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都应思考的重要课题。教师需在理论学习和自身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如何从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以及思维品质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创设情景;搭建舞台
随着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广大教育工作者愈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紧跟时代要求,在具备创造力、責任感与个体个性的同时,还具有相应的学科素养,如国际视野、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课程教学法具有关键作用,因为课程的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程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并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其更好地向目标迈进。这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质上都属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未来教学的趋势。故提出如下三点将有助于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给学生创设语文阅读情景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写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学生的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安静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但目前大量的语文课堂中,“碎问碎答”式教学方法仍然积习难改。有些教师明明告诉学生开始自主阅读课文了,可仍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或者在学生正聚精会神的阅读期间又在讲阅读要领。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会充分运用课文,不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无休止的散乱提问,而是要在细腻、多角度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字词认读、朗读背诵、归纳概括、精段阅读等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并依托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二、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提供机会,而不应该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话的理解,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效地呵护学生的认知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能趁此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不足和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的偏差,从而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点拨。
三、阅读教学与听说读写能力相结合
张孝纯先生和姚竹青先生提出大语文教育观念,给了我新的启示,他们的“一体两翼”即以课堂为轴心,开辟第二语文渠道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的主张,又使我认识到了“大面积”、“全方位”、“一辈子”等概念,使我明白课堂必须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原则,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读书的基本要领,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注重语文的交际性。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注意了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课堂培养,注意学生的潜能发挥,给学生提供课堂锻炼平台,在紧张的教学时间中给学生留有天地。我将教材中应用文教学、辩论、讨论、演讲、口头作文等多种听说训练纳入教学中,以专题知识为依托,开展了自主发言,自主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改变了以前学生沉默寡言的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思维,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同时,自己注意在有限的条件下打破封闭的教学氛,努力改变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事读课本”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人文文化素养的拓展,审美意识与情趣欣赏,并积极诱导学生将学习视野香客外延伸。在自习课上有意识的加强《读者》、《美文》、《杂文报》、《散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上的名篇选读,增强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完成了学生阅读由俗文化向雅文化的转变。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两个:
(一)保持高密度语言输入的同时,保证语言的正确性和适中性
胡壮麟曾说:“当学生有足够的目标语言输入时,语言学习就可以相应地发生。”换言之,学生只有积累了足量的语言输入,才能熟练地在语言符号与代表事物之间形成认知上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应充分利用时间,以最积极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加强教师语言环境的建设。
(二)使用多种教学策略保证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首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用“视屏阅读”的方式,将阅读内容配以相关图片或声音逐句呈现在屏幕上,甚至还可以将词用不同颜色凸显出来,在讲解时,学生便一目了然。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在讲解阅读文章时,要尝试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性输入。其次,互动性原则与说写输出相配合,保证阅读效果,教师应尝试结合交际教学法或任务教学法,以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既有教师的课堂讲解,又有学生对课堂话题的陈述。此外,学生之间也可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从而实现学生间的课堂互动。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学是门艺术,必依法而行,必探索前行。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读又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蕊(1981—),女,汉族,河南许昌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关键词:核心素养;阅读教学;创设情景;搭建舞台
随着不断深入的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广大教育工作者愈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紧跟时代要求,在具备创造力、責任感与个体个性的同时,还具有相应的学科素养,如国际视野、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等。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课程教学法具有关键作用,因为课程的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程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并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思维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其更好地向目标迈进。这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本质上都属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未来教学的趋势。故提出如下三点将有助于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给学生创设语文阅读情景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写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学生的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安静的阅读环境,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但目前大量的语文课堂中,“碎问碎答”式教学方法仍然积习难改。有些教师明明告诉学生开始自主阅读课文了,可仍在滔滔不绝地讲着,或者在学生正聚精会神的阅读期间又在讲阅读要领。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会充分运用课文,不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无休止的散乱提问,而是要在细腻、多角度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字词认读、朗读背诵、归纳概括、精段阅读等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并依托这些资源,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二、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是“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要为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提供机会,而不应该以自己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话的理解,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效地呵护学生的认知情感。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能趁此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不足和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的偏差,从而能够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点拨。
三、阅读教学与听说读写能力相结合
张孝纯先生和姚竹青先生提出大语文教育观念,给了我新的启示,他们的“一体两翼”即以课堂为轴心,开辟第二语文渠道和优化语文学习环境的主张,又使我认识到了“大面积”、“全方位”、“一辈子”等概念,使我明白课堂必须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原则,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读书的基本要领,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重视语文工具性的同时,注重语文的交际性。在后来的教学中我注意了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课堂培养,注意学生的潜能发挥,给学生提供课堂锻炼平台,在紧张的教学时间中给学生留有天地。我将教材中应用文教学、辩论、讨论、演讲、口头作文等多种听说训练纳入教学中,以专题知识为依托,开展了自主发言,自主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改变了以前学生沉默寡言的课堂氛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思维,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同时,自己注意在有限的条件下打破封闭的教学氛,努力改变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事读课本”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人文文化素养的拓展,审美意识与情趣欣赏,并积极诱导学生将学习视野香客外延伸。在自习课上有意识的加强《读者》、《美文》、《杂文报》、《散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上的名篇选读,增强了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完成了学生阅读由俗文化向雅文化的转变。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两个:
(一)保持高密度语言输入的同时,保证语言的正确性和适中性
胡壮麟曾说:“当学生有足够的目标语言输入时,语言学习就可以相应地发生。”换言之,学生只有积累了足量的语言输入,才能熟练地在语言符号与代表事物之间形成认知上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应充分利用时间,以最积极的方式进行语言表达,加强教师语言环境的建设。
(二)使用多种教学策略保证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首先,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用“视屏阅读”的方式,将阅读内容配以相关图片或声音逐句呈现在屏幕上,甚至还可以将词用不同颜色凸显出来,在讲解时,学生便一目了然。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在讲解阅读文章时,要尝试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性输入。其次,互动性原则与说写输出相配合,保证阅读效果,教师应尝试结合交际教学法或任务教学法,以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既有教师的课堂讲解,又有学生对课堂话题的陈述。此外,学生之间也可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从而实现学生间的课堂互动。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教学是门艺术,必依法而行,必探索前行。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读又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作者简介:王蕊(1981—),女,汉族,河南许昌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