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时代,新媒体传播平台不断涌现,贴子、微博、微信,碎片式的三言两语中,不乏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精彩评论,这对报纸新闻评论自然带来影响,一些时评稿件中直接引用网友的话语,网络语言更是充斥正文甚至标题,现在在报纸上看见读不懂或以为错了的词句,多数已不敢轻易下结论,而是先求助网络了。
在网络评论的冲击下,报纸新闻评论无法“独善其身”,无论是在宏观的政策上还是具体的写作方式上,报纸新闻评论都发生了一些改变,且这些改变都受到了来自于网络评论的影响。网络评论为报纸新闻评论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元素,丰富了报纸新闻评论的形式和内容。
对于报纸新闻评论来说,在时效性和互动性上不可能超越网络评论,但可以更加短小精悍一些,更有锐度一些,更贴近受众一些。改进文风,媒体新闻评论更要带头改。一方面,要告别长篇大论的说话习惯,不说废话,不重复说话,多说百姓的话,多说富含营养的话;另一方面,要做到对网络评论的“超越”,在网络评论对受众初期“轰炸”之后,报纸新闻评论要能提供更充分的论证、更新颖的观点、更有效的方法。在这方面,《南方日报》评论版的《直言》栏目正是定位于此,它的选题更贴近公众个体或公共事件,写作更加快捷,文本更加短小,语言更加辛辣,读者自然也更加喜爱。比如,2013年6月26日刊发的《引咎辞职不适用于足协官员吗?》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从标题到内文,从论证到结论,从语言到逻辑,充分糅合了报纸新闻评论和微评论的优点。
本文试对应运而生的报纸“短评”的写作,“网友点题”、“网友说话”类的点评式时评的选编加以论述。
新闻短评篇幅短小,在方寸之间的写作中由不得作者任意挥洒。而言论又是“说理”的文章,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应当怎样“说”,都必须做到意在笔先,科学说理,如此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总体来说,新闻短评写作应遵循四个原则:
第一,“以事为由,据事论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避免空泛议论、无的放矢,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第二,客观公正,避免一叶障目、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论理过程中,应该对事件本身作全面分析,透过现象抓本质,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确保文章的客观公正。
第三,眼睛要“平视”按照“据事说理,缘事析理,事理融合”这一立论思路,讲究说理方式,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行文中,态度要鲜明,说理要透彻,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说“过头话”,引人反感。
第四,导向正确作者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一方面要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另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新闻业务,锤炼文字功夫,做到政治上敏锐,文字上精湛,确保文章立意高远,行文言简意赅,舆论导向正确。
一、新闻短评选题与选材立论的要求
俗话说:“文无定式。”但是对于新闻评论而言,由于其篇幅、格式、功能、特性的固有模式,大体上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经长期研读各大报言论专栏的优秀篇章,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在此对其略作归纳。
(一)首先是选题的要求
第一,选择读者普遍感兴趣的、具有方向性的新事物、新问题作为论题例如:“民工荒”的背后、听证会为何“听证必过”、电梯楼电梯坏了该谁维修等等。这些都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写出来必会受到读者关注和欢迎。
第二,选择当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论题,针砭时弊例如:机关裙带风、文山会海、公款旅游、公车上坟等社会不良之风,应对其进行有力鞭挞。
第三,选择群众正在疑惑或没有觉察的问题比如招商引资,到底是为了求得发展“先污染后治理”,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可以根据一个地区、一个县、乡招商引资的例子作为新闻由头,引发议论。
(二)其次是选材、立论的要求
新闻短评虽篇幅短小,但选材、立论的要求却要高。总体上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所谓大处着眼,就是要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了解部门行业的规定;小处落笔,即指善于抓住小事情,从细微的局部入手。
此外,选材、立论的视野要开阔,思想要敏锐,善于发现新苗头,说出新思想。每一天发生的新闻事件很多,写作言论,就要懂得什么是需要进行评论的,什么是具有苗头性的东西,要认真思考然后进行筛选。例如每年的植树造林,一些地方几十年都在同一面坡上植树,耗费人力物力,却不去管理成活,这样的问题被作者捕捉到,写成新闻短评《植树造林还是植树造“零”》,颇具说服力。
二、编选“点评式时评”要注意的问题
“点评式时评”尽管短小,但是在编选时也要注意几方面。首先务必做到“稳妥”与“准确”。“点评式时评”是比较感性的 “个性化表达”,是充分展示读者、网民个人经验、特长、性格、言语风格的表述。但 “个性化表达”的前提是一定要适合报纸传播“语境”。 这“语境”就是要符合正确舆论导向,不违背国家法规政策,还要符合报纸的性质、栏目的宗旨。在具有百姓评论活跃、尖锐、泼辣风格的同时,也要符合报纸评论严肃、正确、权威的特点。
