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的讲授最重要的是在课前精心的备课,通过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从而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在这个环节中,提出体现重点、难点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而提出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多年来,自己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对问题的设置,问题的提出总是在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也特别注意问题的新颖深刻,使之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而,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的一个偶发事件,彻底改变了我的认识。
在设置问题前,我精心的研究了教材,认识到“颇不宁静”是散文的文眼,因为它居全篇之首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颇不宁静”又是散文的一条红线,贯穿整篇文章,与之呼应的抒情有三处:一是在第三段三说“身不由己”,说此时和白天的世界不同;说白天的世界里自己的不自由;说白天里要做不愿做的事,要说不愿说的话。二是在欣赏完荷塘月色的美景后,作者的黯然神伤:“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三是忆起江南采莲的美好生活,但在结尾却说,“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明确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又参考作者身处时代的漩涡,生活困境中。我设计了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语句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在我的引導下,学生们积极思维,热烈讨论,踊跃发言,很顺利完成第一个教学任务:对文章思路、情感的把握。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鉴赏具体的写景的文字。欣赏月下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欣赏荷塘上如梦如幻、素淡朦胧的月色;欣赏荷塘四周阴阴的、隐约的、寂静的杨柳、远山、蝉噪、蛙鸣。在学生欣赏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其中融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经过思考、讨论,学生们共同认为:素淡朦胧是荷塘月色的特点。这固然是“月光也还是淡淡的”缘故,也是和作者的心境有关。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我总结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素淡朦胧的月下美景传达出作者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正当我慷慨激昂的总结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景物描写中固然有淡淡的喜悦,但决不是淡淡的哀愁,而是浓浓的哀愁。面对学生的质疑,惶惑之余,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教学契机,学生的见解无疑是创造性的,应以此为契机,把教学引向深入,创设一种思辨的教学情境。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独到见解,引导他说说这种看法的理由,他说,作者夜游荷塘是因为心情的不宁静,是想在“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中得到排遣、解脱,的确,荷香、月色给作者带来淡淡的喜悦,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良辰美景并没有排遣掉作者的忧愁,反而使忧愁更浓、更重了。文中三次点示“颇不宁静”不就是明证吗?这位学生的发言获得了全体同学的认同,许多同学也提出了补充意见,课堂就在思辨的火花撞击中进行着……
课上完后,我陷入了沉思,教师能不能先设计好教学结构?能不能课前设计好问题?思考之余,我认识到教师应充分的备课,应有不脱离文本对文意准确、深刻的把握,但教学结构、问题决不能在课前设计好,教师的精心设计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只会压制他们创造性的见解。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引导学生,只能是“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课堂上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问题只能由学生提出。
“问题由学生提出”是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新课标课程目标五:发现、创新)
“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这次教学经历使自己清醒的认识到,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确立学生主人的地位,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文章的感受、理解。因此,当务之急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启发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讨论问题,激励他们提到创造性的见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驰骋的舞台,从而到演出一幕幕异彩纷呈的活剧。
然而,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的一个偶发事件,彻底改变了我的认识。
在设置问题前,我精心的研究了教材,认识到“颇不宁静”是散文的文眼,因为它居全篇之首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颇不宁静”又是散文的一条红线,贯穿整篇文章,与之呼应的抒情有三处:一是在第三段三说“身不由己”,说此时和白天的世界不同;说白天的世界里自己的不自由;说白天里要做不愿做的事,要说不愿说的话。二是在欣赏完荷塘月色的美景后,作者的黯然神伤:“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三是忆起江南采莲的美好生活,但在结尾却说,“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明确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又参考作者身处时代的漩涡,生活困境中。我设计了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语句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在我的引導下,学生们积极思维,热烈讨论,踊跃发言,很顺利完成第一个教学任务:对文章思路、情感的把握。接着,我引导学生朗读、鉴赏具体的写景的文字。欣赏月下荷塘中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欣赏荷塘上如梦如幻、素淡朦胧的月色;欣赏荷塘四周阴阴的、隐约的、寂静的杨柳、远山、蝉噪、蛙鸣。在学生欣赏的基础上,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其中融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经过思考、讨论,学生们共同认为:素淡朦胧是荷塘月色的特点。这固然是“月光也还是淡淡的”缘故,也是和作者的心境有关。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我总结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种素淡朦胧的月下美景传达出作者的“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正当我慷慨激昂的总结时,一位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景物描写中固然有淡淡的喜悦,但决不是淡淡的哀愁,而是浓浓的哀愁。面对学生的质疑,惶惑之余,我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教学契机,学生的见解无疑是创造性的,应以此为契机,把教学引向深入,创设一种思辨的教学情境。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的独到见解,引导他说说这种看法的理由,他说,作者夜游荷塘是因为心情的不宁静,是想在“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中得到排遣、解脱,的确,荷香、月色给作者带来淡淡的喜悦,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良辰美景并没有排遣掉作者的忧愁,反而使忧愁更浓、更重了。文中三次点示“颇不宁静”不就是明证吗?这位学生的发言获得了全体同学的认同,许多同学也提出了补充意见,课堂就在思辨的火花撞击中进行着……
课上完后,我陷入了沉思,教师能不能先设计好教学结构?能不能课前设计好问题?思考之余,我认识到教师应充分的备课,应有不脱离文本对文意准确、深刻的把握,但教学结构、问题决不能在课前设计好,教师的精心设计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只会压制他们创造性的见解。教师按照自己的设计引导学生,只能是“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课堂上出现“万马齐喑”的局面也就不足为怪了,因此,问题只能由学生提出。
“问题由学生提出”是符合新课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敢于探异求新。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新课标课程目标五:发现、创新)
“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阳”,这次教学经历使自己清醒的认识到,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的根本原因是没有确立学生主人的地位,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文章的感受、理解。因此,当务之急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启发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讨论问题,激励他们提到创造性的见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驰骋的舞台,从而到演出一幕幕异彩纷呈的活剧。