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极体(Ⅰ、Ⅱ型)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与作用机制探讨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tes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用健康日本大耳白雌兔36只,在麻醉与无菌操作下,将双侧桡骨中段人工造成2mm骨缺损。术后分等数三组:一组为Ⅰ型FEP薄膜驻极体;二组为Ⅱ型FEP薄膜驻极体;三组为未经注入静电的同质薄膜作为对照组。术后1,2,3,4周分别将动物处死取标本,用X线、组织学及脑垂体前叶嗜酸细胞计数等方法评价骨折愈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两实验组在骨痂形成、增长速度、骨折愈合、皮下组织血肿消退及预防肌肉萎缩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其中尤以Ⅱ型驻极体组更为显著。此说明薄膜驻极体能够促进骨折愈合。实验还表明驻极体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可能是多方面的。同时还发现薄膜驻极体可能具有促进软组织血肿吸收及预防肌肉萎缩之作用。

其他文献
期刊
自1985年以来运用Ender钉治疗胫骨干骨折,18例发生错位连接、成角畸形。临床分析、总结失败经验,提出避免发生的相应措施。认为Ender钉是治疗胫骨干骨折的可取方法,要注意的是严格掌握治疗指征。内固定Ender钉要充满髓腔,并交叉张开,多维角度控制骨折端。术后一旦发生5°以上成角就应石膏管型矫正。
期刊
期刊
复习了140例髋关节假体置换的病例,从病人的年龄、性别、原发病、手术情况,术前术后活动度,有无高血压及心脏病史和血液凝固性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髋关节手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及有关因素。结果发现发生率与病人年龄、性别、术前活动度及原发病无明显关系。左髋发生率高于右髋,应用骨水泥组高于不用骨水泥组。Smith-Petersen切口易发生。应用阿斯匹林与深静脉栓塞关系不明显,术后早期活动有助于预防深静脉栓塞
报告28例关节镜直视下半月板部分切除术,25例获得随访,其近期疗效明显优于切开关节的半月板全切术。术后平均恢复工作时间为29.5天,而切开关节半月板全切除术为76.1天。本组没有严重并发症。其远期疗效待进一步研究。
期刊
介绍一种用于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新型外固定器。病人不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即可达到复位及固定的目的。术后不用石膏托外固定,术后3~7天即可开始练习肘关节活动。自1985年开始我们用此鹰嘴复位固定器共治疗30例病人,优良率达到90%以上。
晚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由于骨吸收的结果而导致髋臼与头颈解剖关系的改变,使之生物力学结构发生变化。所以,对于晚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并髋臼发育不良,以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近年许多学者采用人工全髋置换术,由于髋臼发育不良,使手术失败。为此,一个重建稳定而牢固的骨性髋臼,在治疗方面是十分重要的。髋臼重建取自体髂骨骨块,用螺栓加压钉固定。因而牢固性、稳定性大于单纯采用骨水泥粘结骨块及克氏针固定骨块。由于螺栓
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是一种少见的骨折,和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相比,有许多方面不同。使用传统方法治疗结果很不满意。我院自1975~1988年共收治65例,年龄16~40岁,随访1.5~14年。本组缺血性坏死27例(45%),骨不连6例(10%),髋内翻18例(30%),肢体缩短32例(53.3%)。作者讨论了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病因、治疗、并发症和预后,强调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伴有缺血性坏死或骨不连的治疗采用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