对于新闻事实,读者、网民甚至栏目的编辑自己,都可以用点评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这种意见要持之有“理”,这个“理”就是要用一定的公众价值观来衡量。所以,在编选时还要注意——不媚俗不偏颇,避免偏激的情绪化宣泄。近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上评论的活跃生气,但网上评论良莠间杂。而另一方面,普通读者的评论,囿于其自身的经历、学识、认知、好恶等等条件因素,也存在对错、高下之分。所以追求可读性,追求生动活泼,却不代表就要去迎合流俗的东西,不能照搬网友或读者的评论,编选者必须做到要有所甄别、扬弃、升华。
对“点评式时评”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把此类栏目办出特色的要求,便是在“稳”与“准”基础上力求“狠”——“狠”就是一针见血,视角新颖,言之有物,针对性强,褒贬分明,避免说一些“正确的废话”,不论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式或表达形式,也不论如何幽默或调侃,都要在点评中透过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要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快感,在快感中回归理性。
因此,“点评式时评”对编辑人员在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要有把握事件本质的洞察力、明辨力,要有较为丰富的学识基础和涉猎,要有驾驭语言的能力与技巧,还要对网络新事物、新动向能及时捕捉。
我们还应看到,有“浅阅读”特征的网络新闻评论也让传统富有深度的报纸新闻评论出现了低俗化、浅薄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新闻评论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注意,在未来的发展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第一,避免“伪民意”。李普曼认为:“世界太大,我们面对的情况太复杂,我们得到的信息又太少,因此舆论的绝大部分就必定会产生于想象。”评论员在写作时接触到的网民的评论和观点,受到了写作者自身关注视野、网络资源搜索方式等多因素的限制,他们所接触到的网络新闻评论的信息也并不全面。在报纸新闻评论中引用网民的观点,甚至评论中利用某个网民观点来代表整个“民意”是非常偏颇的做法。这种所谓的“民意”实质上是一种“伪民意”,网民表达的观点具有情绪化、碎片化、即逝性等特点。
第二,不使用不恰当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虽然丰富了报纸新闻评论的语言表达形式,也造成了低俗化的趋势。报纸新闻评论作为传统媒体,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过多使用网络语言会影响报纸新闻评论的质量。如在2011年3月,《辽宁晚报》刊发评论《吃瘦肉精的猪你伤不起啊!》:“多亏赶上3·15!!!!要是不曝光还得被隐瞒几年啊……弄得现在吃啥都不放心啊!!!苏丹红有木有啊有木有!!!。”看得出作者努力想让文章有所突破,但是显然,这样的“评论”出现在网络上可以博众人一笑,但出现在报纸上就显得格格不入。
第三,不关注浅薄的网络热点。互联网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在网民的推动下成为全国性的热点事件,但是这些热点事件并非都值得花费工夫,或利用报纸版面加以评论。若其论点无法在浅层次的描述和个人主观感受之上有所突破,新闻评论则会显得浅薄和无社会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工人日报社)
在网络评论的冲击下,报纸新闻评论无法“独善其身”,无论是在宏观的政策上还是具体的写作方式上,报纸新闻评论都发生了一些改变,且这些改变都受到了来自于网络评论的影响。网络评论为报纸新闻评论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元素,丰富了报纸新闻评论的形式和内容。
对于报纸新闻评论来说,在时效性和互动性上不可能超越网络评论,但可以更加短小精悍一些,更有锐度一些,更贴近受众一些。改进文风,媒体新闻评论更要带头改。一方面,要告别长篇大论的说话习惯,不说废话,不重复说话,多说百姓的话,多说富含营养的话;另一方面,要做到对网络评论的“超越”,在网络评论对受众初期“轰炸”之后,报纸新闻评论要能提供更充分的论证、更新颖的观点、更有效的方法。在这方面,《南方日报》评论版的《直言》栏目正是定位于此,它的选题更贴近公众个体或公共事件,写作更加快捷,文本更加短小,语言更加辛辣,读者自然也更加喜爱。比如,2013年6月26日刊发的《引咎辞职不适用于足协官员吗?》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从标题到内文,从论证到结论,从语言到逻辑,充分糅合了报纸新闻评论和微评论的优点。
本文试对应运而生的报纸“短评”的写作,“网友点题”、“网友说话”类的点评式时评的选编加以论述。
新闻短评篇幅短小,在方寸之间的写作中由不得作者任意挥洒。而言论又是“说理”的文章,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应当怎样“说”,都必须做到意在笔先,科学说理,如此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总体来说,新闻短评写作应遵循四个原则:
第一,“以事为由,据事论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避免空泛议论、无的放矢,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第二,客观公正,避免一叶障目、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论理过程中,应该对事件本身作全面分析,透过现象抓本质,抓事物的主要矛盾,确保文章的客观公正。
第三,眼睛要“平视”按照“据事说理,缘事析理,事理融合”这一立论思路,讲究说理方式,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行文中,态度要鲜明,说理要透彻,不能居高临下、盛气凌人,说“过头话”,引人反感。
