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究和合作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很大的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一、如何实施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做孙积极创设情景,震撼学生心灵,竭力调动学生兴趣;给予学生思考机会,使其体验成功情感,不断提高学生信心;发扬教学民主,平等互动交流,积极激发学生思维;延伸拓展阅读,结合生活实际,充分扩大学生视野。
1.创设恰当的课堂情景。一个恰当的课堂情景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和美,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去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从而为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奠定基础。
2.给予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主要思考的是如何对教材进行重构,如何精选课堂中的例题,以突出主干知识。在备课时想的第一个问题以及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什么内容可以不讲,什么内容可以让学生讲。
二、如何评价学生
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因此应改变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样化的评价观。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观察和评价;要从静态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变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从注重智力的评价转变为注重多元能力的评价,从而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以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也就是说,“数学教学的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数学教与学活动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1.发掘闪光点,正面激励探索精神,肯定创造性活动。通过对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和激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个评价和激励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榜样的作用,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尊重学生,做到因材施“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评价。应建立这样一个育人理念: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新课改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和合作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也就是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那么,具体地说有哪些可行的做法呢?
1.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局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而是应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的讲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2.让学生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数学,有的学生甚至永远也成不了数学尖子,但是教師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只要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要对不同起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四、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教育家孙维刚老师说:“从以知识为目标转移到以活生生的学生本人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睿智非凡的头脑,全面培养他们的素质,使他们成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便显得十分重要。
1.切实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初中阶段至少各应安排一次较为完善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新课程之所以提倡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方式,目的是为了丰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写专题总结报告等活动,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注重数学文化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新课改不论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这都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不断去领会、去实践、去探索、去感悟。新的模式、新的方法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片面地理解。我们过去的做法有缺点,但是亦有优点,我们应提高认识,坚持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精神,纠正缺点,发扬优点。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我们的热情投入,更需要理性的操作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萧树铁主编.大学数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马知恩,王绵森主编.工科数学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徐兵,李卫国.高等数学学习辅导与提高[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5]李心灿等.高等数学应用205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教学 课堂教学
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很大的变化,要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一、如何实施课堂教学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应做孙积极创设情景,震撼学生心灵,竭力调动学生兴趣;给予学生思考机会,使其体验成功情感,不断提高学生信心;发扬教学民主,平等互动交流,积极激发学生思维;延伸拓展阅读,结合生活实际,充分扩大学生视野。
1.创设恰当的课堂情景。一个恰当的课堂情景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感受数学的力量和美,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去体验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从而为更好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奠定基础。
2.给予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主要思考的是如何对教材进行重构,如何精选课堂中的例题,以突出主干知识。在备课时想的第一个问题以及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内容是非讲不可的,什么内容可以不讲,什么内容可以让学生讲。
二、如何评价学生
新课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因此应改变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样化的评价观。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形式、多方面观察和评价;要从静态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变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从注重智力的评价转变为注重多元能力的评价,从而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以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也就是说,“数学教学的评价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数学教与学活动的调控,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1.发掘闪光点,正面激励探索精神,肯定创造性活动。通过对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和激励,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个评价和激励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榜样的作用,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尊重学生,做到因材施“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差异,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场合,应该有不同的评价。应建立这样一个育人理念:每一位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一位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学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规格。
三、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新课改力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和合作中发现规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也就是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那么,具体地说有哪些可行的做法呢?
1.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局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而是应将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的讲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2.让学生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虽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数学,有的学生甚至永远也成不了数学尖子,但是教師一定要客观地对待这种差异,只要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应该给予肯定。要对不同起点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
四、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初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教育家孙维刚老师说:“从以知识为目标转移到以活生生的学生本人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睿智非凡的头脑,全面培养他们的素质,使他们成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便显得十分重要。
1.切实开展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初中阶段至少各应安排一次较为完善的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活动。”新课程之所以提倡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方式,目的是为了丰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写专题总结报告等活动,能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2.注重数学文化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数学文化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新课改不论是在教学方式上,还是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这都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不断去领会、去实践、去探索、去感悟。新的模式、新的方法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片面地理解。我们过去的做法有缺点,但是亦有优点,我们应提高认识,坚持科学的态度和人文精神,纠正缺点,发扬优点。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我们的热情投入,更需要理性的操作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萧树铁主编.大学数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马知恩,王绵森主编.工科数学分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徐兵,李卫国.高等数学学习辅导与提高[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5]李心灿等.高等数学应用205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