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这是个重要的对间节点:一个10年终结,一个10年开始。站在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我们的心情有些复杂:转过身去,看到一个个10年随风而逝以及依然顽强地留在记忆中的人民教师的身影,我们油然而生一种敬意;立足当下,面对眼前一个个以不同心情和姿态行走着的教师群落,我们感同身受;眺望未来,尽管有些人眼露迷茫,看不到希望,但我们依然坚信不疑,教育回归本真的时代已经触手可及。
于是,我们有了一种穿越时光隧道怀想教育的冲动。
转身,是一种回顾,也是一种记忆和怀想。如果以10年作为一个时间单元,从1949到2010,与新中国一起诞生的新中国教育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6个10年。每一个10年都有它的亲历者,每一个亲历者都有他(她)的教育故事,胡百良、黄书文、李庾南、王元、张映春、高万祥、孔陶、沈茂德、黄厚江、沈正元、刘红、洪劬颉、张齐华,他们娓娓的讲述将我们带进了历史的深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的教育,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教育人以及他们的生活与追求。每个时代都是“这一个”,每个时代的教育人与他们的教育生活也都是“这一个”。聆听他们讲述他们那个时代的教育故事,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想?
面对,是一种正视,也是一种确认和断想。没有一个时代的教育像当下这样丰富和多姿多彩,应运而生的是同样丰富和多姿多彩的教师群落。每一个教师群落都是独特的,每一个教师群落的生存状态和行走姿态都各不相同,解荣青、张小路、杨筱艳、曹玉辉、王丽琴、高子阳、周仕龙、徐宏军、昊长青、陆佳雨,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和教育结构中,虽然他们处在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身份,但他们关于教育的情怀却是惊人的相似,正像教师诗人杨筱艳吟唱的那样:“教书如同一场漫长的修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丰富着我们的生命;教书也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如佛前的长明灯,我们照亮着弦子也照亮了我们自己的,所有的日子。”杨筱艳的吟唱不仅温暖了我们的教育生活,也启示我们,教育需要宁静,需要从容,需要淡定。
憧憬,是一种眺望,也是一种预测和遐想。教育需要脚踏实地,同样需要仰望星空。当这一个10年(甚至更多的10年)结束时,我们的教育生活会是什么样子?马玲、杨采涓、陈平、陈铁梅、杨发余、许昌良、李琳、刘新球、徐玲、卢静娜,他们用风格各异的文字将我们带到了教育的未来。在很多人看来,那只是一个个梦,一个个教育的乌托邦,尽管如此。他们毕竟还是让我们在他们停靠的站台前。真切地看到了未来教育生活的种种可能。乌托邦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想到才有可能做到:有了对教育的梦想。我们就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有了对教育的梦想,我们就会拥有一颗无比强大的心,就能坦然面对任何艰难险阻。向着太阳走,光明、温暖、希望永远都在前头。
一位圣哲说过:当人的思绪回溯到只属于自己、家庭和民族的历史中时,历史就被“激活”了。历史的意义被重新体悟、理解和弘扬,时间的一维性结构被重新排斥、组合和构造。历史不再是一去不复返的江河,而是一股在地下燃烧千年而上下沸腾的岩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组织本期独家策划——《口述历史: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活》,既是记录、整理一个时段的教育历史,同时也是换一种方式解读、思考教育和教育生活。
失去智慧,是当代人的痛苦。对于我们来说,策划《口述历史: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修炼智慧”——“转识成智”,待到到达了智慧的彼岸。我们关于教育生活的怀想、拷问和遐想,便会融化在理想教育那颗硕大无比的“心”里。口述历史本身并不是目的,它仅仅是我们通达智慧彼岸的一种修炼方法。
于是,我们有了一种穿越时光隧道怀想教育的冲动。
转身,是一种回顾,也是一种记忆和怀想。如果以10年作为一个时间单元,从1949到2010,与新中国一起诞生的新中国教育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6个10年。每一个10年都有它的亲历者,每一个亲历者都有他(她)的教育故事,胡百良、黄书文、李庾南、王元、张映春、高万祥、孔陶、沈茂德、黄厚江、沈正元、刘红、洪劬颉、张齐华,他们娓娓的讲述将我们带进了历史的深处,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的教育,看到了一个时代的教育人以及他们的生活与追求。每个时代都是“这一个”,每个时代的教育人与他们的教育生活也都是“这一个”。聆听他们讲述他们那个时代的教育故事,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想?
面对,是一种正视,也是一种确认和断想。没有一个时代的教育像当下这样丰富和多姿多彩,应运而生的是同样丰富和多姿多彩的教师群落。每一个教师群落都是独特的,每一个教师群落的生存状态和行走姿态都各不相同,解荣青、张小路、杨筱艳、曹玉辉、王丽琴、高子阳、周仕龙、徐宏军、昊长青、陆佳雨,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和教育结构中,虽然他们处在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身份,但他们关于教育的情怀却是惊人的相似,正像教师诗人杨筱艳吟唱的那样:“教书如同一场漫长的修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丰富着我们的生命;教书也是一场温暖的修行,如佛前的长明灯,我们照亮着弦子也照亮了我们自己的,所有的日子。”杨筱艳的吟唱不仅温暖了我们的教育生活,也启示我们,教育需要宁静,需要从容,需要淡定。
憧憬,是一种眺望,也是一种预测和遐想。教育需要脚踏实地,同样需要仰望星空。当这一个10年(甚至更多的10年)结束时,我们的教育生活会是什么样子?马玲、杨采涓、陈平、陈铁梅、杨发余、许昌良、李琳、刘新球、徐玲、卢静娜,他们用风格各异的文字将我们带到了教育的未来。在很多人看来,那只是一个个梦,一个个教育的乌托邦,尽管如此。他们毕竟还是让我们在他们停靠的站台前。真切地看到了未来教育生活的种种可能。乌托邦是一种理想的境界。想到才有可能做到:有了对教育的梦想。我们就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有了对教育的梦想,我们就会拥有一颗无比强大的心,就能坦然面对任何艰难险阻。向着太阳走,光明、温暖、希望永远都在前头。
一位圣哲说过:当人的思绪回溯到只属于自己、家庭和民族的历史中时,历史就被“激活”了。历史的意义被重新体悟、理解和弘扬,时间的一维性结构被重新排斥、组合和构造。历史不再是一去不复返的江河,而是一股在地下燃烧千年而上下沸腾的岩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组织本期独家策划——《口述历史: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活》,既是记录、整理一个时段的教育历史,同时也是换一种方式解读、思考教育和教育生活。
失去智慧,是当代人的痛苦。对于我们来说,策划《口述历史:一个时代的教育生活》的过程,实际上是在“修炼智慧”——“转识成智”,待到到达了智慧的彼岸。我们关于教育生活的怀想、拷问和遐想,便会融化在理想教育那颗硕大无比的“心”里。口述历史本身并不是目的,它仅仅是我们通达智慧彼岸的一种修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