第四,导向正确作者要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一方面要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另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新闻业务,锤炼文字功夫,做到政治上敏锐,文字上精湛,确保文章立意高远,行文言简意赅,舆论导向正确。
一、新闻短评选题与选材立论的要求
俗话说:“文无定式。”但是对于新闻评论而言,由于其篇幅、格式、功能、特性的固有模式,大体上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经长期研读各大报言论专栏的优秀篇章,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在此对其略作归纳。
(一)首先是选题的要求
第一,选择读者普遍感兴趣的、具有方向性的新事物、新问题作为论题例如:“民工荒”的背后、听证会为何“听证必过”、电梯楼电梯坏了该谁维修等等。这些都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写出来必会受到读者关注和欢迎。
第二,选择当前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论题,针砭时弊例如:机关裙带风、文山会海、公款旅游、公车上坟等社会不良之风,应对其进行有力鞭挞。
第三,选择群众正在疑惑或没有觉察的问题比如招商引资,到底是为了求得发展“先污染后治理”,还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污染企业拒之门外?可以根据一个地区、一个县、乡招商引资的例子作为新闻由头,引发议论。
(二)其次是选材、立论的要求
新闻短评虽篇幅短小,但选材、立论的要求却要高。总体上要“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所谓大处着眼,就是要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了解部门行业的规定;小处落笔,即指善于抓住小事情,从细微的局部入手。
此外,选材、立论的视野要开阔,思想要敏锐,善于发现新苗头,说出新思想。每一天发生的新闻事件很多,写作言论,就要懂得什么是需要进行评论的,什么是具有苗头性的东西,要认真思考然后进行筛选。例如每年的植树造林,一些地方几十年都在同一面坡上植树,耗费人力物力,却不去管理成活,这样的问题被作者捕捉到,写成新闻短评《植树造林还是植树造“零”》,颇具说服力。
二、编选“点评式时评”要注意的问题
“点评式时评”尽管短小,但是在编选时也要注意几方面。首先务必做到“稳妥”与“准确”。“点评式时评”是比较感性的 “个性化表达”,是充分展示读者、网民个人经验、特长、性格、言语风格的表述。但 “个性化表达”的前提是一定要适合报纸传播“语境”。 这“语境”就是要符合正确舆论导向,不违背国家法规政策,还要符合报纸的性质、栏目的宗旨。在具有百姓评论活跃、尖锐、泼辣风格的同时,也要符合报纸评论严肃、正确、权威的特点。
对于新闻事实,读者、网民甚至栏目的编辑自己,都可以用点评表达自己的意见,但这种意见要持之有“理”,这个“理”就是要用一定的公众价值观来衡量。所以,在编选时还要注意——不媚俗不偏颇,避免偏激的情绪化宣泄。近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网上评论的活跃生气,但网上评论良莠间杂。而另一方面,普通读者的评论,囿于其自身的经历、学识、认知、好恶等等条件因素,也存在对错、高下之分。所以追求可读性,追求生动活泼,却不代表就要去迎合流俗的东西,不能照搬网友或读者的评论,编选者必须做到要有所甄别、扬弃、升华。
对“点评式时评”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把此类栏目办出特色的要求,便是在“稳”与“准”基础上力求“狠”——“狠”就是一针见血,视角新颖,言之有物,针对性强,褒贬分明,避免说一些“正确的废话”,不论采用什么样的修辞方式或表达形式,也不论如何幽默或调侃,都要在点评中透过现象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要让读者在阅读中实现快感,在快感中回归理性。
因此,“点评式时评”对编辑人员在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要有把握事件本质的洞察力、明辨力,要有较为丰富的学识基础和涉猎,要有驾驭语言的能力与技巧,还要对网络新事物、新动向能及时捕捉。
我们还应看到,有“浅阅读”特征的网络新闻评论也让传统富有深度的报纸新闻评论出现了低俗化、浅薄化的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新闻评论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注意,在未来的发展中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第一,避免“伪民意”。李普曼认为:“世界太大,我们面对的情况太复杂,我们得到的信息又太少,因此舆论的绝大部分就必定会产生于想象。”评论员在写作时接触到的网民的评论和观点,受到了写作者自身关注视野、网络资源搜索方式等多因素的限制,他们所接触到的网络新闻评论的信息也并不全面。在报纸新闻评论中引用网民的观点,甚至评论中利用某个网民观点来代表整个“民意”是非常偏颇的做法。这种所谓的“民意”实质上是一种“伪民意”,网民表达的观点具有情绪化、碎片化、即逝性等特点。
第二,不使用不恰当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虽然丰富了报纸新闻评论的语言表达形式,也造成了低俗化的趋势。报纸新闻评论作为传统媒体,反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过多使用网络语言会影响报纸新闻评论的质量。如在2011年3月,《辽宁晚报》刊发评论《吃瘦肉精的猪你伤不起啊!》:“多亏赶上3·15!!!!要是不曝光还得被隐瞒几年啊……弄得现在吃啥都不放心啊!!!苏丹红有木有啊有木有!!!。”看得出作者努力想让文章有所突破,但是显然,这样的“评论”出现在网络上可以博众人一笑,但出现在报纸上就显得格格不入。
第三,不关注浅薄的网络热点。互联网上,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在网民的推动下成为全国性的热点事件,但是这些热点事件并非都值得花费工夫,或利用报纸版面加以评论。若其论点无法在浅层次的描述和个人主观感受之上有所突破,新闻评论则会显得浅薄和无社会意义。
(作者单位:安徽工人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