mean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正常肌肉相比,未受累肌肉、水肿肌肉及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均显著降低(P<0.05);未受累肌肉与水肿肌肉间MBVa_max和MBVa_mea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99),二者均高于萎缩或脂肪浸润肌肉(P<0.05)。

结论

iVASO-MRI技术可以可靠地评估大腿肌肉的MBVa,对诊断皮肌炎具有潜在临床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基于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SE)的全病灶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3月至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纳入62个结节进行分析,良性结节27个,恶性35个。术前均行常规MRI扫描及基于TSE序列的IVIM检查。在多个连续层面上沿病灶边缘绘制感兴趣区以覆盖整个结节,测量结节的表观扩散系数
目的探讨儿童良恶性胸腺疾病的CT影像特点与鉴别,提高儿童胸腺疾病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9年5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行CT检查的胸腺疾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共入组50例患儿,男32例,女18例,年龄5 d~14.2岁,平均(6±4)岁。根据临床诊断和/或病理结果,将所有患儿分为良性组(22例)与恶性组(28例)。总结并比较良性组和恶性组患儿的临床表现与CT征象(胸
目的评价基于示踪动力学原理的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测量方法的应用可行性及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并顺序完成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冠状动脉造影及有创FFR测量的患者共计130例(159支冠状动脉血管),对CCTA图像进行病变狭窄程度主观评价,并采用基于示踪动力学的CT-FFR测量方法进行无创FFR测量。以
7.0 T MRI显著提高了图像信噪比和空间分辨率,满足了超高分辨率成像和功能代谢成像的需求,为神经、血管、肿瘤及骨关节成像带来突破性进展,在探索疾病发病机制、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近年来,冠状动脉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在单次检查同时获取冠状动脉的解剖和功能信息,成为心血管影像临床研究的新热点。为推动CT-FFR技术在我国的规范化应用,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组织专家参阅大量文献并结合我国的临床实践,经反复讨论并达成以下共识,包括CT-FFR技术原理、工作流程、注意事项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
本文报道原发性食管淋巴瘤1例。患者女,69岁,CT检查示食管壁明显偏心性增厚,病变几乎累及整个食道,增强后呈轻度强化,密度均匀,边缘光整;正电子发射全身断层显像(PET-CT)示食道壁18F-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弥漫性增高;胃镜提示食管黏膜下肿瘤。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食管小B细胞淋巴瘤。
男,53岁。主因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就诊。体检发现毛发脱落、双腿色素沉着、指甲营养不良等改变。影像表现为胃、全组小肠及结直肠内壁黏膜粗大,以胃为显著,部分呈蚯蚓状向腔内隆起,在T1WI上呈等、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等信号。病理检查诊断为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目的探讨经皮微穿刺左锁骨下动脉体内重建在短近端锚定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中的应用价值,评价左锁骨下动脉体内开窗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行经皮微穿刺左锁骨下动脉TEVAR支架体内开窗术的23例患者,其中胸主动脉夹层患者17例、胸主动脉瘤患者6例。在常规TEVAR术后,以预弯的21 G空芯套管穿刺针经左锁骨下动脉内侧段直接穿刺胸
目的探讨新型一体化CT辐射防护装置辐射防护效果及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依据辐射防护原理及CT机型设计研发新型一体化CT辐射防护装置,在CT机正常运行条件下,测量辐射防护装置使用前后CT机周围环境7个监测点的辐射剂量率并计算有效防护率。在使用防护装置前后分别对水当量模体进行CT扫描,测量水当量模体CT值和信噪比,并采用3分制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防护装置使用前后CT机周围环境辐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患者不同分级静脉侧支循环与症状、脑实质损伤、预后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8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的CV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纳入32例CVT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龄20~60(39±12)岁。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个性化延迟旋转造影,将静脉侧支循环分为4类,根据侧支循环的数量、直径以及对比剂的流空延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