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概念及其内涵的研究进展

来源 :卒中与神经疾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qing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采用了普林斯顿会议关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传统定义,即“突然出现的局灶或全脑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不超过24 h 且排除非血管性原因”。但在临床实践中许多 TIA 患者在24 h 内症状能够完全缓解,但在神经影像学上却存在脑梗死的证据;另一方面,传统概念也不利于临床治疗决策的制订。基于以上原因,Kidwell 等[1]从心血管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定义中得到启示,从 TIA 的内涵中延伸出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综合征”(AICS)的概念,将临床特点、支持的实验室和影像学证据结合到诊断中,将 AICS 分为4型,即(1)明确的 AICS:急性发作的任何程度的符合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功能缺损,并有影像学或实验室证实的急性血管缺血的病理证据;(2)疑似的 AICS:急性发作的任何程度的符合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功能缺损,没有影像学或实验室证实的急性血管缺血的病理证据,但影像学、实验室和临床又不支持非缺血的病因,同时还排除了其他病因;(3)可能的 AICS:急性发作的任何程度和时限的符合局灶性脑缺血的神经功能缺损,没有影像学或实验室证实的急性血管缺血的病理证据,且其他可能的病因也不能除外,症状也可能是非局灶性的或定位困难;(4)排除的 AICS:急性发作的神经功能缺损经影像学或实验室证实为非缺血性病理[1]。这些概念的提出增加了诊断的可靠性[2],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进一步研究具有指导作用。但确切反映器官是否损伤,只有神经病理学诊断才是“金标准”,目前尚难以在临床上真正开展,其中特异敏感的血清标志物的缺乏成为这些概念应用的一大障碍。目前这一概念尚处于讨论阶段,是否能够真正有助于 TIA 的临床处理,还需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