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语境下的学术争鸣——《美国侵华史》之撰著及其论争

来源 :云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zq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侵华史》的撰著出版,以及曾彦修、刘大年围绕《美国侵华史》的一次未曾公开的学术论争,为我们认识新中国建立初期史学研究及学术争鸣提供了一个极佳视角。在意识形态语境下,学术与政治纠结是学术界的常态,学术论争往往偏离学术轨道而带有政治攻伐的意味。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杂揉政治因素的尖锐的学术批评,对于学术研究的推进仍有正面意义。 The publica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U.S. Invasion of China and an undisclosed academic debate surrounding the history of the U.S. invasion of China by Zeng Yanxiu and Liu Dainian provided an excellent perspective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ography and academic debate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China. Under the ideological context, academic and political tangles are the norm in academia. The academic controversy often deviates from the academic track and brings the meaning of political attack. Admittedly, this sharp academic criticism of the political factors is still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advancing academic research.
其他文献
管理哲学是人类理性哲学试图找寻普遍有效性的管理思想,管理规律,恒常不变理性本质并借以控制、改造自然、社会、把握事物的活动规律,是一种基于管理的哲学思考.它不仅是民族
解构主义以层层拆解的方式将传统之牢固建构一一摧毁,从而开启自由思想和新的生命之门;和合哲学凭藉中国传统"和"的思想而阐发之,以融突而至生生之境.二者殊途而同归:拆解旨
美得形象除了带来愉悦感满足感、幸福感和和谐感之外,还有自由感.自由就是允许个性自由的发展,再审美时,只有当审美者懂得了美的形象才能感觉到审美的自由,所以说自由是审美
期刊
大卫·施特劳斯(D.F.Strauss,1808-1874年)青年黑格尔派主要成员,杜宾根学派的主要代表.本期选读的是他的名著.该选读内容分为两个部分,本文是第二部分.文章选读了他用科学的
长期以来,心理健康教育被忽视,严重地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当前中职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方面,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其次,还表现在人际关系、青春期等方面.加强当前中职
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本次调查了解重庆市四所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维护方法.结果显示:高校教师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焦虑
一谈到意象,人们首先想到是艺术美学范畴。所以关于意象之说,古今中外的艺术美学书籍中都有所概述。然而论述者虽然从艺术美学角度论艺术的意象,但其思维理路与意识形态中其
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来审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其内在的紧张关系的调和,用友谊和法律来巩固城邦是否具有可行性.哲学下嫁到政治还需哲学自身的发展来完成这种可能性.
大学在社会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地位.他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学文化是大学建设中的核心精神,大学文化的发展的方向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大学发展的方向.正确
正是利奥塔把“post-modernity”一词引入了法国的学术界,从而引起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争论。他怀疑现代性的元叙事并认为元叙事的合法性已经动摇,因此提出了人类必须通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